中国专门史
-
东方文化与文学专题甘丽娟 著东方文化与文学主要指的是亚洲和非洲的文化与文学,《东方文化与文学专题》以古代与中古为重点,以专题形式介绍西亚北非各文明古国、南亚印度和东亚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成就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家。全书共十七章,分别是:第一章西亚北非文化概述,第二章古代巴比伦文化,第三章古代埃及文化,第四章古代希伯来文化,第五章古代波斯文化,第六章中古阿拉伯文化,第七章西亚北非文学专题,第八章南亚文化概述,第九章古代印度文化,第十章印度宗教与艺术,第十一章印度文化的近代转型,第十二章印度文学专题,第十三章东亚文化概述,第十四章古代日本文化,第十五章日本传统文化与艺术,第十六章日本文化的近代转型,第十七章日本文学专题。
-
传统文化艺术形象与符号李新亮资小玉吴琳 著书稿通过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艺术形象和符号,梳理、呈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象与文化符号。主要章节包括:自然地理形象与文化符号,传统植物花卉与文化符号,梅花形象与艺术,松柏形象与艺术,春节文化艺术符号,中秋节节日内涵与艺术表现,传统园林艺术中的文化符码,“龙”的艺术形象,涡旋纹样的象征形式,传统礼仪中的文化艺术形象。
-
东方语言文化论丛信息工程大学洛阳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 编本论文集精选收录了国内高校从事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共34篇。论文内容涉及非通用语语言学研究、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等。随着近年来国别与区域研究在学术界迅速兴起,备受关注与重视,本论文集亦选录部分论文,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的空间。该领域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与历史等,这是开展对外交流不可或缺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拓展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视野。相信在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东方语言文化论丛》能更好地发挥科研学术平台的作用,为推动我国外语非通用语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上帝给他太多美好[日] 弓场隆 著《爱因斯坦箴言集》,从六个方面分类归纳了爱因斯坦的言论,分别是生活方式、科学和神秘、**性、教育、战争与和平、国家和犹太人、婚姻家庭,以及自我和重申生活方式。这些箴言中,闪烁着爱因斯坦对生活、人生、社会、科学等各领域的思考和智慧,大大丰富了以往我们对于爱因斯坦这位科学家的认知。爱因斯坦丰富深邃的人生智慧,像一颗遗落的宝珠待世人发现,通过阅读爱因斯坦箴言,可以让读者对诸多事情有崭新、深刻的理解。
-
中华文明五千年冯天瑜 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全球悠久的文明,它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了令世界赞叹不已的人类传奇。本书创新中国传统的叙事方式,以开阔的人文科学视野、博大精深的内容、浓郁的家国情怀、严谨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它史料丰富、例证翔实、叙述简洁、笔墨精湛,从远古到近代,把五千年跌宕起伏、五彩斑斓、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向世界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他强调“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本书是传承中华文明传统、借鉴中国智慧、弘扬中华精神的优秀学术普及著作,它重理论、成系统而又多有史料的佐证,有描述、配百余幅彩色插图而又不乏精辟的警语,可以给我们温暖和力量。它可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提供一个指引,通过它可以学习和掌握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对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也大有裨益。它是一部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整体形象的国民素养书,极富魅力地与读者走进中华文明的精彩。它让世人明知中华文明以独特的命运,延续至今的原因所在;同时明示读者唯有通过中华文明的道路,才能贴切理解现代的中国。透过中华文明的基因,可以预见生生不息的人类未来。
-
致用与娱情高居翰 著,杨多 译高居翰中国晚期绘画史收官之作,离开其浸研多年的文人画,将注意力集中在传统画论和收藏家不屑一顾的“世俗画”(vernacular painting),是其晚期学术转型的代表作。 中国传统画论奉文人山水画为圭臬,将受主顾委托而创作的“世俗画”视为匠人之作,而非“艺术品”,世俗画及其作者也因此少有文字记载。高居翰认为,这些“失语”的、鲜有人关注的世俗画,值得更严肃的研究,也是打开艺术史研究面向的新兴资源。 《致用与娱情》通过对120余幅盛清时的世俗绘画进行视觉研究与风格分析,说明正是美人、春宫、家庆、祝寿等中国主流艺术史之外的“另类”世俗题材,在盛清时通过积极吸收西洋技法、融合南北宗的画风,创造了新的绘画方式与程式。通过挖掘世俗画在艺术史上的价值,作者打破文人山水画主导的中国绘画史叙事,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样貌。此外,作者还将社会文化史的变迁引入讨论,从画作中寻绎时代信息,呈现盛清时城市娱乐的发展、名妓文化与闺秀文化的兴替,以及江南和宫廷间的文化关系等,充分释放了世俗画中所蕴含的时代信息与文化张力。
-
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王先明 著新时期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不无值得反思的问题。作者注意到,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日渐聚焦于日常生活和个人体验,却刻意回避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运动的关注;日渐深入解析群体生活的样态风情,而无视精英或社会运动领袖的行为与选择。那么,一旦失去对重大历史事变和社会运动发展的关注和解释能力,它还是社会的历史么?本书是作者近年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集结,聚焦社会史研究的方法与未来,政策得失与观念演进,阶层变迁与社会记忆,制度变革与空间改造,推陈出新,史料丰硕,说理透彻,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敏锐的视角。
-
当代学术 跨语际实践刘禾 著著名学者刘禾的成名作,曾获得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学术大奖。 本书从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实践的角度,探讨20世纪初期(1900—1937)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如何在一种“虚拟的等值关系中”,通过与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的相互接触、交流和翻译,构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想象,从而形成一种“被译介”的现代性,一些现代中国的经典话语和叙事,诸如国民性、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乃至作品的经典化与文类的建制化、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等等,都是在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作者对此逐一考察,并通过复原语言和文学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及等值关系建立的语境、时间和过程,重新思考了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
英国文明史·总论于文杰,[英] W.M.艾尔德 编本书是《英国文明史》(多卷本)的首卷。《英国文明史》将英国文明的发展划分为融合、成长、释放、回归四大阶段,从崭新角度全景呈现英国文明的生命周期,在总体结构与内在品质上呈现出中国学人的话语体系、基本特征与中国风格。本书从总体上坚守以下品质:第一,英国文明史应该以英国文明内在的思想文化、以英国的民族精神为主线来书写,而不总是停留在英国的诸多社会现象的描写;第二,英国文明史必须对诸多英国文献、英国问题和英国现象拥有批判意识;第三,英国文明史是内涵多元、时域交叉、形态重叠式演进的历史;第四,英国文明史突出书写长时段与大趋势,也注重历史细节问题研究。
-
碰撞融合创生吴世民 著池州作为八百里皖江南岸最早的临江州郡,同时又是最小的州郡,虽历经沧桑,而山川依旧秀丽;朝代更替,而民风仍然纯朴,是一个自然景观奇异和人文独特而深厚的城市。本书是一部专门针对池州地域特色文化作深入探讨的书稿,对相关研究者和一般读者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书分别从文学史、科技史,还有历史地理学和对池州建制沿革史的考证及池州人口变化成因探究等,对池州历史文化变迁进行全方位的探索研究,同时对吴越楚文化在池州的碰撞融合创生的产物即该地域的历史文化遗存作了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