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清代中国若干问题(日)石桥秀雄 著,杨宁一,陈涛 译《清代中国的若干问题》是一本清史研究的论文集,收录了16位日本学者撰写的论文。这些论文涵盖的时间长,上自清入关前,下到清末;内容广泛,涉及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和藩部等各个领域。论文使用的史料翔实丰富,观点明确独到。诚如编者所言,每篇“都是以解决清史各个领域中的问题为目标的极其优秀的论文”,代表了日本史学界清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漆侠 著这本《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由漆侠,全书共四编二十章,内容包括:唐来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其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北宋初年文风学风的巨大变革欧阳修在宋学形成阶段中的先锋作用,中庸之道与司马光哲学,南宋乾道淳熙年问鼎足而立的讲学形势及其演进等。
-
北狄、东夷和华夏传统文明建构艾荫范 著《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学术著作创造条件。 《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甬讨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间,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
盛世繁华刘方 著刘方的《盛世繁华(宋代江南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变迁)》在广泛搜集、考证和征引大瞳宋代地方志、宋代史料、宋人文集和笔记等第一手文献基础上,一方面力图广泛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城市理论、文化地理学、都市文化理论、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理论等多学科现代知识理论;另一方面,广泛吸收和借鉴当代有关宋代城市、商业、建筑、社会、文化、思想、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宋代城市革命这一视角,系统研究宋代江南城市文化繁荣的诸多领域的特质及其成因。努力跨学科、多层次探索江南在宋代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期,都市文化支撑和影响下形成的新的城市文化生产机制、文化实践与文化消费活动,以及城市文学生产所再创造出的都市文化的想象。在城市革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视域中,研究宋代江南城市物质空间的转型,所提供的新的城市阶层与城市文化生产的舞台。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脉络,来研究宋代士大夫城市活动的普遍性,以及人际交游、城市文化空间的创造等等的内涵。藉由士大夫的城市信仰共同体与都市宗教社会文化、城市雅集与文化资本的建构等城市中的集团性社会活动,观察他们在城市里,如何创造出独特的城市文化。无论是士大夫结成共同信仰的社团,还是士大夫在城市中的雅集与唱和,都体现了士大夫与城市文化、城市意象的一种互动、反应与建构。科举考试及其相应的城市文化,作为一种城市社会中发生的文化行为与话语活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与再生产。同时,也是在根据国家意识形态的意志与标准,进行文化资本的竞争与博弈的过程。城市、贡院,构成了宋代读书人争夺文化资本,努力进入权力场域中心,以强化自己所拥有资本的力量的空间与场域。从中央到地方,从太学到州、县学,南宋江南官学教育的繁荣,以及乡饮酒礼颁行天下,无一不是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国家秩序的维护和对于社会中特别是知识人的规训与控制联系在一起。而城市空间,不仅提供了权力/知识运作的场域,文化教育活动的舞台,而且也被这些教育事业中活动的人物与事件,所丰富和建构着。而这些活动不仅是丰富了城市文化,而且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盛世繁华(宋代江南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变迁)》并且提出临安都市文化繁荣催生了近代意义的新型文学生产的萌生的学术观点,并进行了细致分析与考证。以近代意义的文学生产三环节为结构线索,分别从都市文化繁荣与潜在新型文学消费群体的诞生,都市文化繁荣与坊刻业发展、文学传播现代传媒的物质基础的奠定和都市文化与新型文学生产者群体的聚集三个方面,揭示了新型文学生产这一中国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学现象在临安都市中的诞生。研究揭示了江南城市也是印刷文化背景下新型文字狱的发生空间。
-
