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屯堡人:起源、记忆、生存在中国的边疆
作者:[美] 卢百可(Patrick Lucas) 著;王建民 编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01
ISBN:9787105126422
定价:¥5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人文田野丛书·屯堡人:起源、记忆、生存在中国的边疆》以在贵州安顺吉昌屯等地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讨论了有关屯堡文化的话语及其论说,追溯了当地学者和民众的文化传统、历史叙事重建过程,对屯堡文化的塑造进行了富有挑战性的讨论。作者作为一个关心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美国人在研究上具有独特性。
作者简介
暂缺《屯堡人:起源、记忆、生存在中国的边疆》作者简介
目录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导论——屯堡人:起源、记忆、生存在中国的边疆
第一节 选题与兴趣点——屯堡文化延续之谜
第二节 对屯堡人的不同观点与未回答的问题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关系论、族群与边界区分
第二节 历史记忆与叙事
第三节 资源、机会竞争以及边界机制
第四节 变迁、主观性与历史人类学的方法
第五节 研究过程、田野调查地点与文献资源
一、研究与田野
二、文献
第三章 现代“屯堡叙事”概述
第一节 “屯堡人”的定义
第二节 现代“屯堡叙事”
一、屯堡为移民的迁移目的与身份:为皇朝守护西南疆边者
二、移民与目的地的关系:先进技术、发展主力、改造使者
三、移民与现代社会分类的关系:“征南”与“填南”
四、另外两个叙事要素:汪公崇拜、江南为集体发源地
第四章 明代的历史与叙事
第一节 明朝贵州情况、明政权的进入、屯田的推广及其发展
一、朱元璋初步征服西南及贵州与屯种的开始
二、在贵州和西南设卫以增强控制
三、屯军与屯田制度在贵州
四、屯军的地位与特权
五、移民者与当地人——矛盾、阻抗、暴力
六、屯军在贵州的人数及其变化
七、屯田、屯军的迅速衰退
八、明朝贵州人口
九、屯军聚落选址、屯地来源、农业技术
十、优越选址莫过于安顺地区
第二节 明朝时期贵州当地叙事、历史记忆、社会变迁
一、贵州为原始、落后、野蛮之地
二、社会建构为两类人:区分、对立、威胁
三、现代屯堡叙事中“征南”与“填南”组织性移民在明代贵州的迹象
第三节 自然移民、人口流动、村社与社区的不断结合、整合
一、有关自然移民的记载
二、移民者落脚点、卫、屯人口成分的变化,卫所、屯田制度的废弛
第四节 象征标界与社会跨界、为生存而融合、积极同化
一、发源地与族群边界
二、为明初礼制的贵州本土化与延伸、族群边界的象征标记:俭与靡
三、排外、竞争与不断变移的边界,中原移民者特征的变异,民族起源
四、晚明全国奢靡之风尚,贵州地方城乡分异,族群分化之加大及其意义
五、陆续的中原移民者越入村社:融入而同化
第五节 小结:明代吉昌屯
第五章 清朝的历史与叙事
第一节 叙事的演变及不同地方特殊群体之涌现
第二节 明末清初1600年至1685年的社会动乱及其对人口影响
第三节 清初1685年至1775年贵州人口生齿渐繁,土地竞争与人口流动
一、中国人口变迁、人口与耕地比例关系、流民
二、贵州人口、人口与耕地比例关系
三、关于贵州人口压力及其社会反应的文献记载
四、人口压力引起的聚落扩散
五、这一期间外来移民到底有多少
第四节 175年至1850年:人口压与力竞争的增加、人口流动与移民浪潮、屯堡人群体的涌现
一、人口压力的增加
二、外来移民的增加、移民者对移民目的地的有条件的选择
三、人口压力、移民与人口流动的不均衡,尤其在安顺
四、新移民对原居民的威胁
五、“征南”新叙事与记忆的形成——对于新移民扩展、地理性演替的反应
第五节 清中期1850年至清末1911年社会矛盾与混乱,新商业的出现与鸦片交易
一、“咸同之乱”
二、人口
三、商业化日益扩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客户聚落势力的突增
四、屯堡中的反应:吉昌屯、鲍家屯、狗场屯三村围绕汪公崇拜而连接
小结 清朝贵州屯堡叙事、记忆、族群的在场景中的形成
第六章 民国时期的历史与叙事
第一节 地方族群
一、屯堡叙事的发展
第二节 安顺地区的乡村情况与社会
一、聚落边界变迁个案之一:民国时期的异姓联合
二、聚落边界变迁个案之二:吉昌屯的汪公祭祀仪式
小结 社会、边界与叙事的变迁
第七章 当前的发展与叙事
第一节 安顺地区早期变迁与历史风波
第二节 1980年以后
第三节 异姓联合
第四节 吉昌屯与祭汪公
第五节 经济
第六节 屯堡精华
第七节 屯堡研究的开始、外来观察者及其想象
第八节 为同质性的想象
第九节 一切为明朝的想象、商屯
第十节 内外想象会重新进入当地意识与文化并产生影响
第八章 分析与总结
第一节 屯堡人:叙事、记忆、民族起源、生存
