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清朝通史朱诚如主编;喻大华卷主编本书基本上借助于传统纪事本末体的体例,采用专题的形式,以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于清代自兴起到灭亡300余年历史中所发生的、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军政大事,逐一进行比较翔实的述论,既考订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又有专家学者的点睛之评,目的在于以这批学者积年所得撰写的这部著作,使读者清晰地了解清代历史的盛衰之变,从中受到启迪,并推动清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清朝通史朱诚如主编;张玉芬卷主编《清朝通史:嘉庆朝分卷》以图证史,分政务篇、战事篇、经济篇、文化篇四部分,利用各种实物附带的鲜活历史信息,力图真实反映清嘉庆朝的社会历史面貌。
-
清朝通史朱诚如主编;周远廉卷主编《清朝通史:乾隆朝分卷(上下)》基本上借助于传统纪事本末体的体例。不同之处在于我们采用专题的形式,以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于清代自兴起到灭亡300余年历史中所发生的、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军政大事,逐一进行比较翔实的述论,既考订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又有专家学者的点睛之评,目的在于以这批学者积年所得撰写的这部著作,使读者清晰地了解清代历史的盛衰之变,从中受到启迪,并推动清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清代历史,如果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人关代明而立,到辛亥革命(1911年)清朝被推翻,前后有268年;如果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算起,前后有328年;即使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建元称汗算起,前后也有295年的时间。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清朝经历了孕育、发展壮大、鼎盛和衰落的过程;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历史也经历了由古代到近代、由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过程。为了充分展示清代历史的盛衰之变,揭示其经验教训,《清朝通史:乾隆朝(分卷)(全2册)》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写起,直到辛亥革命(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
-
清朝通史朱诚如主编;冯尔康卷主编暂缺简介...
-
清朝通史朱诚如主编;王思治卷主编暂缺简介...
-
清朝通史朱诚如主编;李治亭卷主编本卷为顺治朝分卷,顺治超时间较短,以武力削平群雄,重新统一中国为其基本内容,但此段历史头绪纷繁杂乱,各种政权业生混力,学术界对于清入关时把中国拉向后退还是顺应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等顺治朝的许多种大问题存有分歧,编著者在努力占有史料基础上,揭示历史真相于我们面前,充分吸收当代学者研究成果同时又自己卓见展现。
-
清朝通史朱诚如主编;阎崇年卷主编本书以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于清代自兴起到灭亡 300余年历史中所发生的、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军政大事,逐一进行比较翔实的述论,既考订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又有专家学者的点睛之评。
-
清朝通史朱诚如主编;阎崇年卷主编暂缺简介...
-
清朝通史朱诚如主编本书基本上借助于传统纪事本末体的体例。不同之处在于我们采用专题的形式,以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于清代自兴起到灭亡300余年历史中所发生的、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军政大事,逐一进行比较翔实的述论,既考订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又有专家学者的点睛之评,目的在于以这批学者积年所得撰写的这部著作,使读者清晰地了解清代历史的盛衰之变,从中受到启迪,并推动清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清代历史,如果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人关代明而立,到辛亥革命(1911年)清朝被推翻,前后有268年;如果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算起,前后有328年;即使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建元称汗算起,前后也有295年的时间。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清朝经历了孕育、发展壮大、鼎盛和衰落的过程;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历史也经历了由古代到近代、由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过程。为了充分展示清代历史的盛衰之变,揭示其经验教训,本书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写起,直到辛亥革命(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
-
光武韬略张红旗,程军编著常言说,乱世出英雄。作为一朝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刘秀的确是一个能文能武、睿智聪明慧的明君,他的韬略智慧当然不是他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他在军事战争和治国安邦的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刘秀所处的时代,还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封建的经济关系还在积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地主阶段还是发展的生产力的代表。当王莽政权激起全国农民武装起义时,刘秀举兵起事,较为广泛地代表了农民的利益。就其来自农民,了解民生,体谅下情,宽宏大量,善从谏言,勤于政事,严以修身,尤其是政生开明,统一全国的历史贡献来说,受到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欢迎,确属自然。刘秀终其一生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这是他才德、谋略超人的最好体现。刘秀注意加强地方权力,譬如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他加强了剌吏职权,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即十三州,除首都所在地区由司隶校尉兼管外,每州设刺史一人,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而无须经三个公及三公审定,这样就有效削弱了三公权力,把管理地方长官的大权收归自己的掌握。当然,这样一来也产生负面效果,使刺史威权日重,独新专行,地方与中央逐渐形成了权力矛盾。这一矛盾直到东汉末年才得以解决,后世重改刺史为州牧,品级提高到二千右,并派有名望的九卿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