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陆游王浩禹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古语有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陆游承李杜之后,被后人称为“诗神”。那么,陆游何以在中国诗歌史上封神呢?陆游的诗数量惊人,一生创作的诗歌超过了一万首。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六十年间万首诗”。老骥伏枥的陆游,在生命的后两年更是创作了1087首诗歌,占其现存诗歌的 12%。陆游的诗质量上乘且风格多变,有慷慨激昂的一面,如铁马秋风里的大散关。也有隽永细腻的一面,如桥下碧绿的春波,惊鸿一瞥间莺语倾香扑面而来。陆游诗风的多变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爱国抱负有关,他是生于官宦人家、书香门第的公子,是阡陌间淡泊豁达的放翁,更是金戈铁马间立志北伐的爱国诗人。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陆游波澜起伏的一生。
-
原色三国志周渝三国,一个群星闪耀、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演绎、传说和浪漫遐想的舞台。“一吕二赵三典韦”“过五关斩六将”“白衣渡江”……时至今日,三国英雄的形象仍旧生动鲜活,三国英雄的事迹仍旧广为传颂。然而,一千八百年过去了。经过野史、小说、戏曲、评书、连环画、影视剧、游戏等各种作品的塑造,三国英雄的形象往往和他们的本真面貌相去甚远,掺杂了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和时代特征。那么,刘备、关羽、诸葛亮,孙权、周瑜、太史慈,曹操、许褚、夏侯惇,这些主公臣下、文臣武将的真实形象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相貌是英俊还是丑陋?他们的身材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披挂什么样的甲胄,使用什么样的武器?他们的才能、武力、功绩和传说中有什么不同?这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结合现代考古成果,以人物彩绘、装备图解、真人复演等形式,还原三国人物的本真形象,再现汉末三国的社会风貌,为广大历史爱好者和汉服、甲胄爱好者提供直观的视觉参考。
-
晚清铁路认知史论雷环捷本书围绕晚清铁路认知如何发端和如何演进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书中第一章追溯中国铁路认知的起源;第二章立足铁路认知的发端——19世纪30年代郭实猎等传教士的中文著述,追踪其在中国的初步传播轨迹,进而探讨铁路认知的初构过程;第三章则在前面两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以铁路译词的变化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地考察铁路认知的本土化;第四章主要从清廷内部的视角出发,论述洋务运动时期铁路认知的转变;第五章承接之前数章,继续关注铁路认知的演进趋势;第六章以代表性人物——曾鲲化为中心,通过个案研究管窥清末时期铁路认知的更新状况并进行考察。
-
明代的王朝国家之路赵现海本书是一部大部头的著作,涵盖了作者研究明朝长城沿线政治史至少十余年来的思考。全书以长城内外为中心,将明王朝的政治、军事格局鲜明、翔实地描写出来。书中作者提出了若干新颖的概念和观点,比如提出洪武初年的“内敛型王朝国家”、洪武时期王朝国家的“差序疆域”、仁宣时期“内政本位”取向与“收缩型王朝国家”等。在整个历史以及中西方比较的视角下,来看明王朝国家的地缘政治,有非常宏大的格局和视野。本书史料极为翔实,以《明实录》为例,基本已消化吸收了与相关主题的所有资料。
-
读历史就该这样细读顾诚李自成麾下大将李岩其实并不存在?“明朝首富”沈万三其实是元朝人?…………这些看似惊人的观点,背后都是顾诚先生对史料极其小心的抽丝剥茧和极其严谨的推理考证所得。比如他写《李岩质疑》一文时,不仅翻阅了各种档案、文集,甚至查阅了一千多部地方志,从而认为有众多史籍记载的李岩其实是虚构的。《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一文,他指出包括《明史》在内的多种史料有误, “明朝首富”沈万三其实是元朝人。《明前期耕地数新探》《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谈明代的卫籍》等文,更是因其开创性的贡献,在学界具有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翻开本书,当代史学考实代表顾诚带你穷尽史料,穷根究底,严谨考证,反复质疑!
