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杂志民国周为筠 著一部别具特色的民国史 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影子《新青年》、《语丝》、《新月》、《生活》周刊、《独立评论》、《观察》周刊、《良友》画报、《东方杂志》,这些杂志或致力于宣扬团体的理想,或只为唤醒昏睡的大众,或文人论政笔墨报国,或只做一个娱乐的战士……实际上也担负着史家的职责,手里握的笔就是史家之笔,不仅记录当下,而且昭示后世。风云翻滚的时代都成了杂志这场戏的幕景,撰稿人们像演员在那里咿咿呀呀的唱念做打。一个时代的起起伏伏、万象斑斓,全部在这方寸间被淋漓尽致地演绎出。当大幕落下多年后,今天再去回味其中,仍能看得泪花点点……无数个面孔,无数个人生,无数个寓言在书中展开。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祁非 主编本丛书严格按照2010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编写,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五本书。每本书前面给出本书复习提要,从章节逻辑导读、命题趋势预测、常见错误点拨三个方面对考生进行指点。每本书正文知识串记部分严格按照新大纲以章为单位,分为本章内容简要、考点知识框架、核心考点速记三个部分。
-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金冲及 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这部四卷本大书,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写起,历经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大大小小的社会运动、政治风波,一直写到2000年新世纪的钟声响起。全书立论宏富、资料详实,详略有致,文字洗练。自然,最大的看点还是作者参阅了大量他人无缘与面的内部资料:比如毛周等领导人的会谈记录、一些当事人的未刊日记或口述记录。在许多重大事件、人物评价上,都有崭新的突破。坊间学者把这部书看作某种风向标:作为“官方学者”的“大佬”,作者写了什么,没写什么;写了的具体写到哪一步,提法上评价上有什么新的突破;浓墨重彩的是什么,轻描淡写的又是什么……可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鸿篇巨著。它既是作者研究历史50多年的总结之作、心血之作,也是近现代中国史研究方面的大手笔、世纪之作。
-
原来如此钱波,夏宇 编,德风 绘历史原本就不是娃娃看戏,人物一出来就问是忠臣还是奸贼,舞台上勾个脸谱就忠奸立判了。历史从来就不是这般简单。我们只有把所有的人物、事件还原到复杂的历史境况中去,才能看出可触可感的血肉肌理。《原来如此:1840-1949中国底本(插图珍藏版)》挑选的就是一些历史人物的“边角料”,说是“边角料”,自然是相对于一般的历史资料而言的,都是些无足挂齿而又生鲜灵活的闲言杂事。虽然,读这些“边角料”对于半个世纪以前那段完整的历史而言,差不多是盲人摸象,今天摸摸张三的胳膊,明天摸摸李四的腿,但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些有血有肉的胳膊、腿拼凑起来的。反正历史的细节,是尽量摆在这里了,看官自便。对于1840-1949这段历史,确实无法叫中国人避而不谈,但如何谈论这段历史,确实已经有太多宏大叙事了。于是《原来如此》就是从细节入手,专门看历史的边角料,有点历史八卦的意思,不过此八卦非彼八卦,不过是在那些被低调处理得历史背后,看清真相而已。
-
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郑师渠 总主编,黄兴涛 分册主编本书讲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创遣。中国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同时也蕴含着她的情感、智慧和民族精神,数千年来,历风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弥坚,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已提供了不竭的生命源泉,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是我们今天应当加以批判继承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欲理解中国文化,舍其历史无由。而欲理解中国文化史,界定文化的概念,梳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特质及其研究状况,又是十分必要的。爰作是序。一、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的概念,迄无统一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邀请各国学者讨论什么是“文化”,也未取得共识。据统计,有关文化的概念,多达数百种,人们见智见仁,莫衷一是。从西方的历史上看,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古代。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古老的文化概念,是由约两千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提出来的,它从拉丁文译成英文是“culture is the philosophy-or cultivation-of the mind”。汉译为“文化是心灵的哲学(修养)”。其中cultivation本义是耕种,引申意为耕种—栽培—培养—修养。这可谓哲学的文化概念。它强调文化是人类心灵的创造物,并视文化是一个趋向品德修养终极目标的动态的创造过程。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有代表性的是艺术的文化概念:“文化是艺术的总称。”它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们提出来的,强调文化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自由的创造。第三个时期是19世纪。其间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文化概念。
