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明朝那些事儿3当年明月简介说起来,我也写了不少东西了,本来只是娱乐一下自己,没有想到发表后居然还有人捧场,且捧场的人以百万计,谢谢大家啦。《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算是我的心血之作。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从我们的第一位主人公写起,要写三百多年,希望我能写完!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册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撂下的这副重担落在了明代三百年中最能闹的一个皇帝??朱厚照身上,宠八虎,建豹房,自封威武大将军,朝廷中充斥幕幕荒唐的闹剧,局势更是动荡不安,这时便引出了一位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他清剿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近乎神话的不朽传奇??同时,本书中仍然不乏大量描写精彩的权谋之术、战争之术、诡诈之术,相信它会一如既往地深深吸引你的眼球。作者简介当年明月,2006心灵历史开创者,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以长文《明朝那些事儿》狂飚突起于天涯论坛,后转战新浪,天涯、新浪月点击率均力超百万,引起“明矾”骚乱。相关事件被媒体命名为“明月门”。 书摘改天换日 当年的囚犯朱祁镇终于回到了他的宫殿,八年前他从这里出发,沦为人质和囚徒,八年后他回到了这里,继续做他的皇帝。 中国的史书是很神奇的,再狼狈不堪的事情也能说得冠冕堂皇,朱祁镇先生先后当过俘虏、人质、囚徒,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史书上却说他是“北狩”、“静养”,用今天的话来描述也可以说是出去体察民情,下放边疆体验生活与民同乐,协调民族关系。 当然了,自己吃的亏自己知道,朱祁镇先生也只能打落门牙往肚里吞。但无论如何,这一次他也算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但这位胡汉三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国家大政方针,而是要安抚他的“还乡团”。 朱祁镇确实是个很够意思的人,在登基后的第二天,他就给了“还乡团”的成员们优厚的回报: “还乡团”一号成员徐有贞:入阁,兵部尚书。 “还乡团”二号成员石亨:封忠国公(爵)。 “还乡团”三号成员张:封太平侯(爵)。 “还乡团”四号成员曹吉祥: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 功德圆满,善莫大焉。 根据我们以往的常识,既然是“还乡团”,就一定会干点杀人放火、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也难免,毕竟人家不是旅游团、探亲团,而徐有贞等人也牢记“还乡团”的宗旨,雷厉风行地干了几件坏事。 就在同一天,徐有贞便下令逮捕了于谦和王文等人,把他们关进了监狱,对于徐有贞而言,他已经忍得太久了,此时不报,更待何时! 然后就是内阁大换血,陈循、江渊、商辂、萧等人统统被炒鱿鱼赶了出去,而徐有贞也很够意思,他唯恐自己的对头陈循和江渊失业后找不到工作,特别找人关照他们,给他们安排了一份工作让他们继续报效国家(充军辽东)。 当然了,某些受到处罚的人也是罪有应得,比如那个金刀案件中的卢忠,这位仁兄出卖朋友后没有捞到什么好处,此刻却得到了报应——斩首。 还有那个建议朱祁钰砍树、让朱祁镇晒太阳的高平,当年他一时兴起,拿朱祁镇开涮,此时也被砍掉了脑袋,其实他除了滥伐树木外,倒也没干什么其他的事情。 看来破坏环境者还真是没有什么好下场。 内阁被“还乡团”扫荡之后,只剩下了高谷,于是徐有贞又安排了自己的亲信许彬、薛瑄入阁,至此他完全控制了内阁和朝政大权。 此时的内阁加上徐有贞共有四人,可能是徐有贞嫌人太少,在二月,他又召另一个“自己人”吏部右侍郎李贤入阁。 可是徐有贞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叫李贤的人其实并不是他的亲信,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时候,他保持着沉默,默默地观察着这些夺门之变“还乡团”的一举一动,寻找着他们的弱点和矛盾,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无论后来如何,至少在当时,徐有贞等人确实是威风无比,特别是徐有贞,他不遗余力地打击诬陷所有与自己为敌的人,而他导演的最大一起冤案就是著名的于谦案。 徐有贞曾经认为,只要自己掌权,杀掉于谦易如反掌,但现在他才发现,想除掉于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原因在于,他没有杀掉于谦的理由。 于谦为人清廉,威望极高,又没有什么劣迹,实在找不到啥借口,既没有经济问题,也没有生活作风问题(这在当年也算不上是什么问题),要把他搞倒谈何容易! 但最终,对于谦的刻骨仇恨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于谦是推立朱祁钰的主要大臣,也是朱祁钰的亲信,而朱祁镇最为痛恨的人就是他的弟弟朱祁钰,徐有贞决定利用这一点加深朱祁镇对于谦的反感,同时徐有贞还编造了一个谎言,说于谦有意请外地藩王到京城接替皇位,并坚决反对朱见深继位。 做好了这些准备之后,他去见朱祁镇,在他看来朱祁镇一定会同意杀掉于谦。可是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他所料。 徐有贞在朱祁镇面前慷慨陈词,说于谦不愿和谈、拥立新君,是想置太上皇于死地,如此之人,应该杀之后快等等等等。 