-
九色鹿·生计与制度杨培娜本书从海洋经济的角度理解明清广东、福建乡村社会的变迁,强调以海为主的生产生存方式具有独特的节律和特质;同时,不能简单地将沿海地区视为划分海洋和陆地的地带,而应将之视为一个包含了各种不同生计人群的活动区域,主张从水陆互动的观照下重新审视人与海、陆之间的关系。全书试图从明清时期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人群的户籍身份、经济生产和社会组织乃至意识观念等方面,探讨从明初到清代前期生活在水陆之交、闽粤之界的地方生民在王朝军事政治和经济社会政策之下,如何缔造其生活空间和社会秩序,说明王朝体制转变与沿海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形态和社会组织变化之间的关系。
-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李开元本书是历史学家李开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初稿是其在东京大学的博士论文(原为日文)。2003年,作者同年推出中文版、日文版。中文版收入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六辑。此次出版的是中文初版的增订版。本书的重要贡献,缘于作者根据《史记》《汉书》中相对稀少、不成系统的文献记载,做了大量的史料整理工作,用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汉初刘邦集团的人数、籍贯、爵位、职官、任期等基础信息,使得刘邦集团与汉初政治的讨论有了比较扎实的根基。作者认为汉初的“军功受益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在此次的增订版中,作者充分利用近年来发现的新史料、涌现的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论证,使之成为定本。
-
秦汉名物丛考王子今 著;名物研究是说明诸多历史文化现象的基础。《秦汉名物丛考(增订版)》是王子今教授在秦汉史领域耕耘三十余年所得,其考证对象包括秦汉百姓日常饮食之酱、豉、盐菜、酒、脯、饼、蜜、豆、枣、乳,衣饰之赤帻、襁褓、胡粉、香囊、手巾,行居之行囊、行縢、偪胫、马甲、掌蹄、鹿车、流马方囊、木罂缻,道路形式之浮桥、阁道、石道、复道、复壁、虹梁、封,器用之筒型器、角杯、合卺杯、缣囊、蒋席、渠枕、胶?、连弩、机械,儿童玩具之鸠车、竹马、泥车、瓦狗,鸟兽昆虫之天马、野马、骆驼、驴、骡、貘、鹤、孔雀、蛤蜊、鱼、蚕、蜂、蝗,植物之茭、苇、慈其,等等,可视为一部秦汉社会日常生活小百科。本书取材宏富,考证精详,言必有据,文必有征;且不仅考证名物本身的形貌、生成、功用等,更从广阔的视野和多侧面多角度揭示各种名物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增订版对初版内容做了全面修订校勘,并补充26题,共计72题(另附2篇附论),分为衣食、行居、器用、动植四部分;配有229幅黑白和彩色图片,印装精美,适合收藏。
-
中西元史刘迎胜《中西元史》是《清华元史》的延续。刊名“中西”二字既取自主办方浙大中西书院之名,亦兼有不拘中外、求教于世界学林、同台竞技之寓意。题虽曰史,却不自限于传统蒙元史研究领域和范式,亦收有关中国边疆民族、周边地区与中西陆海交通史研究成果。秉承百年来元史学界既有之“大元史”流派之精神,举凡古代文明研究之所覆,语言、文字、经济、考古、社会、地理等新颖探索皆可容纳,冀随日月之逝而渐成蒙元、边疆民族、内陆亚洲及古代东西陆海交通研究同仁的切磋与交流园地。
-
汉匈战争三百年宿巍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几乎伴随了汉朝始终。四百年的汉朝有三百年时间都在研究如何解决匈奴边患问题。刘邦建汉不久,便和匈奴出现了白登之战,不过开场白是汉朝占据了下风,直到公元104年西域重归汉朝,三百年间汉朝与匈奴断断续续的战争才告一段落。在和匈奴的对抗中,还穿插了汉朝与大宛、莎车乃至先零羌之间的部分战事。书稿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行文,其特点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没有单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模式进行写作。而是将汉匈战争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提取出来单独成篇,在看似分裂的单篇叙述中将汉匈战争的情节连贯起来,兼及汉朝内部与匈奴内部的其他事件。书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讲述汉匈战争的历史,全景式展现波澜壮阔的战争,对了解汉朝与周边政权的战争和民族关系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