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国朝汉学师承记(清)江藩著;钟哲整理《国朝汉学师承记》共八卷,清江藩(公元1761-1831年)撰,为列传体之清代学术史,阐述清代汉学者家法之承受,经学之源流。始自阎若璩、胡渭,终于黄宗羲、顾炎武。计四十家、附传十六人,共辑五十六家汉学者之传记与学术思想。其首为阎若璩、胡渭、张尔岐、马骕等四家,卷八为黄宗羲、顾炎武等二家,以前者厚,后者薄。后人颇有非议之者。惟自此书之出,汉学门户,逐渐确立。现行本附录载有经师经义目录一卷、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经师经义目录,记易、诗、春秋、论语、尔雅、乐等之来历及注释书。宋学渊源记,区别北学与南学,自孙奇逢以下至邓元昌凡四十人。附记收沈国模以下共九人。阮元序云:“江君所纂,汉学师承记八卷,嘉庆二十三年,居元广州节院时刻之,读此可知汉世儒林家法之承受,国朝学者经学之渊源,大义微言,不乖不绝。”
-
鸡肋编(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本书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为北、南宋之际庄绰所撰,共三卷,内容有:先世旧闻、当代事实、各地习俗、异闻琐事,还有有关刻丝、种茶及农作物种植的情况,还有对方书、本草的考证,相当详实。本书是宋人史料笔记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其资料价值一向为人们所公认。<
-
泊宅编(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本书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由宋人方勺撰。方勺曾和当时的名士苏东坡、苏子容、叶梦得等人游,对当时的世事、人物轶事多有所见闻。本书就是他的一部见闻笔记,多载北宋末、南宋初朝野旧事。其中对于方腊起义始末、熙丰间财政状况、黄鹤引词传牌以及某些医药的记述,从不同的角度为今天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资料。
-
铁围山丛谈(宋)蔡絛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本书为唐宋史料笔记之一种。 作者蔡绦为宋代大臣蔡京之子,本书为其流放于白州时所作,系宋代笔记中重要的一种。它对宋太祖建隆至宋高宗绍兴约二百年间的朝廷掌故、琐闻轶事详细记载,反映了当时朝廷的种种情形及岭南的风土人情,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
柳南随笔 柳南续笔(清)王应奎撰;王彬,严英俊点校《柳南随笔》六卷、《续笔》四卷,清王应奎撰。应奎字东溆,号柳南,诸生,江苏常熟县人。生于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约卒於乾隆二十四、五年(一七五九——一七六0)间,年近八十岁。王应奎年少以诗名,后人评论他“古文博综,典赡中有修洁之致。诗品更高,不拾人牙慧”。但他八入棘闱,都没中式,退隐山居,“一堆书及肩,而埋头其中”。著作除了《柳南随笔》、《续笔》外,还有《柳南诗文钞》、《海虞诗苑》十八卷。《柳南随笔》、《续笔》仿宋洪迈《容斋随笔》之例。内容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读书所得,随手札记。凡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等,均有猎取。考诗的源流,究名物之根柢,订正史实的谬误,为文史研究,提供了许多线索。二是记自己所见所闻。王应奎广闻多识,喜访旧事轶闻,书中很大一部分是记士大夫文人的遗闻轶事,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王应奎最宗仰王士,但对他著作中的失误,也不为之隐讳,对名家赵执信、冯班、钱谦益等人也有评论。另外,关于复社、同声社、应社、东林党的史事,以及东湖书院、万卷楼、绛云楼、汲古阁、述古堂等藏书,也有涉及。这些史料均有参考价值。但因《随笔》间有谬载误书,《续笔》纠正了《随笔》之误,故两笔中间有重复。
-
东轩笔录(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东轩笔录》是魏泰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旧事的笔记。魏泰,字道 辅,晚临汉隐居,襄阳人,生活在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兴王安石、王安国、王?、黄廷坚、典大临、徐禧、章?等交游,博极?书,长于诗文,年轻时怀才豪纵,曾因一时气仇欧打主考官,未能考上进士,以后一直隐居。徽宗时,章?推荐他作官,竟指袖还家。他的姐夫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后因反对市易法,兴吕惠卿闹僵,被贬,元佑后又重新执政。魏泰的思想倾向颇似曾布,对变法持一定的批评意见,对王安石肯定居多,对吕惠急卿则痛加揭露贬斥。魏泰的著作有东轩笔录十一卷、续录一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订误集二卷、书可记一卷、襄阳题咏二卷、临汉隐居集二十卷、襄阳形胜赋等,今存者唯笔录、诗话及诗四首。书末附录各家著录及题跋、有关魏泰的材料、参校书目及简称。
-
三国志选注缪钺主编本书从《三国志》中选出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四十三篇,就人名、地名、名物制度以及僻字难句连同裴松之注的相应难点,都作了注释。
-
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暂缺简介...
