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效忠蒋介石的十三太保蒋斌 著耶稣,十三。信耶稣还是信十三?十三是耶稣注定逃不过的宿命,还是十三只不过是耶稣传教布道的一个工具?信基督的人相信耶稣的无所不能,相信他的仁慈,也会刻意地去找一个人拼数,哪怕这个人长得再恶心,如果吃饭的时候刚好是十三个人。中国人一向不太在意十三,甚至有些喜欢,远的如十三经、李世民的十三棍僧,近的如明朝的十三陵,黄飞鸿的十三姨更是明眸不须笑,无语解人意,很是在中国男人的梦里萦绕。蒋介石是中国人,但更信基督,他的太保刚好也是十三。太保,不仅仅是太平洋保险。太保不仅管生,管死,也管不生不死。他们管生,小到蒋介石的不经意地一笑,大到蒋介石的雷霆一怒,都如最爱美的女生打理自己那头黑亮的头发一般细心。他们也管死,三界之中,五行之内,只有必死之人,没有幸免之事。山中砍樵,雨中戴笠,原本是句极平常的话,但在民国,此话刚出,说不定已是人鬼殊途,阴阳陌路。康泽微怒,流血五步;兆民大怒,横尸无数。太保,保的是蒋介石的平安和幸福,拒绝的是对蒋介石的攻击和不服。攻击可以拒绝,不服可以拒绝,却不知道可不可以拒绝宿命?br />强如耶稣,十三是他不可逾越的宿命。狠如十三太保,他们是不是可以逃出宿命?如是不能,他们的注定又是什么?如是可以,逃出注定是不是也是一种宿命?
-
回忆改造战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创造性地实施了一整套先进而独特的改造战争罪犯的政策,开创了国际战犯教育改造史和法庭侦讯审判史的光辉范例,成为在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人间奇迹”。《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回忆改造战犯(套装上下册)》辑录的文章,主要是人民解放军和公安部门从事战犯改造工作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亲历、亲见、亲闻,是我党战犯改造政策和成果的生动体现。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战争罪犯的教育改造政策,是光昭日月的,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
近代江南秘密社会邵雍 著,唐力行 编《近代江南秘密社会》以苏松太常镇宁(含江浦、六合)、杭嘉湖、宁波、绍兴为地理界限,结合作者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帮会及下层社会史的研究成果,时间上囊括太平天国、晚清、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等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内容涉及广泛,从江南秘密社会的缘起,而至江南会党,进而发展至各个会道帮派在各个历史时期乃至重要的历史事件中的身影,细致勾勒了长期为人所忽视的近现代以来江南底层社会生活之全部面貌。
-
大师之大刘宜庆 著西南联大,一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大学,一个大师的摇篮。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在昆明八年的时间里,它的命运与民国的政治走向紧密相连。《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聚焦中国远征军中西南联大学子的身影,展现联大教授议政参政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厘清联大教授与各党派的关系和纠葛:穆旦翻越野人山,闻一多喋血西仓坡,张伯苓晚景凄凉,钱端升神情落寞……历史困境中的西南联大人,最后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在20世纪剧烈变革的中国,当学术遇到政治,当教授遇到政客,诞生了悲剧,也铸就了大师的风骨。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的孵化地,他们之后,中国再无大师:陈寅恪、胡适、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华罗庚、费孝通、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邓稼先、刘东生、吴征镒、宋平、彭佩云、王汉斌、朱光亚、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谢玮、黄昆、王浩杨、凤林景……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类题解卓兆恒,刘裴裴 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类题解》共十章,每章分学习目的和要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问答题、选择题答案,全书共700多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类题解》不仅适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员需要,也可供夜大、函大、电大、职大及网络等成人高校和全日制本专科学员参考。
-
