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清代官场图记李乔著中国传统社会的残灯末庙之时的清代官场,集中了两千年来中国官僚制度的许多特点,表现出中国官僚制度的烂熟状态。本书从细节入手,对于清代官僚制度的微观形态,对于官场中方方面面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和图解说明。本书主要从个案和细节入手,对清代官场各种人物具体活动的条件和环境进行微观审视,填补了以往写官制著作之不足。从官员的道德规范、官场仪注、官场风习、官场人际关系、官场人物等方面对清代官场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和介绍。本书作者比较擅长写历史随笔,本书也坚持了随笔式的写法。具体来说,就是不采用章节体的形式,各篇文章虽有内在关联,但都可以独立成篇,读者可以随手翻阅,开卷有得,适合休闲阅读。另外,本书选配大量图片,将图版的直观性和文字的细密性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图记”之体,故名《清代官场图记》。<
-
清代宫廷政变纪要金性尧著满清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其间宫廷内外的大小争斗,几天间断。皇族之间,建皇储、承帝位,可以牵起漫天风雨;朝臣之中,求上达、谋私利,也争得翻天覆地;而后妃、太监集团当中的钩心斗角,亦复不少。如此种种,构成了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清代宫廷争斗的酷烈,加上异族的神秘色彩,给宫廷政变,平添了浓烈的诡异味道。历来有关此课题的研究专著,寥寥可数,《清代宫廷政变纪要》作者以其深入研究,条分缕析,层层铺开,为读者展示出宫廷政变的面貌与原委。《清代宫廷政变纪要》中所谓宫廷政变,是从广义范围说的,如果从狭义的范围,那末,可写的就不多。内容以故事为单元,兼具掌故意味,有些齐东野语之类的荒诞传说,或予屏除,或予纠辨。
-
正说清朝十二臣余沐著《正说清朝十二臣》是中华书局“正说历史”系列图书的又一力作。该书重点介绍了鳌拜、于成龙、明珠、隆科多、年羹尧、刘墉、纪晓岚、和珅、曾国藩、李鸿章、刘铭传、袁世凯等人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为人处世特征等。这些人物在历史上比较重要,同时在百姓中“知名度”也比较高,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出现比较多,被戏说也比较多,该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意在纠正普通读者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一些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的认识,达到普及历史知识,廓清视听的目的。该书笔法灵活,娓娓道来,既有严谨的知识性,又不乏风趣幽默,是雅俗共赏的历史普及读物。<
-
李鸿章家族宋路霞著一个家族,因李鸿章的命运,先是大红,后是大黑,悬殊之大,有若天渊。这部家族沉浮史,本身就是近代社会变动的缩影,很值得研究。这个大起大落的家族,在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竟出了那么多的人才,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散处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地,这种众多人才出于一家的现象更值得研究。家境、家风、家教、遗传基因、个人气质、逆境的锻炼,都在家族演变中发生作用。这样的家族,实在是社会史研究的极好个案。书中有相当一部分资料是首次披露,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缺憾,解决了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加深了人们对李氏家族及近代历史的理解。在作者潇洒流畅的笔下,本已非凡的故事,被娓娓道来,时而风轻云淡,时而金戈铁马,时而哀怨缠绵,让读者或忧或喜,时惊时叹。这是一本资料、文理、词章三长兼具的书,在存史、教化、娱情三方面,都值得一读。
-
铁账难销张皓主编近年来,《日本可以说“不”》问世、篡改历史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拒绝向慰安妇赔款等一系列的问题,日益成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关注日本对外政策的焦点。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这些问题更成为热点中的热点了。日军侵华暴行铁证如山,但日本政府中的某些官员和右翼分子仍旧否认对中国以及亚洲人民造成的伤害。日本右翼势力在自己的组织和舆论阵地,如《全貌》、《动向》、《民族与政治》等杂志,成年累月地发表否认“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的言论。不仅如此,几乎每年8月15日,总有一些身着日本旧军装的旧军人及右翼分子,在靖国神社吹着军号、耀武扬威、招摇过市,公然为军国主义招魂。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大国主义思潮”迅速抬头,他们认为:承认侵略并向亚洲国家谢罪是“自虐”行为,将会影响日本的大国“形象”。日本一些人从不承认曾经加害亚洲各国人民的罪恶历史,而只是片面强调日本是世界上惟一的原子弹受害国,声称原子弹造成了近20万人的瞬间死亡。但是,旅顺口大屠杀中的全城民众、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人,还有至少20万成为日军兽欲发泄的对象、日夜遭受凌辱的中国随军“慰安妇”,以及还有被日本抓走而冻死、饿死甚至是虐待致死的不计其数的中国劳工,他们为何视而不见?