-
听雨丛谈(清)福格著;汪北平点校片断:曰栋鄂,曰哲陈,长白山二部;:曰讷殷,曰鸭渌,东海三部:曰渥集,曰瓦尔喀,曰库尔喀;扈伦四部:曰叶赫,曰哈达,曰辉发,曰乌拉。此外若瓜尔佳、若富察、若佟佳等数十姓巨族,则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长,各臣其民,均有城郭。土著习射猎,知稼穑,非如蒙古行国可比者也。天命以先来归者,编为旧满洲。崇德以后抚有者,编为新满洲。迨康熙十年后所收之墨尔根之索伦及绝北打牲各部,亦号曰新满洲,皆与在京八旗旧满洲稍有不同。至东北使犬部之赫哲,使鹿部之奇勒尔,库页部海岛杂处之赫哲、费雅哈、鄂伦春,与今贡貂之赫哲各部,皆不编佐领,不列入满洲八旗。龙兴旧部及满洲各国、长白山各国,崇德以先归附者,大都入於上三旗满洲。崇德以后来归之东海部、扈伦部各国,多入於互旗满洲。在京则分隶八旗,在外则环於盛京、兴京境内。若居近吉林之锡伯人,居近伯都讷之卦勒察人,居近珲春之库尔喀人,皆分驻佐领治之,隨地隨时编入军籍,统称吉林兵,不称满洲兵。黑龙江北之索伦人、达瑚尔人、鄂伦春人统称黑龙江兵,亦称索伦兵。若极北之打牲乌拉人,即仍其旧名,不列入满洲之籍矣。又镶黄旗满洲第四参领所属第八佐领下系卦尔察人,第十七佐领下系俄罗斯人,皆以率先来归附入上三旗。东三省之兵最精骑射,朝廷仿两汉选甘涼豪傑之制,每隔十余年一选吉林、黑龙江兵,拔其材武,入备宿卫。先由将军选拔,送交宁古塔居住数年,再移驻於盛京二年,然后贡入京师。拜官者附於各旗,曰伊徹满洲,历三世始官文职。不中选者仍回原籍当差。退休愿归原籍者听之。下五旗满洲,或皇后、皇贵妃母族,例得抬入上三旗若大臣建立动劳,亦有奉旨抬入上三旗。至蒙汉军大臣著有功绩,或拨入本旗满洲,或抬入上三旗满洲;及内务府人拨入外三旗满洲佐领,皆隨时出于特恩,不在定例。汉军各旗内亦有满洲人,如正白旗汉军石氏,本出于苏完瓜尔佳氏,因都统石廷柱之先,曾仕于明,投诚后分隶汉军。又正蓝旗汉军第四参领属下第四佐领,系康熙十二年由满洲拨入。臣按八旗宗室满洲蒙古汉军,次序井然,所以区别亲疏也。但天命以前宗人内閧时,景从効顺者,旧部之臣也。其时内务府佐领、管领已有汉姓之人,卽今之内旗鼓内汉军也。克定东海、扈伦等部满洲时,已有科尔沁蒙古兵也。要之满蒙汉虽有亲疏之别,而科尔沁之蒙古,已非新满洲可比,尤非北部青海可比。而内三旗之汉姓,亦非天佑、天助之兵可比也。又按《礼经·王制》,四海之内,方仅三千里而已,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恆山。其时百越尚未尽开,故以江以衡为限。流沙卽今之瀚海,恆山远在边塞,当时皆为内服。应氏谓自秦而上,西北袤而东南蹙;秦而下,东南展西北缩。是我满洲旧
-
简明清史戴逸主编《简明清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南,全面、系统地阐释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历史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