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文史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学术研究工作是一个認識过程。积累资料和辨析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大量估计有资料,才能使研究工作建立在堅實的基础之上。考据就是对资料进行鉴别,去伪存真,辨其精粗美恶。我们不应该夸大资料工作和考据工作的作用,但是必须充分重视它们的作用。《文史》準收辑研究我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和近代文学、哲学、语言和某些科学技术史等方面的文章。如:一、以资料和考据为主的專题研究;二、稀见资料的辑集、整理,或此类资料的调查报告;三、古籍中某些篇章箋释训诂;四、有关版本、目录、校勘、训诂的研究论文;五、读书心得;六、参考书目;七、从资料和考据角度出发的书评。
-
中国伊朗编(美)劳费尔(Berthold Laufer)著;林筠因译这本书本身只是一种资料性的汇篇,他也没有企图在这些资料上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但是对于他的观点和方法,还是有作一些说明和讨论的必要。
-
文史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创刊于1962年,是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大型学术季刊。40年来,《文史》一直以“崇尚实学,去绝浮言”为宗旨,刊载研究中国古代、近代哲学、历史、文学、语言文字的高水平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
北史(唐)李延寿撰《北史》纪传体的通史,与《南史》一样作者都为李延寿。有本纪12卷,列传88卷,共100卷。共80卷,有本纪10卷,列传70卷。记事起于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止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包括北朝魏、齐、周和隋四个封建政权230年间的史事。《北史》和《南史》都是在记述南北朝至隋历史的《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8部纪传体断代史基础上修成的。它们是对八书的成功改编和成功的再创造。《北史》和《南史》打破朝代体系,把这一时期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分别撰写出通贯各朝代的通史,编成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两部书。把整个南北朝到隋统一的长阶段历史,完整溶合,从而克服了史实断裂、重复记载、难于剪裁、卷帙繁冗、不便阅读等诸多弊病,且以简明方式记述具体事实,给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从而有利于比较出各朝代、各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准确勾勒的历史形势和历史变化趋势,体现历史发展的本质性特点。另《北史》和《南史》如此篇修,也有利从中华民族历史的总体中启发人们的历史思考,消除南北长期分裂、隔阂,培植天下一家的统一意识。但二史未能制出有关南北关系的年表来,体现作者缺乏总揽全局的观点。对于南北各代的变异,作者交待也很不明确,不能很好地达到司马迁“通古今之变”要求。
-
中国通史纲要白寿彝主编本书是中国通史的古代史部分。全书共分四章。着重叙述自远古时代到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清皇朝灭亡这段历史,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本书系统全面,精炼概括,要言不烦,简而有法,许多地方不囿成说,能根据新的材料和新的成果,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解释,从文字到内容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是一本较好的古代史教材。作者简介:白寿彝是河南省开封市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1925年至1927年,就读于上海文治大学和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1929年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学习中国哲学史;1932年毕业后,陆续创办和主持了《晨星》、《伊斯兰》、《大河杂志》、《新儿童》、《云南清真铎报》、《益世报》、《边疆》等刊物,还协助顾颉刚先生主持文通书局编译所的编务工作;1938年至1949年,先后执教于广西桂林成达师范学校、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7月,他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并与同年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与侯外庐先生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员,同时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先生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1971年起,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开始主持《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改革开放后,他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顾问、历史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史学史研究》主编等职,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并担任了两所的首任所长。白寿彝同志还担任过多种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务,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回民文化促进会副主任、中国回族学会名誉会长等。白寿彝同志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法制委员会委员和国家民委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席代表、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
