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历史是平的谷园人人都知道“以史为鉴”“读史使人明智”,可是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它到底讲了什么?它昭示给我们最根本的智慧是什么? 《历史是平的》这本书希望能讲清这些问题,使读者更明智地看清人生社会、家国天下的根本问题,做到“吕端大事不糊涂”、明体达用。
-
横平竖直刘军卫汉字,我们每个人自孩提时代便耳濡目染,无比熟悉,却常常因为距离我们太近,反而让我们忽略了它的美、淡忘了它的寓意。而汉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产生与演变,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与哲学,值得我们终生探寻。就像这简简单单的 “人”字——甲骨文中的“人”,侧身而立、彬彬有礼;若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身后,就组成了“从”字;若头顶烈日,多人聚集,就是成了“众”字。笔画含深意,部首蕴哲思。从许多像“人”这样的字出发,从远古走到现在,一点一横,一撇一捺,汉字与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磨难与辉煌。甲骨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同样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为何只有汉字成为了唯一传承沿用的表意文字?为何在众多文字中,只有汉字能发展出独一无二书法?薪火相传的汉字,又如何与中华乃至整个东亚文化、文学互相成就?以全球视野,历史眼光,站在历史时间与空间的这个交汇点上,叩问汉字的前世今生。我们了解汉字,也是在反思自身;我们思考中华文化,也是在对观世界文明。本书编纂过程中,我们走访了许多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其中有些已经驾鹤西去,幸而这些资料可以让我们与他们再次对话,体会汉字的魅力和思想的光芒。相信读完此书,您一定会对熟悉的汉字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
帝制与盛世 汉唐明的时代李晓鹏盛世的缔造不在一朝一夕。汉帝国最低调的盛世“昭宣中兴”,开始于汉景帝的文治武功;唐帝国的巅峰“开元之治”,肇始于武则天的官职改革;而朱元璋的制度创新与吏治实践,奠定了明帝国的骄傲“永乐盛世”。本书作者李晓鹏,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和数据分析的方法,重新进入中华两千年帝制历史。制度的破旧立新、机构的创新设置、困境的有效应对,共同缔造了汉、唐、明的盛世。一代代帝王总结前朝治乱得失,创新性地探索与变革,使帝国的内政、经济、社会有序运转,传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如何在诸多古文明中脱颖而出,传承至今?帝制制度如何一步步确立,又在文明传承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帝制时代的治乱得失留下了哪些治理经验?本书以全新视角,总结出与众不同的盛世启示。
-
二十五史与家国兴衰黄德华、黄清诚、黄德胜本书运用性格心理学,通俗易懂地描述和严谨细致地论证了中国古代各朝代的领导者性格类型和王朝兴衰之间的关联。本书厚基于中国历史史料,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以中国二十五史为基础,把每个朝代当作每个(企业)组织来看待,重点探究组织传承的性格之道,运用基于国学四象思维的黄氏TOPK性格工具,从领导者的性格类型的角度解读组织兴衰,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读中国各个朝代的领导者性格类型,并通过数据统计和对照分析,探究组织创建和传承的性格规律,探讨组织基业长青的性格奥秘。 本书对现代企业优化创业搭档团队,提高创业成功率,从而实现企业的成功创建;对现代企业优化接班人选拔机制,提高企业接班成功率,从而实现企业的成功传承,突破组织周期律,打造长青基业,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
吕思勉吕思勉 著,张耕华 导读《吕著中国通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两部通史中的一本,也是吕先生的代表作,与钱穆《国史大纲》并世而立。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分18章,列18个专题,讲述了我国自古以来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学术文化等各个方面。下部分讲历代理乱兴亡,从民族由来到吕先生生活的时代。帮助读者从横向专门史和纵向朝代史上通贯全史。本书体裁别致,叙述与议论兼顾,时有石破天惊的新观点。张耕华教授在导读中对吕先生的创作历程和本书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自初版以来,得到史学界的一直推崇,严耕望、顾颉刚等史学家均有评述。本书语言上简要透彻,叙述与议论均深入浅出,生动易懂,适宜各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是读者学习中国历史不可多得作品。
-
史通通释[唐]刘知几 著,[清]浦起龙 通释,王煦华 整理《史通》是由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该书分内外篇,共20卷,此书尽显刘知几提出的史学家必须兼具的“史学三长”。可以说《史通》的成书对于后世史学理论的发展意义深远,乃至逐渐形成一门显学——史通学。后世学者注释《史通》者尤多,而以清人浦起龙的《史通通释》较晚出,而能更好吸取前人的校释成果。难能可贵的是,浦起龙在校释《史通》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每篇都有按语,其后再注明《史通》所引典故出处,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此外,本次出版的《史通通释》后面还附有陈汉章的《史通补释》、彭仲铎的《史通增释》,更能让治学者在兼采众家之长中有所获。