因此,在日本右翼为侵略历史翻案之风猖獗之时,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到来之际,有必要把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清算。让人们再次清楚地看到屠刀上的血在中国大地上的蔓延,野兽行径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刺刀和皮鞭下的中国人民。这样血腥斑斑的历史事实绝对不容篡改,这样惨痛的经历绝对不能忘记,它们刻骨铭心!本书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对外扩张历史,历数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是一部全面反映日本军国主义扩展和侵华历史的书。有资料价值,更有警示作用。<
-
鬼子进村丁晓山著1942年5月1日,华北敌酋冈村宁次亲率日军41师团、110师团、独立混成第9旅团等5万重兵,对我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史称“五一“大“扫荡”。史家认为, 抗战八年,最艰苦的、黎明前最黑暗的,是1942年:而在1942年几十次“扫荡”中,“又以‘五一’大‘扫荡’为最残酷。”日本军方则认为,这是他们“最完善的作战”,是所谓“努力的结晶”。本书作者三赴石门,四下冀中,查阅了敌我双方大量文献,走访了吕正操等60多位幸存者,以史学的严谨,用纪实的笔法,将我中华民族那段惨痛的历史首次揭示出来。读之令人扼腕,读之令人震撼。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李海文主编70年前英雄史诗般的长征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本书就是一部关于红军长征的最早最真实最珍贵的记录。最早——本书绝大部分内容写 于1936年10月;最真实——每一位作者都曾是党的高级干部,红军的高级指挥员,冒弹雨,越天险,爬雪山,过草地……都是他们的亲身经历;最珍贵——因种种原因,原文只刊印于20世纪50年代党内参考资料,迄今为止已尘封了50年。为纪念长征70周年,本书重新梳理和精选了原文90篇,按一日、一事,行军时间、路线顺序排列。这样,读者看到的将是一个完整的红军长征历程,长征故事。本书还配置了大量有关长征的珍贵写生、图片,战斗遗址照片及地图。
-
岁月台湾秦风编著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本书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情感。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和解、富强与民主的未来。20世纪的台湾,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由于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台湾被分割出去;由于中国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又由于国共内战,使得台湾与中国大陆长年处于对峙与分隔的状态。可以说,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大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后,实行了一种比在大陆时期更为严厉的专制体制,不过同时也实施了在大陆时期所未能做到的诸如土地改革等一些举措,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发展了经济。文化上,台湾则清除了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全面恢复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又经过四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的融汇,台湾最终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型。目前,海峡两岸暂时的分离状态固然令人痛心,不过对于已发生的不幸,我们宁愿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笔者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与情感,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
晚清映像沈弘编著偷窥同治大婚、目击西太后葬礼、鲜为人知的晚清汽车拉力赛、神秘莫测的晚清礼仪、洋街坊的杭州日记、北京城墙的攻破、俄国探险家陕南印象等等,我们通过晚清来华的西方人,看到了用画笔、相机记录下来的这些难以看到的珍贵历史瞬间。西方人的视角、珍贵的影像资料。以及背后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本书的独到之处。本书是作者关于老照片的第一本集子。沈弘教授现住在北京,他的家庭曾于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家庭读书藏书状元户”。本书前言写在前面的话沈弘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的传教士、商人、外交家、画家和探险家便逐渐开始渗入中国的内地。