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近代史新讲戚其章 著《中国近代史新讲》由戚其章所著。《中国近代史新讲》内容如下:鸦片战争以后的8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千古未有的剧烈变动。 这80年的中国,既面临着列强的严重挑战,也存在着振兴的历史机遇。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无论是前敌将士还是平民都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表现,并且取得了许多可观的战绩,然而未能改变整个战争的结局,其原因何在?先进的中国人立志改革以求挽救危局,但终究未能改变中国日趋危亡的命运,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些都是值得后人不断探索的问题。细品这80年的历史,才会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真实面目,原来是丰富多彩的;有黑暗也有光明,黑暗中总闪烁着光明的火花;有失望也有希望,失望中总显露出希望的愿景;有压抑也有鼓舞,压抑中总感受到鼓舞的力量。
-
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具像的历史葛涛,石冬旭 著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其中照相的发明与运用,就使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真实表象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具有决定性的一步。作为忠实记录及传播真实性的工具,照相于近代社会可谓须臾不可分离。《具像的历史》以19世纪40年代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社会为背景舞台,论述了照相传入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故事”,阐述了这一近代科技发明在近代中国社会的遭际及其意义。
-
喋血南国沈晓敏,倪俊明 著《喋血南国——辛亥革命在广东》由沈晓敏、倪俊明编著,是“辛亥革命全景录”系列丛书之一。《喋血南国——辛亥革命在广东》讲述了:在绚丽多姿的中国辛亥革命画卷中,广东辛亥革命无疑是历时最长、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烈而又具有鲜明特色的画面。广东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从孙中山着手创建兴中会,到组建同盟会,到策划、组织和发动反清武装斗争,广东成为革命斗争的重要舞台。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发动的10次武装起义中,有8次在广东进行,特别十黄花岗起义影响尤甚,促进了辛亥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后,广东革命党人在各地组织民军起义响应。广东各地纷纷光复独立。建立了民主共和体制的广东军政府。广东军政府主粤期间,革新司法制度和警政,调整对外政策;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高擎讨袁的“二次革命”义旗……广东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
-
上帝与皇帝之争(美) 托马斯·H. 赖利 著《世界宗教关系史文丛·上帝与皇帝之争:太平天国的宗教与政治》是西方学者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宗教信仰的一大力作!太平运动: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的顶点?太平基督教:一种新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宗教?一种基督教的具体样式?“上帝”信仰:传统中国宗教秩序的复兴和回归?对皇权秩序的根本性挑战?在创造一种新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基督教方面,在对皇帝的体制、形象和称号的神圣性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理解上,在努力摧毁皇帝制度、打碎皇帝形象,构想一个不但承接过去且能开启未来的现代宗教、文化和政治秩序上,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做出了独创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贡献。
-
帝国的回忆郑曦原 编,李方惠,胡书源,郑曦 原译《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作者郑曦原)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本书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帝国的回忆(上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上册。《帝国的回忆(上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收录第一篇夕照的社会-第三篇诡异的内政等内容。
-
帝国的回忆郑曦原 编,李方惠,胡书源,郑曦 原译《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作者郑曦原)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本书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帝国的回忆(下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下册。《帝国的回忆(下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收录第四篇艰难的国防-第七篇绝境的奋争等内容。
-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英)李提摩太 著,李宪堂,侯林莉 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详细记录了李提摩太在晚清45年的经历;他在宗教、科学、通讯、国际贸易、赈灾、现代学校和专业学院的创设、现代出版社的建立等几乎所有领域参与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不仅是一位有影响的宗教人士,同时也是中外达官贵人的座上宾、维新派的幕后师爷、孙中山革命党的反对派。45年的时间里,在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他结交权贵,联络士绅,顾问洋务,鼓吹变法,调停外交,抨击革命,时而幕后,时而台前,不辞辛劳,忙忙碌碌奔走于红尘深处,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纵横捭阖,成为清末大变局中的一位风云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
居正与辛亥革命居密 编《居正与辛亥革命居氏家藏手稿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居正与辛亥革命居氏家藏手稿汇编》内容简介: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居正与辛亥革命:居氏家藏手稿汇编即将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编辑部与居氏亲属都嘱我写序。公交私谊,情不可却,理应略抒己见,供读者参考。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人才辈出,堪称群星灿烂,相互映辉。然而如果以全国性领袖人物的水平来衡量,则湖北略逊湖南一筹。湖南如黄兴,如宋教仁,如陈天华,乃至如蔡锷,如杨度,不管政见的激进与温和,都具有明显的全国性影响。湖北群雄虽然造就了辛亥首义的不朽功勋,造就了具有全国影响的伟大事件,却没有造就出具有全国影响的领袖人物。双雄对峙的两武(蒋翊武与孙武),首先发难的熊秉坤,乃至起义军的最高指挥官吴兆麟,都只能说是地区性领袖人物。首义地区堪称全国性领袖人物的只有黎元洪,但他虽然与孙中山、黄兴并称革命伟人,而且还当上了副大总统乃至大总统,但谁都知道这无非是因缘时会,主要是历史机遇把这位生路出家的革命者推上了舞台的前沿。
-
洋务运动史话丁贤俊 著洋务运动是19世纪中期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中国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洋务运动史话》不仅介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历史事实,还对当时发生的廷臣疆吏大辩论、天文算学馆之争、幼童留洋学西学等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些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的事件作者一一作了还原,使清末的这次改良运动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为当代的读者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版本。
-
百年辛亥傅国涌 著《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下)》将从辛亥革命的表象逐渐深入剑它的内层,重新解读百年前的那场大变局。从武昌枪响到清帝退位,大江南北,从各省封疆大吏到五公大臣分别作出了怎样的选择?《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下)》通过大量日记、书信和回忆录,以史家的冷静之笔将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心态、表现一一呈现,没有任何遮掩,也没有任何美化或丑化,在大师鲜为人知的细节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在王朝落幕时的真实面孔。辛亥革命最终以和谈的方式完成了民国的“创世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南北双方财政的困境,正是缺饯逼使双方走向对话、妥协,并以民国结束了帝国,这是以往常常被忽略的点。在辛亥大潮中,不仅那些创造历史的大人物一登场,其中还闪现着许多初次亮相的少年学子的身影,他们中既有后求的名将白崇禧、张治中、万耀煌们,也有知以分子叶圣陶、萨孟武、顾颉刚、吴宓们,他们一起推开或见证了民国的那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