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国共两党与西北军吴恒长 著从北洋劲旅到“首都革命”,从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主角到卢沟桥打响全国抗战第一枪,这就是西北军;从“清党”、“礼送”共产党到“围剿”工农红军,从宁都举义孤军“投共”到邯郸起义开启倒戈热潮,这也是西北军。西北军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为独特的角色。国共两党与西北军之间,有太多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太多精彩而耐人寻味的故事,有太多发人深省的凝重话题。当历史的烟云散去,审视这段历史,考察三者的关系,既可以了解国共两党此消彼长、此衰彼兴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规律,也可以窥见人性的弱点与光芒。这对于各类读者,都会有所收益。《国共两党与西北军》通过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对于西北军的争取态度、方式及结果,总结了我党统一战线和地下工作的经验,以及国民党力量式微的部分原因,同时描述了西北军的兴起、发展、瓦解的历程。《国共两党与西北军》对所涉及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对众多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严格遵循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与坚持党性、维护国家统一相结合的治学原则,不随意褒贬,不哗众取宠,不迎合媚俗。既有精彩的细节描写,也有独到的深入剖析;既有历史纵深,也有理论高度;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也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场景宏大,视野开阔,信息量大,文笔流畅,可读性强。
-
突破缅北的鹰萨苏 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有三次被日本人叫做“玉碎战”的,也就是日军被全部消灭的战役,即腾冲战役、松山战役和密支那战役,而这三次战役,全部发生在中国驻印军归国之战中。1943年底,中国驻印军从印度雷多出发,开始了打通中印公路的缅北之战。旅日学者萨苏,首次利用大量日本史料,与中国、美国史料相对照,在《突破缅北的鹰》一书中全景展现了这一场历时400多天、跨越1600多公里的归国之战的全过程,清晰再现了从新平洋、拉加苏、胡康谷口、打洛、孟关、瓦鲁班、英帕尔,到密支那、松山、龙陵、八莫、芒友,每一次战役的攻防和战场细节。以“敌人之眼”描述了这支抗战时期被称为“天下第一军”的孙立人统帅的“蓝鹰”部队,如何与日军六个师团交手,歼灭号称“丛林之王”的18师团主力,重创三个师团和一个独立混成旅团。作者文笔灵动诙谐,将一段沉重激昂的战争史,鲜活形象地呈现给了读者。
-
经典影像背后的民国社会杨红林 著《经典影像背后的民国社会(1911-1928)》讲述了在武昌城头的隆隆炮声中,封建帝制迅速成为历史的云烟,一个全新的共和国时代降临了。然后人民很快发现,与前清比起来,这个猝然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并不令人省心。这边厢,刚刚收获胜利果实的革命党人已开始内讧,而那边厢,在权利中心唱主角的,依然是前清时期的国家“栋梁”们。轰下去一个袁大头,又上来了一群北洋武夫,更有个别不识时务的小丑前来插科打诨……
-
时代笔录李广生 主编,黄立新,李力文,阴沛涞 编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炮火,掀起了辛亥革命的巨澜,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开启了“民国之门”。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百年以来,中华民族从孱弱走向强盛,虽然历经坎坷,历尽艰辛,但却是一步一步实践着辛亥志士的理想。《时代笔录:辛亥革命亲历亲闻》是曾见证过辛亥革命的文化名人留下的时代笔录,或亲笔描述,或文人回忆,或新闻纪实,都将使读者在阅读中,还原当时情形,了解和感受辛亥风云中的人和事。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 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叙述了中国自1840年到1919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对诸多广为人知的事件作了全新、独到的解读,如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的肯定,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总结,以及论述五四运动开启新的历史阶段的重大意义等。深刻阐明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各阶层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新变化,展示了近代中国深切的伤痛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全貌,开创了历史研究的新方向。
-
封面中国2李辉 著《封面中国2: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1946-1952)》集中叙述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二年之间的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上的中国人物,其中包括陈立夫、蒋介石、毛泽东、吴国桢等。短短六年,从战后国共谈判,到内战爆发;从国民党失败到共产党胜利;从联合国大会外交风云,到朝鲜战争战火再起、中美交战……这六年,堪为二十世纪中国一个最令人眼花缭乱、也最惊心动魄的历史阶段。作者以几位历史风云人物为轴,借《时代》报道的细节,还原出一个又一个当年画面。读下来,有思考,有怀旧,也有深长的叹息。这是一个美国刊物与中国二十世纪历史之间的故事。但在更大程度上,它也是中国历史自身的故事,一个如何被外面的世界关注和描述的故事,一个别人的描述如何补充着历史细节的故事。他(她)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选择了他(她)?他(她)又是如何被描述的?
