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史记辞典仓修良主编《史记》是西汉时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作的一部伟大的历史名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且是清代乾隆年间刊布的《二十四史》之首部。全书用五种体例组织而成: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五种体例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史记》的问世,把我国的史学发展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它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史学发展领域里一块不朽的丰碑。《史记》的史体,对后世史学的发展起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宋代史家郑樵说过:“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通志·总序》)。
-
古代中国与海外陶雪,金之平著暂缺简介...
-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美)许倬云(HsuZhuo-Yun)著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作者主要谈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的前途和命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地位和出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等。
-
中华文化大观尹靖主编本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华文化精华:纵横文化各个领域,摘取古今典型事例,描述其演变轨迹。资料翔实,文笔生动,通俗易懂。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可读性。全书五分册各自独立,又构成整体的系列。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创造中,长期居于世界先列。无数世界之最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诞生在黄河、长江流经的土地上,无言地证实了炎黄子孙所具有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
湖湘文化与毛泽东彭大成著本书叙述了中国湖南近代300多年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史,探讨了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伟大民族根源与民族特点。
-
龙与上帝董丛林著本书讲述唐代以后的千余年中,基督教在中国的遭遇,以及中国社会对此作出的反应,揭示了从唐初到清末期间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与基督教的关系、状况及其规律性。
-
中华文明史乔卫平总监纂;瞿林东等本卷总纂《中华文明史(第五卷):隋唐五代》以描述和分析广义的文化景观为重点,以构成中华文明的各个文化学科为基本研究单位,而不局限于区域性文化的介绍。此外,某些具有反文化性质的历史现象,也被看作是文明自身矛盾性的表现形式。譬如:战争在某种意义上破坏或毁灭了文明,但战争本身又是文明的产物,战争的理论、艺术、手段等等,又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战争在开创新的文明,以及促进区域性文化的迁移、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类似的现象,在各个文化领域里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必须指出,中华文明是就中华历史文化的主体而言的,但它并不是指单一的汉族文化,而是包括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所有成员的优秀文化。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的文化区域,其水平有时相去甚远,以至进入20世纪以后,仍有若干地区或民族还处于原始氏族公社阶段,这当然不能代表中华文明的主体水平。
-
艮斋杂说续说 看鉴偶评(清)尤侗撰;李肇翔,李复波整理遡书契而计之。则六经以下皆说也。然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立乎上古。以指今日。后有作者。皆其小者矣。汉、唐、宋俱有小说。姑勿论。予纂明史艺文志。至说类约三百七十家。其最多者。陶宗义说郛。陆楫说海。徐武功前四十家小说。谷神子后四十家小说。弇州四部说。其一也。其他丛谭璅语。更仆难数。然或博物君子。有心撰述。则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还取诸物。骋辨于坚白同异。钓奇于山海幽深。若是者。仆病未能。且不暇。归田数载。耄及健忘。酒阑梦觉。偶忆生平载籍所传。宾客所话。参以臆见。随笔著録。为挥麈之一助。汇而次之。得杂说若于卷。大抵雅俗间出。褒贬不论。洸洋悠谬。可笑人也。昔欧阳公作归田録未成。而序先出。神宗亟索观之。公因其中纪述有碍者。则去数十条。又嫌卷帙太少。乃撮取里巷委屑戏笑不急之事以足之。予之此书。将无同与。然则曷名乎杂说。吾夫子赞易有说卦传焉。有杂卦传焉。合而言之。是为杂说。
-
中国文化史张凯著本书介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社会及政治制度、文学、艺术与风俗、教育与科学、经济等内容。
-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种。吕先生先后曾著作两部中国通史:前一部称为《白话本国史》,1923 年9 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由于当时出版条件的艰难,上册于1940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册拖延到1944 年才由开明书店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当时作者编写此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上的需要,还有个明显的目标,就是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历史的经验,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这部书针对当时上海大学文科学生学习上的需要,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作者认为当时上海流行的通史著作,虽然在叙述理乱兴亡的过程中,夹叙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条理系统,上下不够连贯,使初学者摸不清头绪,不能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大学文科的学生,他们正需要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以求进一步的钻研,因此就有采用这样特殊体例来编写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这种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