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中国思想史纲侯外庐 主编《中国思想史纲》,是结合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一起编著的,大体依据侯外庐主编的五卷六册本《中国思想通史》的主要论点编写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也可看作是《中国思想通史》的缩写本。但是在编写过程中有所侧重、有所补充、有所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而并非《中国思想通史》的简单重复和节略。同时根据新出土的秦汉帛书和竹简等新材料以及其他新发现的文献资料增写的章节段落就是。还有一些章节,从论点到文字都作了修改,有的重新改写。而近代部分则根据1978年出版的侯外庐主编的《中国近代哲学史》重加编写。本书曾在2004年于本社出版过一次,后被列入“世纪文库”重新出版。此次新版增加了再版说明,以满足广大中国思想史爱好者及其学人的需求。
-
货品易代郭卫东 著“大航海”使得洲际远洋通道建立起来,人类的直接交往也从过去的国别、地区之间扩展到大洲乃至全球。航路更是商路,货品流通及其兴废的背后是信息、观念、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货品易代:古丝路的衰落与新商道的开辟》立足于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中国与海外大宗外贸商品的更新换代,讲述舶来舶去品的涨落兴替,尤为注重研究一件件“具世界意义”的货品的流通,通过对丝绸、棉花、茶叶、花旗参、檀木、皮毛、鸦片等大宗货品易代的考察,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形态转进得以次第呈现。
-
历史课傅斯年、张荫麟、陈寅恪 等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书中收录了傅斯年、张荫麟、范文澜、陈寅恪、王桐龄、孟森六位先生的经典讲义及著作,从上古商周到秦汉一统,从六朝更迭到隋唐治世,从宋元变迁到明清鼎盛,按历史顺序分为六个部分,将先秦到清朝期间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多个维度探寻中国历史的发展,通过历史研究来展现大师们包容、高质量、重基础的通识教育,以及各位大师学者以通识教育为本、培养博雅之士的教育观点,对当今的中国教育有着积极借鉴意义。
-
饥饿的盛世+洪武+千年悖论张宏杰暂缺简介...
-
说史记杨早作者在想象中亲临晚清民初社会现场,化身历史当事人,门房、丫鬟、学徒、记者、红十字会副会长……使用小小说或小说片断的方式,将一连串的历史想象力注入故纸堆,重述近代故事,名妓列传、商界传奇、名流逸闻、世间日常,都在细节的簇拥与填补下,重现宏大叙事遮蔽下的真实鲜活的晚清民国社会生活史。
-
从封建到大一统韩昇作者多年研读《史记》,颇有心得。在本书中,作者系统整理自己对《史记》的认识,全书不仅仅是讲《史记》,而是通过《史记》的相关内容教授,试图厘清中国历史的脉络,揭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同时也反映作者自己的历史观。
-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日]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是日本东洋史学大家渡边信一郎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可被视为其二十余年中国财政史研究成果的总结。渡边先生打破断代财政史研究的分域局限,利用宏大的整体视角,勾连了从汉代到隋唐时期的财政状况,通过分析财政结构的特点,探讨相关制度在汉唐之间的演变,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国家支配的特质。从汉代的更卒制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占田、课田制和户调制,再到唐代的财政性物流与帝国编制,渡边先生都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有助于激发学术思辨,推动汉唐财政史的研究。
-
中国通史钱穆 讲述 ; 叶龙 记录整理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书院。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是徐旭生的学术代表作。本书以文献中保留有古史传说而当时并未留存直接史料的时代为传说时代。作者认为,古史传说虽口耳相传,时久容易失真,可是它们大约都有历史事实为核心,并非子虚乌有;历史工作者如果能审慎地处理,就可以剥开它们神话的外衣,找出来真正历史的核心。中国的传说时代,上限起自炎黄时期,下限暂定于盘庚迁殷以前。至于炎黄以前,作者认为所留遗的或属完全神话,或是战国及秦汉人所做综合工作的结果,大约皆不可靠;盘庚迁殷后,因为有甲骨文的出现,已进入历史时代。作者主要从传世文献入手,结合考古发掘,力图考证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包括当时的部落分布、彼此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着重对学界聚讼纷纭的上古部族集团、洪水传说、三皇五帝等问题进行独到的剖析,廓清了古史传说的迷雾,将传说时代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兴旺之路行诸纸上。
-
中国古都四千年锦公子◎内容简介 一部中国古都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选定一个都城,不但要从政治、地理、军事等方面考量,还要考虑其经济基础、生态环境、交通物流、人口流动、文化演变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曾确立过大大小小200多座都城,有的兴盛千年,有的则昙花一现。为何中国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多的都城?历朝历代选择都城的依据是什么?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何关联? 本书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到地理,以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为切入点,分析这十大古都的变迁,探寻中国建都条件的演变,以及中国历史的内涵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