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著文化史的视野是应该极为广阔的。它不仅要烛照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还须透视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换言之,文化史不仅是一个论域的设定,更是一种方法的选择和视角的抉取。它是要人们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和认知历史问题。“文化决定论”诚然“贫困”,但文化因素确是无处不在,只是在具体的历史问题中,其所起的作用程度有别、各不相同而已。因此,“文化”永远是人们认识历史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眼光。 文化史的视野又应是极为深邃的。它不能满足于平面扫视文化各部类支离片段的表象和各部类之间表面的“拼盘”,而应立体地窥揭各部类内部和各部类之间多层次的内在关联。只有在纵横双向的多维联系之中,才能深刻地把握历史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的历史发展。没有自觉“联系”的眼界和建立“联系”的有效方法,既实现不了文化史的广度,更不可能有其深度。黄兴涛先生治学最擅长的也许就是“即小见大”了。对于历史学这一门研究的科学,黄兴涛习惯于从宏大的知识背景出发探讨问题。他的学术领域主要是在清代尤其是晚清。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出发,对一个个的细节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对逝去的时代进行了专业的描述。
-
中国历史大辞典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历史大辞典》包括漫长的历史时期,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本书书词上起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分卷本依据历史朝代和专门领域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等十四卷。各卷请主编和编辑委员,依据统一体例,分头进行编篡,自1984年起开始陆续出版。
-
顿挫中嬗变曹家齐著本书前言逝者如水,一往不返,生命个体和民族都被抛在时间的隧道中。生命民族有兴有衰,但民族文化的精魂却不会消亡。本书作为顿挫中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其内容共分八章,有蜕变之萌动;冲破传统樊篱;新的纪元:中国历史学之大转机,星火燎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发展等,论述精辟,语言流畅,可供广大学术爱好者参考借鉴。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史地的介绍与研究也是史学研究面向现实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些史家面对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威胁,痛感不谙“夷情”难以“制夷”,大声疾呼“开眼看世界”,并致力于探讨外国情况,介绍外国史地。
-
两千年中国历史简表安作璋主编为了帮助人们学好中国历史,前人已编写和出版了多种历史工具书,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纵观现有的工具书中,内容既丰富全面,体例又简明扼要,便于使用者尚不多见。本书遵循“年代、地理、职官和目录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把钥匙”这一思路,编制了记载年代的《历代建元表》和《历代大事年表》,记载地理的《历代行政区划表》,记载职官的《历代职官司表》和有关目录方面的《常用文史工具书一览表》。此外,又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删繁就简,编制了若干专题简表,附录于后,最终形成一本内容较为全面同时又简明扼要、便于人们查阅和使用的历史工具书。本书各表时间断限一般是上起秦朝,下至清末。除个别历史问题向前略有追述外,所反映的基本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
-
历史文献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以刊地未刊珍稀历史文献及解题考證文字为其特色,同时也介绍藏书源注 、馆藏特色。《历史文献》第三辑中,继续刊载了《上海图书馆善于题跋选辑》的史部部份和盛宣懷檔案中的《中英商约会谈纪要》、《盛宣懷、嚴瀠往来信札》。本辑,刊载了《王国维致刘承幹尺牘》、《曾国藩致张军蘭书札》和《陈寶葳友朋书札》同时,也开始连载《胡樸安友朋尺牘》和《葉恭绰友朋尺牘》等二十世纪上半年的一些名家尺牘。这些尺牘均为首次披露的史料,極具学术价值。本书叢刊的编纂内容主要包括罗料整理、书禄解题、版本考證、異本校勘、辨伪辑佚、藏书源流、特色馆藏介绍等。
-
二十五别史(晋)皇甫谧等撰;刘晓东等点校与“二十五史”相比,别史均为私人所写,未经政府审查,往往秉笔直书,无所顾忌,所以,“二十五史”不敢记载的历史事实大都保存于别史之中。
-
通向和谐之路杜道明著作者在书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和谐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既不是乐感文化,也不是忧患文化和忧乐圆融文化,而是和谐文化。作者认为,只有和谐精神在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并在各个领域都有显著体现。中国古人的一切观念、范畴、理论框架、心理习惯等,都是由和谐精神来平装
-
东方求索许力以著本书内容包括: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和世界的势态、社会文化出版战略和未来的发展、海峡两岸出版领域的交流和展望华人世界和华文图书馆、教士与红军等。
-
中华上下五千年月日5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本书是国际汉学之第五辑。全面系统研究了两位汉学家、西方早期汉学史、日本当代汉学、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响、汉学研究进展、澳门文化等。同时也介绍了汉学研究机构。本书内容丰富,理论深刻,资料翔实,分析深入,观点独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国际汉学》作为国内这一领域中的第一本学术刊物,始终把厘清自己学科的界限、明确自己学科的对象作为首要的任务。经过年五年努力、探索,我们的观念已经明晰:汉学是海外学术界和文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研究,中国学术界传统意义上的“国学”不在汉学列。所以加上“海外”是对“汉学”一词加以限定,指明它非中国历史上的“一族一代”之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