湘淮人物与晚清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湘潭大学曾国藩研究中心 编“湘淮人物与晚清社会”论集,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丛书——晚清史论丛的第三辑。2009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和湘潭大学曾国藩研究中心在湖南省湘潭市联合举办第三届“晚清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湘淮集团的兴起与晚清社会 ”。《湘淮人物与晚清社会》(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湘潭大学曾国藩研究中心)收入论文28篇,除会议论文外,也有少数几篇是特约稿。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湘淮系人物的思想与志业,以及湘淮集团兴起对晚清政治权力结构、外交、军事和社会经济的广泛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晚清社会变化的诸多面相,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晚清中国社会与政治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日)谷川道雄 著,李济沧 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是一本以十六国北朝政治史为具体内容,而以隋唐帝国形成根据和历史本质为问题意识的实证之作,也是作者著称的“豪族共同体理论”由以提出并得以成立的奠基之作。对于这本成名之作,作者自称:“如果说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何自负之处的话,那便是密切注意民众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点。”《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作者从十六国北朝寻觅隋唐帝国的原始形态和形成动力,指出国家与民众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相互依存的一面,“没有民众的积极作用,隋唐帝国便不可能出现”。作者深入到六朝隋唐社会的内部和基层,把摸这一时代的精神脉搏,揭示出从纷乱的十六国发展到强盛的隋唐帝国的历史内在逻辑,突破了战后日本中国史学界强调世界史基本规律而忽视中国历史特色的研究范式,标志着一种新的中国中古史阐释体系的成立。
-
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潘赂明 著《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根据档案文献等第一手史料,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清代新疆的历次和卓叛乱事件,特别是对每次叛乱事件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清朝统治者在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方面的政策失误,以及当时喀什噶尔一带一些人对和卓家族这一宗教贵族的狂热迷信,以至被后者利用,成为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工具,是为叛乱事件之所以屡次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书中对乾隆、嘉庆两朝治疆政策进行的比较,对松筠治疆政绩的分析,对“七和卓”名称及阿古柏死因等问题进行的考证,也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鋻誡錄校注(五代)何光远 撰,邓星亮,邬守玲,杨梅 校注由何光远编著的《鉴诫录校注》内容介绍:《鑒誡錄》雜記唐及五代軼事,尤以蜀事為多,間有詼嘲神怪之談,體現作者勸誡之旨。其內容包羅廣泛,可資參考者甚夥,材料獨特珍貴。是書搜羅詩文眾多,史料價值不菲。五代時期典籍散逸,是書所載諸多史實足為他書旁證。文學研究與文學史研究價值。是書涉及之詩人多達八十二人,收錄詩歌一百八十八首,這些詩歌之風格旨趣真實反映了唐末五代文壇詩風,其對文學研究與文學史研究之價值自不待言;書中所引詩歌又多以勸誡諷喻主旨為重,其對諷喻詩之研究亦有獨特價值。語言學價值。是書雜採唐末五代詩文、故實,且多與蜀地有關,故而亦具有相當的語言學價值,諸多大型辭書據此書收錄詞條並以書中用例為第一書證者每每有之。其中諸多俗語俚諺亦有民俗研究價值,值得學者深入探究。 是書作為一本普通讀物,其奇聞異事與勸誡之旨對廣大讀者亦有裨益。《鑒誡錄校注》採前修時賢之長,對是書做了全面、縝密、詳細的比勘,對諸多遺留問題詳加考察,對諸多詩文典故、名物故實也多加搜討,望能擴大《鑒誡錄》一書之傳播與影響,以惠澤於學林。
-
清史耕读方元撰 著由方元编著的本书内容介绍:人们为何特别注目清史,有许多原因可以解释,可以从不同角度找寻答案。但有一点应是共同的,清代是我国古代专制统治最后一个以皇帝为最高统治权威的历史朝代,它曾经创造了一个时代的鼎盛和辉煌,曾经达到传统社会君主专制统治历史的顶峰。同时,它又处于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转折时期,面临世界历史发展新时代的严峻挑战,在迅猛兴起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巨潮冲击下懵然而未能自觉。本书着眼的是清史中的一个个点,这些点又并非孤立,而是存在于清史的整体之中。
-
无障碍读国学(春秋)左丘明 著,《无障碍读国学》丛书编委会 主编《无障碍读国学》是一套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阅读丛书,左丘明编著的《左传》是该系列之一,我们一改传统国学图书把注释放在图书底角或者文章结尾处的习惯,而是更科学地把注释放在了文中,这样读者在阅读《左传》中发现生僻字或者不懂的词语时,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生僻字或者词语的读音及含义,不必再去底角或者文章结尾处查找,这样就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不用担心因为反复查找生僻字、词而对阅读失去兴趣,实现阅读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