近代中国陈绛 著《近代中国(第22辑)》收入了《孙中山与临时约法论纲》《从孔子"仁爱"到孙中山"博爱":略论"仁爱"观的演进及其普世意义》《从无到有:近代上海乳业制度的初创》《法学留学生与上海近代法律教育》等文。
-
微历史丁振宇 著《微历史:民国就是如此有趣》系列图书之一种。该系列图书以史料为基础,将每个时代的掌故、人物、言论、事迹用“微博体”描述,一段一事一人,语言轻松活泼风趣。清末到民国这段历史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本《微历史(民国就是如此有趣)》便是记录了这样一个特殊年代的人和事,通过这一个个的历史小故事,一段段的人物小传奇,引领读者走进时光隧道,使读者能见微知著,管窥民国,去回味,去思索。
-
蒋介石冯玉祥交往实录陶英惠 著蒋介石和冯玉祥,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是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分别为代表中央(黄埔)、国民(西北)两个军系的领袖,各自手握重兵,雄踞一方。两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交换兰谱,始而订交,进而结盟。但在二十多年的异姓兄弟交往中,始终同床异梦:时而反目成仇,时而握手言和。蒋冯二人之分合,影响民国政局至巨,其中有关两人公私来往之函电,颇具史料价值。兹辑录其函电,酌加注释,理出一条清晰可辨的脉络,使读者对两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对治史者,提供一份珍贵的资料以及观察的角度。
-
最后的帝国(德)恩斯特·柯德士 著,王迎宪 译《最后的帝国:沉睡的与惊醒的“满周国”》是上世纪30年代一名德国记者游历考察当时伪满洲国写下的一本纪实性著作。《最后的帝国:沉睡的与惊醒的“满周国”》1936年在德国出版,全书文字约13万字,书中还附上了作者拍摄的30张反映伪满洲国现状的历史纪实照片。作者在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切开了日伪统治下“满洲国”的一个剖面,为国人认识伪满洲国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由于作者身份独特,书中披露的许多史料都是鲜为人如的,有些章节读后甚至令人惊心动魄。如美国记者新闻作假的事实、中国军阀导演的“人造战争”事件、在“新京”(长春)采访末代皇帝溥仪的过程、参观日本关东军军营,见到情报头子土肥原贤二的细节……作者接触了许多日本军官、军妓,接触了各阶层人士——官员、汉奸、车夫、苦力、妓女、和尚、土匪……作者写出了在日伪铁蹄下“满洲国”民不聊生的惨状、日本军国主义者横行霸道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以及中国人民不满日伪殖民统治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情景对话,生动具体。作者恩斯特·柯德士先生在中国出生,是一个熟谙汉语的“中国通” ,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中国人民的朴素感情,对在日本铁蹄下饥寒交迫生活的人民寄予了同情。全书不仅有翔实的纪实内容,还有作者独到的思考。作为—个德国记者,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身份,在中国社会的把握以及中日关系的分析上,—些观点虽不免有偏颇之处,但也不乏启迪。
-
逃向苍天雷颐 著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一块墓碑下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逃向苍天:极端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即是从点滴细节对各色人物命运的探究分析,他们的经历、遭遇、思想变化,与大历史、大时代息息相关。1955年5月19日凌晨,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彭柏山在家中被捕。此前,上海成立了“反胡风运动”的五人领导小组,毛泽东在北京亲自召见了一位领导小组成员,听取汇报。当听说上海还未发现胡风分子、一切还在调查中时,毛泽东非常不高兴说上海太斯文了,反问“上海不是有一个彭柏山吗?”就此一句话,决定了彭的命运。被人称为“梅花院士”的陈俊愉,“文革”中,被当做“反动学术权威”反复批斗。一个重要罪状是:“国民党定梅花为国花,你喜欢梅花就是喜欢国民党!”他花二十多年心血写成的书稿,连同相关照片、资料和辛勤培育的20多个抗寒梅花新品种,统统被抄走。更残忍的是,还强迫他亲手点火焚烧。他母亲此时也被赶回农村,整日对着墙壁喊着他的小名:大翔,在痛苦中离开人世。而失去自由的他在第二年才被告知母亲的死讯。五个孩子中,有两个因为年龄太小,惊吓得病。原本就体弱多病的妻子在重重打击之下,终于一病不起。还有因为反对拆除古城墙而被打成“右派”,上吊自杀的朱偰;画十二角星被诬画国民党党徽而被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刑七年的初中生何榕森……总之,在极端年代中,不论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改变世界历史、人类命运的英雄豪杰,还是芥豆之微、任历史大潮摆布捉弄的升斗小民,命运并不由自己掌控,在这个意义上全都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