可是朱祁镇却只是笑着摇了摇头,对徐有贞说道:“于谦是有功的。”(谦实有功) 徐有贞傻眼了。 他把朱祁镇看得太简单了,这位太上皇饱经风雨,深通人心,对徐有贞的动机一清二楚,他知道徐有贞这样做是为了报私仇,却想借刀杀人,让他背一个杀功臣的恶名,这种亏本买卖,他怎么肯干? 徐有贞急了,如果留着于谦,将来一旦复起,自己必将性命不保,情急之下,他想出了另一个杀于谦的理由。 他相信,只要把这个理由说出来,于谦就必死无疑! 于谦非死不可! 徐有贞昂头大声说道:“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朱祁镇被惊醒了,他突然意识到,徐有贞是对的。 所谓“夺门之变”是一场政变,并没有正当的名义,而照徐有贞所说,于谦等大臣都是准备立外藩王为帝的,是反对自己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杀掉于谦,树立一个阴谋集团的典型,向举国上下表明自己行为的被迫性和正义性,“夺门之变”的合法性就不复存在。 没办法了,这个恶名不背也得背了。 于谦,你非死不可! 徐有贞笑了,他知道皇帝已经动了杀机,但这位皇上绝想不到的是,他其实是中了自己的圈套,因为所谓于谦非死不可,不过是一个复杂的逻辑陷阱,而这个陷阱之所以能奏效,则完全是建立在那个于谦准备立藩王为帝的谎言基础上。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逻辑陷阱,直到两年后,另一个聪明人李贤才最终为朱祁镇揭开了其中的奥妙。 不久之后,牢中的王文和于谦都知道了自己的罪名——迎立外藩。这是极为严重的罪行,不但要杀头,还要灭族。王文一听就急了,他跳了起来,准备为自己申辩。 王文很有自信,他有充足的辩解理由,因为所谓迎立藩王,必须先使用金牌召藩王入京,而他和于谦都没有动过金牌,所以在他看来,这个罪名是很容易驳倒的。 可是于谦却丝毫不动,只是笑着对王文说道:“这是石亨他们指使的,申辩有什么用!” 事情确实如于谦所料的那样,此案主审官最终查无实据,没有办法,只好向徐有贞请示如何办理这个难题。 徐有贞到底是政治老流氓,他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一句话,解决了这个问题,估计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句话会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唾弃不已。 他的这句话是:“虽无显迹,意有之。” 官员们浓缩了他的意思,将其提炼为更传神的两个字——“意欲”,并最后以此定罪。 在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程度足以与此句匹敌的只有那句“莫须有”。 “莫须有”杀掉了岳飞,“意欲”杀掉了于谦。 好一幕精彩的丑剧! 而徐有贞也凭借此句入选史上最无耻之辈排行榜,堪与秦桧并称,遗臭万年。 一个伟大的人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史载:天下冤之。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当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里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家无余财)。 抄家的官员万没料到,一个从一品的大官家里竟然如此穷困,他们不甘心,到处翻箱倒柜,希望能够找出于谦贪污的证据。 不久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于谦家中有一间房子门锁森严,无人进出,大为兴奋,认定这是藏匿财宝的地方,便打开了门。 房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陈设着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朱祁钰为表彰于谦的功绩,特意赏赐给他的,于谦奉命收下,却把它们锁了起来,从未拿去示人以显荣耀。 抄家的人最终收敛了自己一贯嚣张的态度,安静地离开了于谦的家,因为他们眼见的一切都明白无疑地告诉了他们:这个被他们抄家的对象,是一个人品高尚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朱祁镇事后不久也十分后悔,特别是在徐有贞阴谋败露后,他曾反复责问另两个当事人石亨和曹吉祥,为何要编造谎言诬陷于谦,石亨没有办法,只好把责任推给徐有贞,回答道:“我也不知道,这都是徐有贞让我这么说的。” 朱祁镇听到这句话,目瞪口呆,只是不断摇头叹气。 ……
-
三国大外交张程★魏、蜀、吴,说不尽的三国风流事★全新视角解读三国外交连横合纵,尔虞我诈再现历史《三国大外交》一书2007年4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在我的毕业论文《三国时期中国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基础上写成的,叶自成教授拔冗做序。我在书中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将现代的一些外交理论和我的一些外交思想渗透到三国历史之中,呈现给作者一个我心目中的三国历史。:作者自荐《三国大外交》对吴蜀两次外交联盟的介绍和对联盟理论的穿插分析,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特色的联盟征伐情况,非常深刻;其中对蜀吴荆州战略的深入分析,将盛传的“借荆州”细化、纠正为“换江陵”,为我们理清了一桩纷繁复杂的历史公案。