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桑兵 著《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分为概念、学科、教育、文化、制度5篇,共19章,分别探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解释一词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教”与“育”的古今中外、近代中国国字号事物的命运、章程条文与社会常情及其变态等重大问题。概念篇以科学、美术、地方、少数民族为例,由史事展现概念的发生、演化进程及其含义的复杂;学科篇以考古学、中国哲学、北京大学政治学科的成立、中国“文化学”的学科建构以及中山大学人文学科的取向为例,显示以分科为科学的影响以及古今中外学问的不同条理系统的缠绕;教育篇分别考察了所谓私塾及私塾改良、学制改变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政教合一与乡村建设的复杂纠葛,可见以外来观念认识中国事物的偏差以及不同学说体制影响近代转型的详情;文化篇则从汉字、冠服、绘画、中医等改革,体察国人在把握民族性与国民性(或时代性)的尺度及其平衡关系方面的困扰;制度篇由改行预算制、邮政与驿传、铨选变更等方面检讨外来体制取代固有制度进程中的种种纠结变异。
-
清末预备立宪研究迟云飞 著迟云飞编著的《清末预备立宪研究》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清末预备立宪问题的研究专著,首次从清政府的层面对预备立宪进行了全面系统而且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该选题已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回忆改造战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创造性地实施了一整套先进而独特的改造战争罪犯的政策,开创了国际战犯教育改造史和法庭侦讯审判史的光辉范例,成为在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人间奇迹”。《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回忆改造战犯(套装上下册)》辑录的文章,主要是人民解放军和公安部门从事战犯改造工作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亲历、亲见、亲闻,是我党战犯改造政策和成果的生动体现。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战争罪犯的教育改造政策,是光昭日月的,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
大师之大刘宜庆 著西南联大,一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大学,一个大师的摇篮。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在昆明八年的时间里,它的命运与民国的政治走向紧密相连。《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聚焦中国远征军中西南联大学子的身影,展现联大教授议政参政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厘清联大教授与各党派的关系和纠葛:穆旦翻越野人山,闻一多喋血西仓坡,张伯苓晚景凄凉,钱端升神情落寞……历史困境中的西南联大人,最后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在20世纪剧烈变革的中国,当学术遇到政治,当教授遇到政客,诞生了悲剧,也铸就了大师的风骨。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的孵化地,他们之后,中国再无大师:陈寅恪、胡适、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华罗庚、费孝通、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邓稼先、刘东生、吴征镒、宋平、彭佩云、王汉斌、朱光亚、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谢玮、黄昆、王浩杨、凤林景……
-
微历史丁振宇 著《微历史:民国就是如此有趣》系列图书之一种。该系列图书以史料为基础,将每个时代的掌故、人物、言论、事迹用“微博体”描述,一段一事一人,语言轻松活泼风趣。清末到民国这段历史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本《微历史(民国就是如此有趣)》便是记录了这样一个特殊年代的人和事,通过这一个个的历史小故事,一段段的人物小传奇,引领读者走进时光隧道,使读者能见微知著,管窥民国,去回味,去思索。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类题解卓兆恒,刘裴裴 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类题解》共十章,每章分学习目的和要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问答题、选择题答案,全书共700多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类题解》不仅适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员需要,也可供夜大、函大、电大、职大及网络等成人高校和全日制本专科学员参考。
-
近代中国陈绛 著《近代中国(第22辑)》收入了《孙中山与临时约法论纲》《从孔子"仁爱"到孙中山"博爱":略论"仁爱"观的演进及其普世意义》《从无到有:近代上海乳业制度的初创》《法学留学生与上海近代法律教育》等文。
-
蒋介石冯玉祥交往实录陶英惠 著蒋介石和冯玉祥,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是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分别为代表中央(黄埔)、国民(西北)两个军系的领袖,各自手握重兵,雄踞一方。两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交换兰谱,始而订交,进而结盟。但在二十多年的异姓兄弟交往中,始终同床异梦:时而反目成仇,时而握手言和。蒋冯二人之分合,影响民国政局至巨,其中有关两人公私来往之函电,颇具史料价值。兹辑录其函电,酌加注释,理出一条清晰可辨的脉络,使读者对两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对治史者,提供一份珍贵的资料以及观察的角度。
-
最后的帝国(德)恩斯特·柯德士 著,王迎宪 译《最后的帝国:沉睡的与惊醒的“满周国”》是上世纪30年代一名德国记者游历考察当时伪满洲国写下的一本纪实性著作。《最后的帝国:沉睡的与惊醒的“满周国”》1936年在德国出版,全书文字约13万字,书中还附上了作者拍摄的30张反映伪满洲国现状的历史纪实照片。作者在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切开了日伪统治下“满洲国”的一个剖面,为国人认识伪满洲国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由于作者身份独特,书中披露的许多史料都是鲜为人如的,有些章节读后甚至令人惊心动魄。如美国记者新闻作假的事实、中国军阀导演的“人造战争”事件、在“新京”(长春)采访末代皇帝溥仪的过程、参观日本关东军军营,见到情报头子土肥原贤二的细节……作者接触了许多日本军官、军妓,接触了各阶层人士——官员、汉奸、车夫、苦力、妓女、和尚、土匪……作者写出了在日伪铁蹄下“满洲国”民不聊生的惨状、日本军国主义者横行霸道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以及中国人民不满日伪殖民统治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情景对话,生动具体。作者恩斯特·柯德士先生在中国出生,是一个熟谙汉语的“中国通” ,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中国人民的朴素感情,对在日本铁蹄下饥寒交迫生活的人民寄予了同情。全书不仅有翔实的纪实内容,还有作者独到的思考。作为—个德国记者,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身份,在中国社会的把握以及中日关系的分析上,—些观点虽不免有偏颇之处,但也不乏启迪。
-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罗尔纲 著《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太平天国史纲》共分为八章,作者分别考证革命的背景、革命的酝酿及爆发、十五年战争的经过、《天朝田亩制度》下的社会展望、革命的性质及其失败原因、影响等方面。著者秉持着“既不歌颂洪杨,也不咒咀洪杨;既不借往事以宣传,也不愿掩饰史迹的真相”的态度,“只求在真确可信的史料中,写出一部真确可信的历史”,正如汤象龙、吴晗先生所评价的“全书结构的严密,资料的丰富,态度的谨慎,我以为在现代中国史学界里,是一部难得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