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近代史蔣廷黻《中国近代史》(精装版)中用四章分别描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强的四个选择,重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在《剿夷与抚夷》中,作者分七节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分析为什么中国没有在工业革命大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的根本原因。在第二章,作者以《洪秀全与曾国藩》为题讲内忧内患,批评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王朝。在曾国藩领导湘军与洪秀全太平军交战的时候,中国又遇到了一次与英法联军的对峙,依然无法战而胜之,只好受尽屈辱后开始一个新的历程,向西方学习。在第三章,作者专讲《自强及其失败》,实际上就是描绘从1860年开始的三十年洋务新政的全景。第四章即末尾一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中,用六节篇幅讲述1895年之后至1930年初期的中国政治史。
-
化家为国黄丽君 著清代的内务府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政治机构,成员主要由皇帝直领的上三旗包衣。由于上三旗包衣的身分是皇帝的家奴,出身低微,并基于必须为家主当差的义务,宦途也大多从内务府起步。但在清代的官僚体系中,内务府的人事铨选不归兵部、吏部负责,不仅独立于外朝部院体系,本身还带有浓厚的封闭性。加上清初内务府的升迁考课制度尚未健全成熟,因此大多数的包衣一辈子事功无着,长久在基层当差。在这个情况下,盛清时期能够活跃于政坛上的包衣,大多是与皇帝关系亲密,才有被特别拔擢的机会。质言之,清初包衣个人与家族的荣显,皇权君宠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本书分上下两编。上边“体制”共四章,考察十八、十九世纪皇帝任用内务府官员的模式,分析内务府人事制度的变迁,下编“变革”则分析了十九世纪清代君王依赖制度任用包衣的原因,考察内务府包衣追求仕途进身的个人主体性等问题。
-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精装版)由李剑农成名作《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及补写的篇章合刊于1942年。在取材与叙事方面颇具特色,长期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为政治学史之经典著作。该书所述,起自鸦片战争,止于北伐战争,将这近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变化分为三个段落。此书可谓为一部中国近代政治通史,作者详细阐述了各个段落中国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史料之丰富,论述之详尽,实为其他同类书所不及。
-
江湖隐语行话的神秘世界曲彦斌本书在系统地、有独立见解地整理前人之学术积淀、收集隐语行话历时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并且描述、揭示这个语言文化的神秘世界。它可以帮助解读古籍、杂学,可以用于研究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亚文化状况,考察、透析历史上的现实和社会状况、阶层结构,以及社会心理等。本书专业性很强,却又有知识性、可读性。如著名的“江永女书”的历史渊源、来龙去脉,涉及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远不止语言学范畴,可谓一种大系统研究。
-
洋务风云千江月 著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当时,西方列强携带雄厚的资本,纷纷来到中国,洋务派为了振兴清朝经济,维护清朝统治,首先开办军工企业,之后逐渐延伸到民用领域。而慈禧对于洋务派不支持的政策,使他们遭受强大阻力。洋务派同时又面临内部分裂的危机,这一切,都使得本来就不强大的洋务派,更是雪上加霜。本书正是在查阅众多资料的基础上,对洋务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抽丝剥茧,真实还原历史。
-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谈思嘉、孙冰心 著2020年 6月,习近平总平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为响应习近平号召,《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应运而生。本书旨在回顾《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出版始末及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陈望道追求真理的心路历程。为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作者谈思嘉、孙冰心以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为切入点,介绍了陈望道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情怀与信念,让更多青少年读者了解陈望道先生追寻真理的故事,感受《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之艰辛,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鼓励青少年像陈望道一样追寻真理,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加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
历史的棋局《国家人文历史》历史如棋谱,时代变了,那些历史的棋局还能教会我们什么?刘邦开国后大杀功臣?东汉书生、宦官、外戚到底在争什么?北魏实行了“子贵母死”制,为什么反而出现太后专权的情况?在李世民与武则天的双主角光环下,李治真的柔弱吗?唐代宦官权力为何这么大?从“洪武”到“建文”,靖难之役背后的深层矛盾是什么?…………历史不只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用处在于人生。本书由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团队编著,讲述了从商到清的政治兴衰重要节点,解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鲜为人知的历史趣闻或者人物,呈现历史的原貌。不误导、不戏说,让历史发出真实的声音。在历史的棋谱里,看中国人在应对时代挑战时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学习历史智慧。
-
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闻黎明西南联合大学是七七事变后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战时高等学府,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在短短八年半中,这所高等学府的师生和中国人民一起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岁月,谱写了光辉篇章。本书围绕“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的主题,梳理了西南联大师生从南渡至抗战胜利后复员的经历,其间涉及该校师生在抗战时期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又以该校师生对抗战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贡献为重点。
-
启微·李鸿章的洋顾问张畅,刘悦本书介绍了晚清重臣、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两位洋顾问:德璀琳(Gustav Detring )与汉纳根(Constantin von Hanneken)翁婿两人在华一生的活动。作为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在晚清政府发动自强运动的环境下,两人不但恭逢其时参与了中国在军事、经济、外交、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也在中国开创出属于个人的一番事业。本书通过两人在华的特殊经历,呈现出在华外国侨民群体的整体状况,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所发生的作用。
-
他们当时在南京【美】陆束屏 著;张玉亮 译日军攻占南京之后,有四名美国记者、一名英国记者,以及十四名美国传教士留在南京城内。这五名记者均以最快的速度将南京大屠杀最初情况的新闻报道发往英美各大报章。而十四位美国传教士在城内经历了大屠杀的全过程,并以日记、信件等形式记录了所见所闻。此外,英美两国驻南京的外交官也于此期间,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暴行与各自公民遭受的财产损失,及时报告给各自的政府。本书依据对这些史料的发掘和考证,以其他国家国民的视角,展开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历史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