从那时起到至二十世纪初,凡是在中国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甲午战争、中法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日俄战争、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国民党围剿苏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等,都有西方人的现场目击报道和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除此之外,那些来华的西方人还特别关注对中国地理、地质、动植物资源、建筑、考古等各方面的考察,以及对中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探索,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要刺探中国的机密,以及调查中国的市场和人文地理,也是为了试图沟通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西方人撰写有关中国的书籍,内容涉及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教育、宗教、民俗,以及各个社会阶层的方方面面。许多这样的书至今仍被束之高阁,难得有人问津。尤为珍贵的是这些书中含有无数张插图和老照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生动而直观地记录了中国近现代的那段历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相关中文近代史资料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空缺。这些图片资料的数量极其庞大(数以千万计),它们向我们展现了清朝和民国初这几百年间颇为绮丽壮观的中国历史长幅画卷,全方位地反映了清朝和民国初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直观而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的历史原貌。首先,这批图片资料集中反映了西方人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中国人文地理的独特视角。由于这些书的作者大部分都是汉学家、在华外交官、旅行家、建筑师、摄影师、探险家和传教士,有的甚至是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成员。他们眼中所看到的和用照片记录下来的北京风貌,往往是同时代中国作者所看不到和无法记录的。例如美国公使夫人萨拉·康格在其回忆录中就用近百幅照片记录了慈禧太后召见七国公使夫人进宫、清廷皇族公主们回访,到美国公使馆做客,以及她与北京各界妇女进行的交往和互访,对于中西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障碍有极其生动的描写。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丁韪良在其回忆录中也用图画和照片真实反映了清末中国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尤其是早期京师大学堂的情景。随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诸多西方记者更是以画笔和照相机为工具,用无数张图片真实地记录了八国联军从天津一路打到北京的全过程,其中对于八国联军如何从北京城墙一个涵洞攻进京城,在城里展开的巷战,试图用野战炮和云梯敲开了紫禁城的一道道大门,以及在故宫里举行耀武扬威的阅兵式等画面和镜头,全都是极其难得的真实史料。由于申奥成功和举办人文奥运的宗旨,北京市目前十分重视恢复历史名城的原貌,计划要在2008年之前保护、修复或重建故宫、永定门、圆明园、恭王府、皇城四合院和胡同等一系列京味的古迹。但是暴露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中文资料中的图像和文字信息比较匮乏,大量的相关信息,尤其是老照片和图片,往往都藏于西文资料之中。所以正在被修复的历史古迹,如北京的恭王府和圆明园等,是否能够真正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对西文相关资料的发掘和研究。因为在许多西文书中,作者们都自觉地用照片的形式介绍他们于清末民初在北京的家庭和社交生活、北京城里和近郊的旅游景点、庙宇建筑,以及各个时期的北京城区、郊区和周边地区的历史地图。而这些往往是中文史料所欠缺的。出于传教、经商和学术研究等不同的需要,上述西文书的作者们对于中国的民俗、礼节和尊孔、祭祖等礼仪怀有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宁波出生,并于1912—1914年间在北京大学任英文教师的英国人燕瑞博在《北京生活杂闻》一书中用一百多幅照片记录了北京城里的各种小贩、胡同居民、当铺、餐馆、妓院、城墙,以及京剧、女子装束打扮等珍贵的历史镜头,并且对北京的土话和迷信做了详细的介绍。为了更好地让西方人了解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社会风俗,总部设在上海的在华传教士组织广学会的编辑秘书华立熙特意撰写了《神秘莫测的中国礼仪》一书,对于晚清的穿着、仪态、人际交往、婚丧嫁娶,以及吉日良辰等均做了详细的描绘,忠实记录了十九世纪末的众多礼仪习俗。它就像一面镜子那样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民俗风情,至今仍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北京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国际大都市,其文化史的研究决不能只局限于中文的资料。清末民初,许多在华外国人直接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例如赫德长期担任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傅兰雅作为上海江南制造局编译处的翻译,编译了大量的科学教科书。清廷在创建水师、训练新军,以及创办煤矿、铁路、电报、邮局和其他各种实业的过程中都雇佣了不少外国人。