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清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编读“争抢”柳敬亭文的感想和议论、被译介的新清史——以“族”为中心的讨论、确立统治与形成秩序:清顺治康熙时期对南方土司的处置、从《吴兴大事记》看顺治丁酉顺天科场案、康熙五十九年乌兰呼济尔之战浅探、地方史视角下的福建翁山洪氏的宗教变迁,1488-175、清代太庙祭祀及其政治象征仪式、明清京杭运河税关管理中的贪污、包揽与走私、清代射箭与“弓力”问题、嘉庆朝官员革职特点研究等。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汉书》是我国古代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史学兼文学巨著。也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彪之子。司马迁《史记》传世之后,先后有刘向、扬雄等十多位学者加以续写。到了东汉初年,班彪认为前人续写《史记》之作多鄙俗,不足以继承司马迁,所以采集前朝遗事,作《史记后传》数十篇。班彪死后,班固继承父亲遗志,又对班彪作史体例大力创新。他不满于司马迁将西汉帝王编于百王之末,置于秦始皇和项羽之后.决意采取断代为史的方式,专写西汉二百三十年(前206一公元23)历史。 班固著史之初,曾受人诬陷,以私改国史之罪名而下狱,幸得其弟班超奋力营救,加之其所写之史受到汉明帝赏识,班固不但被释放。而且被授为兰台令史,享受较为优厚的著史条件,潜心著述二十多年,终于将《汉书》基本写咸。汉和帝永元四年(92),班固因事被连累下狱,并死于狱申。当时,八表及《天文志》还未完成,和帝诏令班固之妹班昭续写而咸。 《汉书》可谓凝聚了班氏一家两代三人的心血,全书一百卷,八十万字。班固根据西汉政治的实际状况,删去《史记》的世家一体。而设立纪、表、志、传四体,共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帝纪自高帝至平帝,为《汉书》的纲领;八表谱列要史,具有纵向打通的意义;十志分述典章文化,具有横向贯通的作用;而七十篇传列叙西汉一代重要人物及历史本末。班固将西汉开国帝王刘邦之高帝纪置于开篇,而将篡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的王莽置于结尾。 《汉书》在继承《史记》基础上设立的体例基本为后世正史所承续,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本书是以西晋初年陈寿编撰的《三国志》为主要参考文献写成的。 陈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人,生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他曾经在蜀汉做过官,后来蜀汉政权灭亡,陈寿便来到司马氏建立的晋,先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等官。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六十余年的历史。书中对曹魏和孙吴的历史叙述较为详细,而对蜀汉的历史叙述则较为简略(蜀汉政权没有设置史官)。 《三国志》的体例非常特殊。在“二十四史”的前四史中,它的成书年代在《史记》和《汉书》之后,但远在《后汉书》之前。但是《三国志》并没有照搬《史记》和《汉书》的体例,而是把《三国志》分为《魏书》、《吴书》、《蜀书》,早期这三部书是单独流传的,因此在断代史申别具一格。 陈寿是私人著述,在创作《三国志》的时候可供参考的资源不多,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造成《三国志》史料不足,内容不够充实。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解,其字数超过原书数倍,便主要是为《三国志》补充材料的。现在要想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就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虽然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但并不是客观地叙述历史事件和展现历史人物,而是以曹魏为正统,因此书中对于吴、蜀两国的叙述有些主观的倾向。 由于陈寿具有出色的史家之才和突出的文笔,使《三国志》整体上叙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在当时就受到赞誉。后人对于陈寿的《三国志》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只有《三国志》才可以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将它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四史”。后来的“四大名著”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根据《三国志》写成的。
-
明史讲义百年经典学术丛刊《明史讲义》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盂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全书分为二编:第一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著《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张新科 主编元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统一中国,1368年为朱明王朝取代。 《元史》是在明朝初年修成的。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就下诏编修《元史》。第二年二月,正式开局编修,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征来山林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等十六人参加纂修。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1310~1381)为主要负责人。这次修史,以大将徐达从元大都缴获的元代十三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经世大典》为基础,由于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无实录可据,没能完稿。明太祖为了弥补元顺帝一朝历史,派欧阳佑等到北平(今北京)、山东等地,搜集史料,以备续编。1370年,明太祖再次下诏重修《元史》,仍以宋濂、王祎为总裁,以朱右、贝琼等十五人为纂修官。二次成书,全部编撰工作仅用时三百三十一天。 《元史》是一部纪、传、表、志俱全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共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载了从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到元顺帝卒年,即1370年,共一百六十五年的历史。《元史》依据的原始史料丰富,虽编修时间很短,但史料价值极高。 《元史》的本纪,以记载忽必烈事迹的《世祖本纪》最为详尽,有十四卷之多,占本纪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顺帝本纪》,有十卷之多。这是因为元世祖和元顺帝在位时间都长达三十多年,原始史料丰富,所以对他们的记述就比较详细。而蒙古建国前的史料不多,故太祖成吉思汗和宪宗蒙哥的本纪均为一卷。这虽然使得本纪篇幅长短悬殊,但也体现了《元史》编纂中实事求是的精神。
-
明朝那些事儿8当年明月 著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主要讲述了从明熹宗到崇祯皇帝近十年间的历史。天启继位后,不理朝政,沉溺于木匠活之中,整个帝国内忧外患,死气沉沉:对内,东林党趁机把持朝政,内部齐、楚、浙派却依然明争暗斗,乐此不疲,这期间,太监魏忠贤逐渐发迹,他利用朱由校的昏庸,通过攀附皇帝乳母客氏逐步上位,与东林党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斗,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然而物极必反,崇祯帝继位后,清算阉党,魏忠贤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然而整个帝国也因此元气大伤;对外,由于李成梁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然而,就在他准备施展抱负的时候,一场巨大的危机已经酝酿多时了……
-
郑天挺隋唐五代史讲义郑天挺 著,王力平 等整理《郑天挺隋唐五代史讲义》是根据已故郑天挺教授20世纪30—50年代先后在浙大文理学院、北大历史系、西南联大历史系、南开大学历史系开设“隋唐五代史”课程,还曾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与陈寅恪先生共同指导隋唐五代史研究生。在这些教学与科研实践中,郑先生留下了有关隋唐五代史教学和研究卡片600余张,这些卡片内容丰富,涉及广泛,不仅包括了隋唐五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的系统研究,还包括对边疆史地和民族关系的深入考察,以及史学方法的探讨等。本书即根据这些卡片整理而成。
-
炉边话明史金性尧 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明代的选秀女、明宰辅掇录、晚明的太监政治、明清的太监、明清的布政使、明太祖与孟子、明太祖文集、明成祖父子之成败等。
-
图说元朝一百年诸葛文 著本书将为您解读那些故事,以及隐藏在那些故事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和令人目眩神迷的血肉人生。在本书中,您将看到不可一世的大元帝王们瞬间荣光与所遭受过的挫折,每一次的皇位更替似乎都伴随着血淋淋的家族相残,亲情一度成为被利用的工具——元武宗在位还不到四年时间就离奇死亡,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了皇位后,在位不到九年时间就步其兄后尘。在本书中,您更会看到,英雄豪杰的慷慨悲歌和可歌可注的千古传奇以及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奇闻谜案。八思巴为何能成为忽必烈的帝师?哈麻兄弟俩为何同时被杖死?权力的滋味到底有多么甜美,让亲情变得支离破碎?当带着腥味甜的鲜血自七窍中喷迸而出的时候,哪些曾经为了权力而争得不可开交的灵魂,会不会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