-
汪伪特工总部76号内幕张殿兴 编著揭露“76号”的丑恶嘴脸,再现蒋汪洋特工激烈枪战的刀光剑影;披露才女张爱玲与“狼蛇”的感情纠葛,揭秘鲜为人知的“潜伏”的故事;还原影片《色戒》主人公原型,向读者提供一个真实的“王佳芝”与“易先生”……
-
红色感叹号罗政球 著本书根据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最新解密档案,以独特的视角触及迄今为止国内外出版物对南昌起义研究中许多未曾关注的盲点,向读者全景式展示了中国红色武器非命的开篇巨卷。 谁第一个提出南昌起义?谁力举南吕为起义地点?谁使南昌起义差点夭折?谁开小差拉走了南昌起义军四分之一的兵力?谁主持工农红军在南吕举行第一次纪念南昌起义活动?谁图谋“九九建军日”取代“八一建军日”?起义军撤离后的南昌城的血雨腥风;导致南昌起义最后失败的凝重嗟叹;参加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外国人、女兵等的来龙去脉;新中国成立后创军元勋谈笑凯歌还……本书根据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最新解密档案,以独特的视角触及迄今为止国内外出版物对南昌起义研究中许多未曾关注的盲点,向读者全景式展示了中国红色武器非命的开篇巨卷。 让真实的历史说话。《红色感叹号》是一部有内涵、有新意、有创见的作品,使走近南昌起义历史的读者有拨云见日之清朗与开阔,令人耳目全新。
-
川军与淞沪抗战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编川军,史称“双枪将”,士兵们往往佩带一支步枪、一支烟枪。长期的内战,使川军名声不佳,而在民族危亡之际,川军将士却奔赴战场,英勇杀敌,尽显热血汉子本色。对川军而言,抗战就是“打国仗”,是为民族而战。建川博物馆聚落中专建有“川军抗战馆”。馆内收藏的一级文物——“川军烟杆”上镌刻抗战誓言:“中华男儿,上战场,打日寇”。川军弟兄们埋头抽口烟,就能看到烟杆上镌刻的口号,心里自然增添一份力量。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川军将士用自己的英勇、鲜血和牺牲树立起了新的形象,所以,大众评价川军是“内战外行,外战内行”。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出版的抗战丛书,特别为川军出版专辑,作为四川人的我甚感欣喜。在我的川军抗战馆中还收藏有另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川军粗陶杯”,上面记录着在特殊历史时期对川军退伍战士不公平待遇的一种悲愤之语:“我只记得八年抗战,我和日本作战,我的腿上中了一颗炮弹。我坚决打到底,没有下火线!1966年9月15日。”这本特为川军出版的专辑,真实记录历史,正本清源,川人“打国仗”的牺牲精神受到认可,曾被历史淡忘的川军进入正史,川人欣慰,国人欣慰。
-
大时代的脉络和记忆陈晋 著作者从近代“民主与科学”曙光初照的五四运动说起,然后是长征、抗战与中国之命运,无疑地,都是中国近代史的“命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年,对于20世纪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时代。《大时代的脉络和记忆: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寻思20世纪中国的一些脉络理路,描述历史峰峦上的一些别样景致,展示我们民族在这个大时代的一些精神记忆。在书中,无论是剖析五四,叙述人们对这场运动的永远纪念,还是眺望长征,展示这桩奇迹何以产生及其魅力;无论是掠影抗战,揭示这场命运之战中爆发的民族精神,还是巡礼1949年和历史的“约会”进程,描述建国初年的新颖气象;无论是寻思改革年代的精神家园,还是放眼20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惊人巨变,作者的思考,都紧紧扣着我们民族的当下和未来,而非着意去还原过去。回望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握紧未来的“钥匙”。在《大时代的脉络和记忆: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中,作者还畅谈了一些领袖题材影视文献纪录片和专题政论片的创作体会,其主旨也是为了让历史和人物鲜活起来。作者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文化感知力尽见于笔端,史中有思,文情并茂,许多篇章,充满了阅读张力。
-
话说中国·现代卷叶永烈 等著《话说中国》现代史4卷本这部书里,力求更强有力地体现我党我军艰苦卓绝的发展壮大的过程、更着力弘扬民族精神、更突出展示优秀历史文化成果,凸显新中国艰难曲折的创立过程,为建国60周年献上一份文化大礼。在《话说中国》现代史4卷本这部书里,力求体现出以故事体文本为主体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图与文的精彩组合以及充满数字化世界魅力的历史百科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