就连民国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和张作霖等军阀政府的首领也全都雇佣了外国顾问。这些外国人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有着第一手的见闻,与清廷和民国的官员和各方面的人士均有深入的交往,而且他们往往著述甚多,对于中国走向共和这一历史进程的几乎每一件重大事件都有深刻而直观的文字和图片记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些从西方人的视角来看中国历史的图片和文字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1.它们大多是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第一手的原始资料;2.它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往往跟中文史料中的观点和看法相左,这就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3.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是别处找不到的珍贵史料。例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为了要弄清中国水师的新式兵船,特意通过其商人在广州以中国人的名义秘密购买了一艘与满清水师中最大型兵船同一类型的大船“耆英号”,以打渔的名义驶到公海后即改变方向,经好望角开往伦敦,对其构造特点进行了彻底的研究。之后该船又从伦敦驶往纽约。作为从中国到达英国和美洲大陆的第一艘海船,无论从近代史的角度,还是造船史的角度,它的图片都可谓是极其珍贵的资料。4.西方人关于中国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往往也是同时期中文史料所不能企及的。在西方国家,人们对于这样的图片资料非常重视。在许多地方都有专门的图片资料图书馆;在很多大的图书馆中也有专门的图片资料收藏。然而在中国国内还没有相应的机构。有关老照片的收集和研究尚处于一种“玩票”的业余水平,由此造成了一系列尴尬的局面。众所周知,多年来中国慰安妇和其他受到过日本军国主义迫害的人士在日本打官司输多赢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像老照片这样的确凿证据。即便是堂堂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圆明园学会和中国长城学会等专门的研究机构也拿不出多少跟各自研究领域相关和有分量的历史照片;甚至当文化部决定要拨出数亿元人民币来重修恭王府时,人们这才发现,急需用作修复建筑参考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前的王府老照片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而严格说来,西文资料中这类的图片数量还是相当多的。虽然现在如杭州市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等许多单位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派人去国外找有关中国的老照片。但实际上,这些老照片在国内的图书馆中就可以找到许多,只是人们对于身边的这些珍贵资料尚未加以关注和重视而已。本书中所包含的老照片和其他图片资料只是笔者近几年来所收集到的中国老照片的一小部分。为了收集这些图片资料,作者曾经访问了国内外的许多大小图书馆,并且得到了那儿的工作人员、朋友和学生的帮助,其中最值得感谢的当然就是笔者所在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同样需要感谢的是本书的编辑张剑和美编邱衍庆,以及《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没有他们的鼓励、帮助和支持,此书也是难以问世的。谨以此书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
长城线上千里无人区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南有南京大屠杀,北有千里‘无人区’”。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实施大屠杀的悲况举世瞩目,而在长城线上残酷地制造千里“无人区”的惨景却知之者甚少。本书稿从各方面广集资料,旨在让世人知晓日本侵略者制造“无人区”的罪恶行径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与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历史为今天留下了这笔宝贵的红色革命遗产,相信以其自身的潜能价值,一定会为伟大祖国的复兴显现出它固有的巨大威力。这部《长城线上千里无人区》书稿,是集中外史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编辑而成的拥有五卷本的大型文集。第一卷为综合性的专论和媒体评介;第二卷是中共各级组织在当时形成的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第三卷为史学工作者经过调研形成的专题资料;第四卷是日方档案文件和有关活动情况;第五卷是日本学者对“无人区”斗争的看法所撰写的专论文章及拍摄的照片。资料量大翔实,内容丰富鲜活,是一部对不同阶层的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教材,也是广大教育和社科工作者教学、研究我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所需要的参考书籍。这正是编篡这套书稿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