第二节 屯堡文化延续之谜的破解
第三节 一种方法,一种结果
第三节 历史在研究中的解构及其在生活中的重构
参考文献
古籍、历史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附录A:民国《续修安顺府志》卷四《氏族·各氏族之由来》
附录B:《移家行》全文
附录C:基于世代的时间计算
附录D:安顺地区地方群体一清朝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图组
致谢
Summary
第一章 导论——屯堡人:起源、记忆、生存在中国的边疆
第一节 选题与兴趣点——屯堡文化延续之谜
第二节 对屯堡人的不同观点与未回答的问题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关系论、族群与边界区分
第二节 历史记忆与叙事
第三节 资源、机会竞争以及边界机制
第四节 变迁、主观性与历史人类学的方法
第五节 研究过程、田野调查地点与文献资源
一、研究与田野
二、文献
第三章 现代“屯堡叙事”概述
第一节 “屯堡人”的定义
第二节 现代“屯堡叙事”
一、屯堡为移民的迁移目的与身份:为皇朝守护西南疆边者
二、移民与目的地的关系:先进技术、发展主力、改造使者
三、移民与现代社会分类的关系:“征南”与“填南”
四、另外两个叙事要素:汪公崇拜、江南为集体发源地
第四章 明代的历史与叙事
第一节 明朝贵州情况、明政权的进入、屯田的推广及其发展
一、朱元璋初步征服西南及贵州与屯种的开始
二、在贵州和西南设卫以增强控制
三、屯军与屯田制度在贵州
四、屯军的地位与特权
五、移民者与当地人——矛盾、阻抗、暴力
六、屯军在贵州的人数及其变化
七、屯田、屯军的迅速衰退
八、明朝贵州人口
九、屯军聚落选址、屯地来源、农业技术
十、优越选址莫过于安顺地区
第二节 明朝时期贵州当地叙事、历史记忆、社会变迁
一、贵州为原始、落后、野蛮之地
二、社会建构为两类人:区分、对立、威胁
三、现代屯堡叙事中“征南”与“填南”组织性移民在明代贵州的迹象
第三节 自然移民、人口流动、村社与社区的不断结合、整合
一、有关自然移民的记载
二、移民者落脚点、卫、屯人口成分的变化,卫所、屯田制度的废弛
第四节 象征标界与社会跨界、为生存而融合、积极同化
一、发源地与族群边界
二、为明初礼制的贵州本土化与延伸、族群边界的象征标记:俭与靡
三、排外、竞争与不断变移的边界,中原移民者特征的变异,民族起源
四、晚明全国奢靡之风尚,贵州地方城乡分异,族群分化之加大及其意义
五、陆续的中原移民者越入村社:融入而同化
第五节 小结:明代吉昌屯
第五章 清朝的历史与叙事
第一节 叙事的演变及不同地方特殊群体之涌现
第二节 明末清初1600年至1685年的社会动乱及其对人口影响
第三节 清初1685年至1775年贵州人口生齿渐繁,土地竞争与人口流动
一、中国人口变迁、人口与耕地比例关系、流民
二、贵州人口、人口与耕地比例关系
三、关于贵州人口压力及其社会反应的文献记载
四、人口压力引起的聚落扩散
五、这一期间外来移民到底有多少
第四节 175年至1850年:人口压与力竞争的增加、人口流动与移民浪潮、屯堡人群体的涌现
一、人口压力的增加
二、外来移民的增加、移民者对移民目的地的有条件的选择
三、人口压力、移民与人口流动的不均衡,尤其在安顺
四、新移民对原居民的威胁
五、“征南”新叙事与记忆的形成——对于新移民扩展、地理性演替的反应
第五节 清中期1850年至清末1911年社会矛盾与混乱,新商业的出现与鸦片交易
一、“咸同之乱”
二、人口
三、商业化日益扩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客户聚落势力的突增
四、屯堡中的反应:吉昌屯、鲍家屯、狗场屯三村围绕汪公崇拜而连接
小结 清朝贵州屯堡叙事、记忆、族群的在场景中的形成
第六章 民国时期的历史与叙事
第一节 地方族群
一、屯堡叙事的发展
第二节 安顺地区的乡村情况与社会
一、聚落边界变迁个案之一:民国时期的异姓联合
二、聚落边界变迁个案之二:吉昌屯的汪公祭祀仪式
小结 社会、边界与叙事的变迁
第七章 当前的发展与叙事
第一节 安顺地区早期变迁与历史风波
第二节 1980年以后
第三节 异姓联合
第四节 吉昌屯与祭汪公
第五节 经济
第六节 屯堡精华
第七节 屯堡研究的开始、外来观察者及其想象
第八节 为同质性的想象
第九节 一切为明朝的想象、商屯
第十节 内外想象会重新进入当地意识与文化并产生影响
第八章 分析与总结
第一节 屯堡人:叙事、记忆、民族起源、生存
第二节 屯堡文化延续之谜的破解
第三节 一种方法,一种结果
第三节 历史在研究中的解构及其在生活中的重构
参考文献
古籍、历史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附录A:民国《续修安顺府志》卷四《氏族·各氏族之由来》
附录B:《移家行》全文
附录C:基于世代的时间计算
附录D:安顺地区地方群体一清朝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图组
致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