书中有关秦旦通三韩、张特守合肥城等有趣的外交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外交生动有趣的一面,是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作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主任叶自成内容介绍在群雄割据的三国乱世,强者如何才能越做越大,最终以压倒性的优势成就统一霸业?弱者怎样才能避战避强,在夹缝中艰难成长而不致被消灭?曹操的战略起点是乱世群雄中最差的,但却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战中脱颖而出。先弱后强,注重自我壮大;稳定外圈,集中力量消灭近敌……曹操打出了不同寻常的五张外交大牌。吴、蜀在兵临城下时仓促结盟,结盟不久便围绕荆州兵刃相见。主政者更换频繁、局势变化微妙、实力不断消长,在经历过血的教训之后,同盟之路将何去何从?南北对峙的僵局给辽东主政者公孙渊扮演天平中“关键少数”角色的机会。但对于一个弱者来说,首鼠两端、玩转三角的状态究竟能持续多久?……本书以现代外交理论解读三国历史,为我们揭开了三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外交战略的多彩面貌。
-
三国的碎屑李异鸣历史往往为一些个人的、偶然的、甚至不起眼的情状所左右。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本书以《世说新语》类似的体裁,摘取这一时期各色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碎片,通过细节显现出人性真实的一面,将真实还原于历史。全书共分为史景、史实、史料、君主、能臣、武将、计谋、典故、逸事等十四篇。
-
上帝之鞭王族匈奴人阿提拉、契丹人耶律大石和蒙古人成吉思汗这三位历史人物,都是从个人理想出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掠夺欲望去征服欧亚世界的。他们为世界带来战争和死亡,而后又重新为其布局。西方人在他们刚出现的时候,因为不喜欢他们来自落后的地区,而且缺少文明,所以便称他们为“蛮族”,但当西方的城市被掠夺,建筑被无情地摧毁,高贵被凌辱,乃至文明被撞击得东倒西歪时,西方人便惊呼:上帝之鞭出现了。他们三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东方草原出发,用极富游牧特色的方式去征服世界的。他们把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并且因为他们都是来自落后地区的牧民,所以,他们身上呈现出了一股奇特的地域气息。按勒内·格鲁塞的说法,他们是一群大地之子。他们终其一生都要让自己在开阔的地方生活,并为之不惜一切地去打仗,让人觉得他们就是为战争而生的。
-
孟宪实讲唐史孟宪实★2007唐史年巨献——★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大唐二十帝》主讲人★2007唐史题材的影视、书籍最热,堪称“唐史年”★君臣如亲人,社会关系和谐,国际地位崇高,贞观之治,永远让人感怀。★《贞观之治》播出时间:5月7日—5月18日CCTV-10 周一至周日首播 中午12:45分重播 晚上11:30 次日早上6:40 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有多远?不是岁月苍茫,是什么阻隔我们与历史接近?拨开文字记录的重重迷雾,作者引领我们发现历史真相,领略贞观风采:情感的纯粹、人性的光芒、权力的理性、国家的尊严……伟大的时代,自有伟大的精神和智慧,即便相隔千年,依旧照耀今天。[内容介绍]公元627年到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较好发展,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为“贞观之治”。贞观时期的中国,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在中国历史上,贞观时代是唯一的。这段时间虽然不长,地位却极其重要。贞观时代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和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还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李世民凭借什么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能够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天时?地利?人和?这成为唐朝以后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
1449大明惊变吴蔚 著“土木之变”是明王朝在历史上留下的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发生在河北省的怀来县土木堡。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两千余人借贡马为由,向明朝廷邀赏。把持朝政的大宦官王振发现瓦剌虚报人数,因此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原定马价的五分之四作为惩罚。瓦剌便借机制造衅端,于同年七月率大军向明边境骚扰。明军一败再败,战报传到京师北京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率五十万大军亲征,结果被瓦剌两万骑兵击溃,英宗本人于土木堡被俘,五十万明军“死伤过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土木堡之战也因此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事例。