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颍川历史与非物质文化研究乔凤岐,崔海成 等 著《颍川历史与非物质文化研究》以许昌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主要研究内容,涉及许昌历史、传统文化、钧瓷工艺、民间美术、民间曲艺、舞蹈等方面,探讨了许昌地区的人文历史、民间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及其对现代经济文化建设的影响。
-
卡路里与束身衣[英] 路易丝·福克斯克罗夫特 著;王以勤 译《新知文库57·卡路里与束身衣:跨越两千年的节食史》有趣的书讲述的是两千多年来人类辛苦而徒劳地与凸起的肚腩作战的社会史,甚是发人深省。对身形体重的痴迷可能被看作是二十一世纪特有的现象,不过获奖历史学家路易丝?福克斯克罗夫特告诉我们,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我们人类就为饮食而大伤脑筋了。福克斯克罗夫特经过一丝不苟的细致调查,写成了这本《卡路里与束身衣》。为了拥有完美体型,人们曾经尝试各种荒唐的减肥法:英国诗人拜伦最爱的瘦身餐是饼干配苏打水;茜茜公主每天花一小时穿束身衣,甚至将自己缝死在衣服中……为什么两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前仆后继地投身各种减肥方法?书中深刻揭露了推动节食业发展的种种虚构的“童话”,在介绍各种减肥方式的同时告诉人们如何以正确的方法来对待饮食和自身,从而获得身心愉悦。
-
梁启超讲国学季风 著《梁启超讲国学》有侧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梁启超著述中的相关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来做解读。这些内容包括史学、文学、儒学、佛学、法学和教育、修养、伦理等诸方面。我们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希望通过本书能让初接触的读者一看就入门,让有基础的读者一看就能见微知著,从而更上一层楼。
-
每天读一点中国文化史李妍 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古代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并且不断延绵传承。本书以专题的形式、科学的方法、清晰的条理、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内涵。它把学术性和通俗性生动地结合起来,使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刻的理解。通过阐述了中国文化政教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抉择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勖勉国人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
古镇新韵钟富民,谢观光 编为挖掘万安古镇独有的历史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及展现当代的辉煌奋斗业绩,本书辟“标杆·捷文林改”“廉政·清风永拂” “掌故·传说沿革”“乡愁·古镇留痕”“山水·美丽万安” “民俗·中原遗风” “人物·名士缉览” “艺文·撷英拾贝”“红土·激荡风云”“崛起·魅力万安”10个篇章,收集整理相关内容,旨在了解万安、熟悉万安、研究万安、透视万安,推动本土文化建设,凝聚正能量,为建成“城北新镇、城郊花园、保障基地”的美丽万安作出应有贡献。
-
江苏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览吴晓林 编本书收录了江苏省入选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的共27个项目的相关文字和图片,客观、系统地介绍了这些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区域、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以及目前保护情况,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
-
朱子之路黄胜科,李崇英 著《朱子之路》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立足武夷,详略有度,浓墨记述朱熹在闽北、尤其是在武夷山生活、成长和朱子文化在武夷山孕育、形成、传播、发展的历程,详细、准确地介绍了朱熹在武夷山相关遗迹的历史与现状,填补了不少其他同类作品的的缺失,让读者了解武夷山,了解朱熹及其理学与武夷山的渊源关系,了解武夷山作为朱子文化发祥地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
中原文化概论赵爱华 著《中原文化概论》对中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论述,详细阐述了中原文化的内容、地位和特征,以及中原文化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八个大方面具体阐释了中原的文化资源。《中原文化概论》能使读者掌握中原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以及价值地位,为正确认识中原文化和传播中华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原文化概论》既可作为大学文科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大学人文素质类教育教材,还可供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工作人员和文化遗产工作者等阅读。
-
新文化生产方式与中国的现代化刘素华 著《新文化生产方式与中国的现代化》从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入手,期望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一种新的解读。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内生于中国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由思想观念变迁所引领,而“新文化生产方式”正是因影响了现代思想观念的载体生产和传播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思想观念的引入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固然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仅仅在于内容,也在于生产方式及由此衍生的传播路径,这是构成中国现代化历程内在复杂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对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基于媒介环境学的另一种理解。
-
鼎盛春秋姜越 著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时代是因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这个时期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秦、齐、楚、魏、赵、韩、燕七个大国割据一方,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奠定时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星空中,春秋战国的文化发展甚为耀眼。这一时期,群星灿烂,大家辈出,诸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孙子、荀子……等等。诸侯争霸、各自为政的政治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一个快乐而自由的时代。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有许多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被总结,并上升至理论,结集成学术性的著作。春秋、战国时期,基于新型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型社会生活,也逐步奠定和形成。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土地国有制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小农经济为特色的经济形式,成为中国以后2000多年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超稳定运行的经济基础。总之,春秋、战国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全面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欲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就必须首先了解春秋、战国动荡纷乱、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这也是我们编写此书的主要目的。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具体包括:春秋战国农业文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诸子人物及其著作、政治变革、商业、交通、文学等。本书内容立足当时的现实,在内容上也有一些新见解,值得广大历史研究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