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川军与淞沪抗战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编川军,史称“双枪将”,士兵们往往佩带一支步枪、一支烟枪。长期的内战,使川军名声不佳,而在民族危亡之际,川军将士却奔赴战场,英勇杀敌,尽显热血汉子本色。对川军而言,抗战就是“打国仗”,是为民族而战。建川博物馆聚落中专建有“川军抗战馆”。馆内收藏的一级文物——“川军烟杆”上镌刻抗战誓言:“中华男儿,上战场,打日寇”。川军弟兄们埋头抽口烟,就能看到烟杆上镌刻的口号,心里自然增添一份力量。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川军将士用自己的英勇、鲜血和牺牲树立起了新的形象,所以,大众评价川军是“内战外行,外战内行”。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出版的抗战丛书,特别为川军出版专辑,作为四川人的我甚感欣喜。在我的川军抗战馆中还收藏有另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川军粗陶杯”,上面记录着在特殊历史时期对川军退伍战士不公平待遇的一种悲愤之语:“我只记得八年抗战,我和日本作战,我的腿上中了一颗炮弹。我坚决打到底,没有下火线!1966年9月15日。”这本特为川军出版的专辑,真实记录历史,正本清源,川人“打国仗”的牺牲精神受到认可,曾被历史淡忘的川军进入正史,川人欣慰,国人欣慰。
-
历史翻不过去罗哲郁 著历史像一位孤独的老人,寂寞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虽说当年中华大地上的滚滚硝烟化作了今天的静默无言,虽说当年无数流血的先辈尸骸已经沉归大地,但是回望历史,我们依然感慨万千。一百多年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留给后人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那书写历史的纸张,还有那曾经流血的国土,无不沾满了中华儿女未干的血泪。作为中华儿女的后人,我们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一百多年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留给后人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那书写历史的纸张,还有那曾经流血的国土,无不沾满了中华儿女未干的血泪。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
-
命运的决战叶永烈 等 著 李学勤,何承伟 编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承先启后、在艰难困苦中开辟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所史时期,四百余则经典故事,全面展示中国现代史鼯扬激荡的生动轨迹,一千五百幅细腻反映社会风貌的生动图片。立体再现时代的风云变幻,一部具有多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
-
撕裂北京那一年(法)洛谛 著;允若 译对一个民族而言,1000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前门大街的大火、东交民巷的枪战、慈禧太后的西逃和八国联军的侵入,似乎只成为一个叫做“庚子之变”的抽象概念。然而,那一个整个中国的北方变成了什么样子,我们至今缺少事发当时的直面描述。所幸的是,我们发现了这部尘封70余年的译著,它让人惊骇,让人痛心,让人一头撞入突破想象的地狱之门……这是一部让我们至今读起来犹觉心悸血涌的史实记录。书中记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铁蹄踏过的中国北方,在大沽口,在天津,在通州,在直隶,一路上超出今人想象的惊天惨景,这部书不是小说,不是追记,不是道听途说,更不是根据一堆“史料”摹写出来的,而是一部足称稀见的作者亲历、亲见的现场记录,像电影镜一样为我们扫描了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中国北方的景象,但它绝不是缺乏文学性,它是文学语言与史料的结合产物。
-
新世纪的曙光廖大伟 等 著 李学勤,何承伟 编《新世纪的曙光: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一部具有多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承先启后、在艰难困苦中开辟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历史时期。《话说中国》丛书包含了四百余则经典故事,全面展示中国现代史昂扬激荡的生动轨迹。书中一千五百幅细腻反映社会风貌的生动图片,立体再现时代的风云变幻。
-
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郑师渠 总主编,黄兴涛 分册主编本书讲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创遣。中国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同时也蕴含着她的情感、智慧和民族精神,数千年来,历风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弥坚,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已提供了不竭的生命源泉,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是我们今天应当加以批判继承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欲理解中国文化,舍其历史无由。而欲理解中国文化史,界定文化的概念,梳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特质及其研究状况,又是十分必要的。爰作是序。一、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的概念,迄无统一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邀请各国学者讨论什么是“文化”,也未取得共识。据统计,有关文化的概念,多达数百种,人们见智见仁,莫衷一是。从西方的历史上看,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古代。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古老的文化概念,是由约两千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提出来的,它从拉丁文译成英文是“culture is the philosophy-or cultivation-of the mind”。汉译为“文化是心灵的哲学(修养)”。其中cultivation本义是耕种,引申意为耕种—栽培—培养—修养。这可谓哲学的文化概念。它强调文化是人类心灵的创造物,并视文化是一个趋向品德修养终极目标的动态的创造过程。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有代表性的是艺术的文化概念:“文化是艺术的总称。”它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们提出来的,强调文化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自由的创造。第三个时期是19世纪。其间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文化概念。
-
日本在内蒙古殖民统治政策研究金海 著20世纪上半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殖民统治,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殖民统治也有八年之久。日本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的殖民统治,对内蒙古各族人民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也引起了该地区社会的一系列变化。本书利用详实的史料,尽可能复原日本侵略者占领内蒙古地区的过程和实行殖民统治的本来面目。
-
战时桂林损失调查研究报告唐凌,付广华 著《战时桂林损失调查研究报告》发掘了一批新的历史资料,并根据战争的构成要素,对桂林损失的范围和内容重新进行了界定,使战争损失的研究较为全面和客观。
-
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有关七七卢沟桥事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最新文章的汇集,作者均为长期从事抗战问题研究的专家,如杨奎松、章百家、胡德坤、杨天石等,不少文章对这一老话题提供了新见解,对人们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民国研究张宪文 主编《民国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专刊,现为CSsCI来源集刊。创办十余年来,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下,产生了良好的学术效应与社会影响。本刊主要刊载关于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相关史实与理论的研究文章,力争成为海内外民国史研究的窗口与园地。在求实的基础上鼓励创新是本刊的一贯旨趣;文风朴实,论从史出,观点新颖,逻辑严密,引文准确,注释规范又是本刊对来稿的基本要求。本辑(15辑)主要刊载关于民国社会、宗教、经济、城市研究领域的论文及研究综述文章等共16篇,既有新视阈、新观点,亦有新史料,堪供学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