-
辛亥百年图谱丁日月 主编,《辛亥百年图谱》编委会 编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作为长期研究辛亥革命的我,自然会遐思万千。 首先想到的,就是孙中山在《发刊词》中说的那段话:“18世纪之末,19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能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过去有些论者,常常讥刺孙中山为空想主义者,其实大谬不然。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时时事事都从实际出发。他不仅密切关注现实,还关注历史,更关注未来。他没有把西方现代化看作完美无缺的样板,更没有机械地照搬西方政治模式,而是在总结既往百年世界历史的基础上,对西方的先进文明有所选择“因袭”,更有所斟酌“规抚”,从而才完成新的“创获”——“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
血祭山河西尔枭 著张学良说:“我只听从中央,忍辱负重,不求见谅于人,只求问心无愧。我信守三点:第一,不屈服,不卖国;第二,不贪生,不怕死;第三,促使蒋主席实行全国抗战。”众将领默然。日本狂师突进,前锋直通中国首府。日本要就此灭掉中国。事急!谁守南京?唐生智说:站着死比跪着死强,誓与南京共存亡!打,以命守南京!血如河。“韩总司令,我问你,敌人由济南攻下泰安的部队,不足一师人。你望风而逃,致使我津浦路正面大门洞开,致使我整个五战区全局动摇。你怎么解释?”韩复榘不服,申辩道:“山东失守实在我负责,可南京失守又该谁负责?”蒋介石大怒,拍案厉声:“我说的是山东而不是南京.”会场将官鸦雀无声,人人悚然。蒋介石下令逮捕韩复榘,随即押往汉口。1月24日,韩复榘在武汉被枪决。
-
告别皇帝的中国马国川《告别皇帝的中国》由马国川先生围绕“辛亥百年”的主题,对海内外十二位著名学者进行访谈的采访稿组成,书中十二篇访谈对辛亥革命的本质、成因与遗产进行了政治、历史、军事、法律、文化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反思了辛亥革命后一百年间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未来历史走向。在采访者的叩问下,书中十二位学者基于各自的学问背景与独思创见,表述了对辛亥百年之间大事件不同的解读与评价,形成一场在认知与价值观层面上的精彩论辩。读者通过阅读这场论辩,必能对辛亥百年的整体认识大有增益,同时享受一道丰厚的思想盛宴。
-
黎明前的中国(日)陈舜臣 著历史景观中,既有人物的巍峨山脉,又有事件的滔滔大河。大师陈舜臣透过历史的山河,是不是能立体地把握历史呢?《黎明前的中国——中国近代史札记》就是作为《近代中国的群像》的姐妹篇写成的。林则徐和太平天国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曾国藩有没有想过当皇帝?“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回国后为什么举步维艰?在日本名气最大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是谁?康有为如何从一个改革者变成一个保守派?为什么说“贵族”谭嗣同的一生命运早被决定?梁启超最适合的职业是新闻记者?“一口吞尽胡天骄”的袁世凯有着怎样的超前性?王国维说的“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是什么意思?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黎明前的中国——中国近代史札记》的开场则是在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占了本书约一半的篇幅,分量很重,而这个事件本身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