史家通常认为,土木之变是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土木之变后,明朝再也无力对蒙古诸部进行远征。加上政治日趋腐败,此后,将士不敢再战,遭受重创的明军再也没有振作起来。而土木之变后,瓦剌兵锋极健,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局势十分危急。在国家的危难关头,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涌现出了于谦这样的民族英雄,力挽狂澜,扭转了岌岌可危的局面。而后来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位,于谦反而被杀,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事件。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段可悲可叹的历史。在本书中,不是单纯地以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为中心,“在历史中,背景才是主角”。所以,作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人物与环境的关联上,如此,也是为了强调综合而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当历史人物处在时代背景的大环境中,有太多人在各种位置,为各种利益,发展出错综复杂却稳定的规则。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这些历史人物的选择都是一种自己的追求,都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所作出的不得已的选择,没有多少可以责和非议的,这些历史人物的选择或多或少地改写了历史。本书分为上下两编,选择了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发生的大背景,以人物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这两次著名事变发生的前因后果,从而折射出明朝由盛转衰的演变。在时间跨度上,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英宗和景帝两朝,自明朝建国.一直到明朝中期,凡与两次事变相关的边防、军事、政治、人物,均有所涉及。对明朝一些有特点的现象,如宦官、廷杖等,还用了专门的篇幅来讲述,力求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再现这一段令人瞩目的历史。
-
帝王生活向斯 著在高墙围起的宫禁里,中国的帝王们过着神秘而奢华的生活,宫中之事都被镀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他们的个性在一种极其放纵又极其拘束的氛围中奇特地发展着。然而,各年代的史学家对帝王们的私生活讳莫如深,偶有记载也只见于野史,这更增加了人们对帝王宫禁生活的好奇心。本书作者根据翔实丰富的文献史料,解密历代帝王如何封后纳妃、帝王帝后及皇子皇孙们的生活事典、宫中节令习俗等皇家政务和文化生活。以翔实的考据史料真实地再现了历代王朝皇家生活全景。
-
皇朝天运向斯 著中国二千余年的王朝岁月,五百余位封建帝王,自古以来都被镀上了一层神秘的天运色彩。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死后还要建造宏大的陵寝,希望身后被供奉于高堂大殿,继续享受子孙万代的顶礼膜拜。这些豪华宫殿和宏大陵寝,选址讲究、布局严谨,人文建筑和自然风水和谐统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本书作者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深刻的思考为您拨开历代帝王宫殿陵寝的层层迷雾,细说千年皇朝兴衰之谜……
-
帝国崩溃前夜的那些事梅朝荣中国历史一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盘旋:一,旧王朝统治阶级腐败灭亡;二,军阀或变民集团乘机夺取政权,发生混战;三,混战的最后胜利者建立新的王朝,组织新的政府,成为新的统治阶级;四,经过一段安定或繁荣的时间;五,又回到第一:统治阶级腐败灭亡。——如此这般,像走马灯一样,循环不已。外戚、宦官、两派斗争、朋党之争……一个帝国崩溃前发生的那些事,不外乎是这些,包括外国历史。古今中外,7个伟大帝国的覆灭往往在某件导火线下发生,《帝国崩溃前夜的那些事》将中外几个著名帝国崩溃前发生的历史,一一罗列出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朝代的更替。因为辉煌过,所以没落更值得惦念,历史永远是我们当今的借鉴。
-
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文景之治史杰鹏汉文帝刘恒内受强臣环视,外迫诸侯王压力,用极高明的政治手腕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强化了皇权,又轻徭薄赋,国势日蒸。景帝即位,政策因循未改,又内诛权臣,外侵诸侯,引发七国之乱。由于汉朝富强,叛乱迅速平定。文景两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盛世。将文、景两朝的事件条分缕析,我们将惊讶于往常司空见惯的史实中竟然隐藏着那么多的深意。如果将物质文明的进步忽略不计的话,历史总是在惊人的相同状态下徘徊。书中在阐述历史的时候,亦有很多深刻的理性分析,带给读者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