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 著《百年经典学术丛刊:先秦政治思想史》对先秦政治思想史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进行比较研究。《百年经典学术丛刊:先秦政治思想史》分为三部分:序论部分,分析问题价值、问题之内容并提出研究方法;前论部分,介绍先秦的时代背景,分析先秦政治思想之起源;本论部分则主要对当时的主要流派儒、墨、道、法四家做详细论述及评价,还论述了统一、寝兵、教育、生计、乡治、民权等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
微历史丁振宇 著《微历史:清朝就是如此有趣》以史料为基础,将每个时代的掌故、人物、言论、事迹用“微博体”描述,一段一事一人,语言轻松活泼风趣。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里,世事变幻令人眼花缭乱。它上承几千年来的专制帝制,下溃于民主共和的洪流。一百年兴起,一百年盛世,一百年衰亡……《微历史:清朝就是如此有趣》通过一个个的历史小故事,一段段的人物小传奇,引领读者走进时光隧道,见微知著,管窥清朝,去回味,去思索。
-
宋史原来可以这样读刘观其 著宋朝(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根据其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又可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太祖建国时为避免重蹈唐朝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悲剧,遂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影响深远。一方面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因此导致武力积弱不敌北方外敌。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本书用轻松的文风、新颖的观点讲述宋朝大历史,带领读者进入富有魅力的宋朝。
-
清代思想史纲谭丕谟 著《清代思想史纲》是作者(谭丕模)于一九三五年在北平民国学院教授清代学术思想时所用的讲义。以清朝学术思想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发展为经,分为清初、清中叶、清末三个阶段。又从严正的科学观点出发,把清代哲学思想范畴和流派重新划分,整理出新的条理。顾颉刚称其不仅是从思想本身上去研究思想,也不仅是从政权表面的形式上去研究思想,而是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诸关系去探求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
历程制度人杨珍 著皇权,即中国封建王朝皇帝的权力。对王朝的统治权力和对皇位的传承权力,是皇权的两项重要内容。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权力,皇权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本书尝试从三个方面,即清朝皇权发展历程的视角、清朝若干宫廷制度建立与变化的视角,皇权发展历程与宫廷制度建立、变化中人的遭际的视角,对清朝皇权略作考察。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编梁启超所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著名学者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本书特色在于邀请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夏晓虹教授,根据诸多版本汇校、考订成一部精良版本,并为之撰写年表与评述文章,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编,黄正建 编《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3辑)》中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隋唐辽宋金元史重点学科”研究室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每期并邀约业界知名人士撰写专稿,内容集隋唐、宋、辽、金元史为一体,举凡政治、经济、宗教、考古、艺术等领域均有专论,以大历史、大视野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全面考察。
-
抚摸汉朝葛一敏,乔叶,散文选刊 编廖承志、余秋雨、丰子恺、钱理群、梁衡,赵树理、叶灵、陈平原等44位作家的48篇佳作,关注历史,关注人生,回眸过往,以史为鉴,在体现当代作家的人文关怀、散文艺术的多样化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新史记文丛:抚摸汉朝》是从建国以来六十多年间发表的散文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旨在检阅散文的创作实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散文。
-
多元文化的交融尢李 著《多元文化的交融:辽代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收论文大部分集中于对辽代佛教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析,也有论文探讨辽朝的道教、儒学,或对契丹史的基本材料进行文献学分析,或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前人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评论。书中通过对文献、石刻资料的考证和辨析,特别是考古材料的运用,结合历史学、社会学和艺术史的视角与研究方法,尝试打破朝代的断限,以长时段的眼光来审视唐五代至辽代华北地区的佛教与社会,不仅探究上层精英的精神世界,也关照普通民众的信仰实践,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为辽朝的文化面貌作了一个新颖的阐释,由此为深入认识契丹王朝独特的历史演变轨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元史及西域史丛考尚衍斌 著《元史及西域史丛考》出版的论文共29篇,这些论文先后在各种刊物与学报上发表过。不同时期、不同刊物对论文的要求不完全相同,收入本集时在体例上作了统一处理,删除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注释一律改用页下注,文字上作了修润,个别地方补充了史料,并在篇末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