-
何以中国·水运与国运吴鹏本书从大禹治水锻造中华民族早期统一体开篇,以“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中国连接大陆大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枢纽地位收尾,内容包括水域历史的发展、水战海战的进程、水利工程的修建、人工运河的开凿、海洋贸易的开拓、海外文化的交流等。作者从水的视角重新解读中国历史,清晰勾勒中国从大河大江走向大海大洋的曲折历程,揭示水运起伏与国运兴衰的深度关联,破译王朝兴亡背后的水运荣枯密码。
-
饥饿的盛世乾+千年悖论人性的历史实验记录+洪武朱元璋的成与败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第2版)乾隆的统治占据了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将康乾盛世推向巅峰。除了康熙、雍正为其打下的良好基础外,自制力强、勤政、处理问题果断迅速、善于吸收历代统治得失、感情生活比较专一、健康长寿等才是乾隆能够成功缔造盛世的重要因素。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然而,乾隆身后却是盛世的崩塌和一个逐渐衰败的大清王朝。乾隆晚年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爆发;他死后不到半个世纪,鸦片战争爆发。乾隆是成功的,其成就足以让他跻身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列;乾隆也是失败的,18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让他的统治显得没有任何新意。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可以看到,乾隆时期中西历史发展正经历另一种“大分流”。 ★《洪武:朱元璋的成与败》“洪武”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使用的年号。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对朱元璋个人来说,从赤贫到天子,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元末农民起义把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颠簸出来,朱元璋则凭借善于争取人心、优待知识分子、大局观极佳等特质成功登上帝位。在传统中国,统治者的个性、经历、文化水平等往往决定了其统治风格。一方面,底层的生活经历使朱元璋格外体恤农民。他轻徭薄赋,创建与推行各项福利制度,缔造了一个很长的和平时期。另一方面,他管理国家有着浓厚的底层文化背景,蛮横肆意、思维僵化:废丞相,屠功臣,大权独揽;兴文字狱,残杀文臣;设锦衣卫,监视臣民;抑制商业,闭关锁国,限制对外贸易;强制移民,全方位干涉百姓生活……朱元璋的统治模式,使洪武时期乃至整个明朝表现出鲜明的内向性、封闭性和落后性。由于清承明治,这种统治模式实际上延续了五六百年。本书生动叙述了朱元璋由乞丐到皇帝的传奇经历,并将他放入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深入剖析其统治的成败得失以及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深远影响。 ★ 《千年悖论:人性的历史实验记录(第2版)》“人是太复杂的一种动物,其复杂程度有时让人类自己也瞠目结舌。”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历史人物,尤其难以书写。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独辟蹊径,“不批判也不仰视,他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大众耳熟能详吴三桂、曾国藩、慈禧、朱元璋等历史人物就这样被撕去各种光怪陆离的标签,展示了他们在善恶的纠缠中,虽奋力挣脱时代枷锁但终究难逃命定结局的“悖论”。中国的科举制度、满族的汉化、隐士的真相等历史事件,也多层次呈现了人性的异化和扭曲。《千年悖论》是张宏杰的第一部作品,其后续精彩作品的构思缘起皆囊括其中。或许有些内容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但不可否认,张宏杰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丰盈,呈现出历史人物的丰富底色,带给读者更多有益的思考。
-
中华文化通识纪敏 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儿女的民族之根。本书在探寻中华文化的文化发源、形成动因的基础上,对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与宗教、礼仪、文学、书画艺术、传统戏曲与舞蹈、传统工艺、建筑以及民俗节令等文化进行了详细阐析。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全面系统了解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
抑郁与超越逯耀东司马迁撰写《史记》,达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标,他与《史记》的开创性价值不言自明。在本书中,逯耀东教授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并寻绎《史记》全书架构安排、篇章联系、撰写方式及个别纪传背后的深意,抽丝剥茧,描绘出身处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如何借由《史记》的传世,既抒发自己不幸遭遇李陵之祸、受到现实政治无情摧残和压抑的满腔抑郁,又基于学术素养、太史职责、父亲遗命与自我抱负,完成自我超越的完整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