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燕赵文化研究河北大学文学院 著《燕赵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学文学院主办。本刊在服务河北大学“燕赵文化学科群”建设的基础上,秉承校训“实事求是”之精神,推动燕赵地域文化研究,进而弘扬和发展燕赵传统文化精神,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文化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及精神支持。 作为文学院主办的刊物,本刊将以文学等人文学科研究为基础,开设地域文化研究、域外博览、语言研究、莲池书苑、名家访谈等栏目,重点刊登体现燕赵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和反映燕赵传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学术论文、报告、评论、随笔和访谈录等。此外,本刊计划不定期期发表具有相当学术分量的长篇论文或学术访谈(2—4万字),以满足部分作者的学术需求,并使之成为本刊特色之一。 《燕赵文化研究》将采用责任编辑初审、外部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会审的评审机制,严格把关学术质量和政治内容。
-
近代云南文化史吴宝璋 著本书对云南近代文化史的论述起于 1840 年,终于 1949年,又分为两个时期:晚清(1840—1911),民国(1912—1949),以“三迤文化的星光”“滇云文化的辉煌”概之。将晚清民国时期云南的社会文化、教育文化、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学术文化等诸多部分囊括其中,对我国云南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的介绍,从中可见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中,云南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转型与发展。 星光到辉煌,发展与嬗变,近代云南文化的突变性与多样性不断呈现,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
十三讲骆玉明 著本书是骆玉明教授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所设《世说新语》精读课的内容集结,从魏晋时代的历史背景切入,深度分析《世说新语》所勾勒的文化世界。全书共分13章,亦为作者解读《世说新语》的13个侧面,其中包括彼时皇权与士权的关系、英雄与名士的异同、名教与自然的分疏、庄子哲学对时人的影响、药和酒的文化、清谈的风气、士人的理想人格、士族的婚姻家庭及女性的风采,等等。还原了《世说新语》及其时代政治结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诸多面相,让我们了解到古代精英们在烽火连天、负重前行的年月里,如何彰显与把握人性的觉醒和自在生命的大智慧。
-
回归原创之思王树人 著本书提出的“象思维”概念及其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本特征的概括,同时也为这一思想文化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方法论和视角。本书的“导言”和“绪论”着重指出,“象思维”作为动态整体直观的悟性思维,最富于原创性,并且比概念思维更为本原。正是借助这个新的方法论和视角,本书对中国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领域,包括《周易》《老子》《庄子》,以及禅宗、古代诗歌、书道、画论等,作出了极富启迪性的诠释和论述。
-
八达岭长城传说暂缺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是当前社会和理论学术界普遍关心的一件事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形态变得急迫。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捍卫不同和民族的文化主权,成为社会和学术理论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北京市于2010年开始组织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该书就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八达岭长城是北京地区建筑历史久远的长城,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和交通要道。北京市延庆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达山岭长城传说”于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批准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长城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八达岭长城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不仅对八达岭长城传说做了总括性的介绍,还搜集整理了50多篇传说故事,其中的故事对孟姜女、范喜良等普通百姓充满了同情,对秦始皇、监工官吏充满了憎恶,对神仙、精怪充满了感恩,故事中有悲喜,有苦乐,有爱憎,那是中国百姓情感的史诗。该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知识性与艺术性并重,且装帧精美、设计典雅、印刷精良,内容与形式结合。该书既保证了在理论上的高度、学术分析上的深度,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广大读者的愉悦性。
-
孙稚雏学术丛稿孙稚雏本书是中山大学古文字学家孙稚雏先生历年学术论著的集结,共收录其学术论文近五十篇,内容涵盖汉语言文字、古文字与出土文献,青铜器、书法、学术史、推广普通话等诸多专题。孙稚雏教授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教授,长于古文字研究,尤精金文,对目录学也多涉及,所著《金文著录简目》及《青铜器论文索引》享誉学界。此次集结论文基本囊括了孙教授治古文字学的代表作。
-
蒙顶山茶文化口述史陈书谦,窦存芳,郭磊蒙顶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优茶产区之一,也是目前可考的早进行人工茶树栽培的地方,茶业历史文化深厚,在久远的产茶历史中积累了优秀的茶叶采制经验,其出产的黄茶蒙顶黄芽,绿茶蒙顶甘露、蒙顶石花,黑茶藏茶,花茶碧潭飘雪等均为世界闻名的名优茶。为了收集和整理蒙顶山茶的文化历史和发展轨迹,《蒙顶山茶文化口述史》的作者团队以“口述历史”的形式,采访、编写,集成《蒙顶山茶文化口述史》,书中介绍了蒙顶山地区的人文历史,蒙顶山茶的历史文化,茶马古道风情人文等。
-
古文献与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毛瑞方文献与文化的问题是一个博大而有趣的课题。其中,中外文献交流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中外文献交流的历史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一门以文献交流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中外文献交流史也是文献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文献流通史研究的范畴。因而,对古文献及古文献学的研究应与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相结合。然而,以往中外学者对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多侧重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往往将典籍文献认为是历史研究的史料基础,从而忽略了从文献的角度看文化。同样,在古文献学领域,以往学者们更多的是对静态文本进行研究,对典籍流通状况的研究相对薄弱,以至于割裂了文献生命的轨迹,很难看到动态文献背后的文化意义。目前,除了20世纪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文献交流史》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图书交流史》二书外,国内以文献交流为题的论著很少,对某些时期的文献交流史专题的深入考察和全面研究成果亦是稀缺。《古文献与中外文化交流史论:以十七世纪上半期西学文献入华及其影响为中心》首次尝试以“古文献与中外文化交流史论”为主题,尤以17世纪上半期西学文献东来及其影响研究为核心,探索古文献及古文献学研究与文化史研究相结合的路径。
-
罗马尼亚现代文化史(罗马尼亚)格里戈雷·杰奥尔久在《罗马尼亚现代文化史》里,重建了罗马尼亚现代化进程曾走过的曲折复杂的道路,对一些引导罗马尼亚文化走向的主要思想、重大主题、标志性人物给予了重点关注。还将这些要素与欧洲的思想和文艺运动紧密联系,因为我国的政治和文化精英一直将其作为灵感之源。在加速实现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同时,罗马尼亚人一直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不懈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中东欧地区几大帝国的崩解,这一梦想终获实现。之后,在统一国家的框架内,罗马尼亚文化经历了飞速发展,无论体量和质量都可圈可点,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了欧洲先进水平。如果把罗马尼亚文化比作计算机软件的话,可以说当时我国落后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好比一台故障百出的电脑,罗马尼亚文化则在极为落后的硬件平台上运行着无比复杂的原创程序。
-
纳西族政治文化史论周俊华《纳西族政治文化史论/纳西学博士论文丛书》以纳西族政治文化形成因素的历史考察为切入点,对纳西族悠远的历史文化源头、宗教伦理价值观念和早期的历史曲折有所追溯,重点分析、透视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改土归流时期和近代社会纳西族政治文化的特征,并对纳西族传统社会内部政治文化发展的非均衡性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