史记志疑(清)梁玉绳《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书对《史记》中的错误作出了不少校订,对其疑难之处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意见,并对于三家旧注的缺略,作了不少补充。为读者阅读了解《史记》提供了方便。
-
簷曝杂记 竹叶亭杂记(清)赵翼撰(清)姚元之撰;李解民点校《檐曝杂记》为清人赵翼所撰零散笔记文字的汇辑,记述作者京城官场见闻交往,出仕两广、云贵经历闻见,以及读书心得等,共计六卷、续一卷。《竹叶亭杂记》为清人姚元之所撰,历记朝廷掌故、礼仪制度、地方风情物产、石刻印章、古籍文物、人物轶事、读书杂考、花虫木石等。
-
不下带编 巾箱说(清)金埴撰;王湜华点校本书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共收录清人金埴(1663——1740)所撰笔记二种,《不下带编》七卷,《巾箱说》一卷,记载了作者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士大夫的遗闻佚事、社会习俗、科举考试等,反映出当时社会某些侧面,及作者对某些人和事的看法。《不下带编》,还有不少篇幅属于诗话性质,评论艺术上的得失,勾稽诗人的立身行世,交待诗的本事等等,对研究清代文学有参考价值。
-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本书出版后在国内外均受到关注和好评,其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疆域辽阔的统一政权,但由于封建正统观念和大汉族主义的影响,也由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大多未得到足够的记载和研究,以往的历史地图集只画中原王朝或汉族政权,抹煞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图集》以充分反映几十个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事实为目的,确定以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为历史上中国的基本范围,各历史时期所有在此范围中的民族建立的政权,无论是汉族或其他民族,都得到了显示。一些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如突厥、吐蕃等也尽量选用它们的极盛疆域的年代。《图集》既反对只承认汉族政权、中原王朝为主的谬论,也否定了把少数民族政权、边疆地区政权都当作中原王朝附庸的错误观点,有利于正确了解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观点。2.以前的历史地图集大多以文献资料为定点上图的依据,而历史记载极为浩繁,编者精力有限,错漏很多。在文献记载本身错误的情况下,地图上的差异更难避免。《图集》尽量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学、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于核实校正文献记载。边区图的编绘还吸收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参考国外研究成果,因而内容更加精确完整。对基本靠文献确定的点线,也组织认真研究,尽可能纠正前人的错误。3.我国以往的历史地图,一般都以一个朝代为一幅全图,内容非常简略,地名位置也不准确。杨守敬《历代舆地图》才采用了将全国分解为数十幅图的方法,但因所有图幅采用同一比例尺,而历史时期各地区开发程度和记载的详略极不均衡,因此中原地区往往地名过密,几乎难以辨认,而边疆地区却显得空白过多。同时这种平均分割往往将同一政区分属不同图幅,查阅十分不便。《图集》在总结了杨图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以各历史时期大行政区(或监察区、地理区)分幅,按内容密度确定不同比例尺,彻底解决了问题。由于采用高精度地图为底图,古今对照更为精确,科学性强,便于查阅。4.历史上疆域、政区、地名变化很大,大多在同一政权时期内屡有改易,而各正史《地理志》对时间断限一般不够重视,往往混淆一朝不同年代的建置,前后相差数十、百余年。《图集》无论总图或分幅图,都确定标准年代(个别无法确定的,尽量确定一较短的标准时期),各时期尽量显示同一年代的政权疆域和政区建置。对时间较长的朝代,使用多幅总图显示不同年代的形势。5.《图集》编者在河流、湖泊、海岸线等历史上变化较大的自然要素的处理上,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改正了不少传统的错误说法,如云梦泽、洞庭湖、郡阳湖、黄河、长江、海河的变迁过程都在经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结论。这对于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进行国土整治的长远规划都具有积极意义。《图集》不愧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一项重大成果,不仅是以往历史地理研究和历史地图制作的科学总结,也为今后进行编绘反映历史时期各种地理要素及其动态变化的专门地图和综合地图奠定了基础。
-
廿二史劄记校证(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本书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部著名的读史札记,书中对各朝历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考辨订正了重要史实。本书自一九八四年出版后,受到国内学术界的欢迎。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决定重印此书。重印之前,作者对全书的内容作了修订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