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文化名家读史录杨耀文 选编这是一本专论历史的散文集。我们选用了二十多位名家的优秀作品,从各种不同的视角,纵论历史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在李国文的《皇帝的嘴脸》《论看热闹》、余秋雨的《历史的暗角落》等文章里,透析历史中的众生相,“瞧瞧这群人”;在林非的《浩气长存》、流沙河的《可怕的曾国藩》、王充闾《纳兰心事几曾知》等文章中,“看看这个人”,品读历史中一个个特定的角色;在李元洛的《走向盛唐》、陈忠实的《关于一条河的记忆和想象》、祝勇的《逝者如斯》等文章中,去思考、探寻“历史的背影”;在潘旭澜的《太平军真相》、黄文山的《历史不忍细看》等文章中,从含混、闪烁的细节里,揭示“历史的真实”;从何西来的《说“鉴”》《诗祸漫议》、熊召政《醉里挑灯看剑》等文章中,聆听“历史的回声”。让我们一起,跟随名家的视线,畅读历史,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时光里,回眸过去,展望未来。
-
中国史纲张荫麟 ,王家范 导读《中国史纲》作者张荫麟先生为民国时期极具才华和思想的学者,曾受到其师辈们如梁启超、陈寅恪、钱穆等诸多大师的器重和期许,惜英年早逝,住世仅37年。《中国史纲》是他短暂的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但已足见作者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养,通透又睿永的思想。本书的撰写,在当时是作为历史教材的一种读本(《中国史纲》第一部),所以在形式上就更为生动活泼,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但同时又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且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饱含情感与敬意,故全书无任何浅薄、空疏、浮夸,书中的不少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价值和参考意义。《中国史纲》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生动的讲述方式,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讲述了上古至东汉的历史,既有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又饱含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情感与敬意,全书无任何浮夸,浅薄和空泛,对学习中国文化有极高的价值。
-
史记陈才俊 主编《史记》是西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共计50余万字。《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今天我们编著的《史记。列传精粹》一书,是选取了“列传”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有关篇章,这些篇章或是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或是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而其语言则是简洁凝练、逻辑性强,故而书中塑造的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历史事件也是生动有趣、精彩纷呈。
-
华夏人文根源探寻张春光 著《华夏人文根源探寻》通过对众多古籍文献、远古神话传说及考古发现等方面的搜寻整理、分析思考,从而确立我们上古祖先的时间坐标,对我们的人文根源及其脉络梗概作出较为系统的简述与推导,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这也是《华夏人文根源探寻》要努力表达的主旨所在。
-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著中国古代史部书籍,以编年体而言,卷轶最为浩繁,对社会影响最为长远者,当数宋代司马光修纂的《资治通鉴(图文珍藏本)(图文本)(套装全4册)》。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官宦之家,据说为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其父司马池以进士起家,官至三司副使、天章阁待制。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司马池任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知县期间,夫人浦氏生下第二个儿子,因此将其取名为司马光。司马光幼承庭训,勤奋好学。二十岁时,便考中进士。不久,父母先后亡故,他服丧数年。除服之后,人京为官。仁宗(1023-1063年在位)末年,官至天章阁待制兼侍讲。英宗(1064-1067年在位)时,进位龙图阁直学士。神宗(1068-1085年在位)即位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御史中丞。在王安石推行变法时,司马光极力反对,政治上一时失意,退居洛阳,六任冗官,长达十五年之久。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哲宗以冲龄即位后,太皇太后高氏听政,起用司马光为门下侍郎,旋任尚书左仆射,大力废除新法,达到仕途的最顶峰。在他去世后,太皇太后与皇帝亲临其丧,追赠他为太师、温国公,所以后人又称司马光为司马温公。司马光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才登上仕途的顶峰,而真正使他名扬青史的,不在于他的政治活动,而在于他后半生所修纂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图文珍藏本)(图文本)(套装全4册)》。
-
古史辨自序顾颉刚 著《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古史辨自序(套装共2册)》主要是提示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经书”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从而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为进一步科学地研究我国的古代史开辟了道路。顾先生著述宏富,内容广阔,且大都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为此可以入选的文章很多。但由于本书篇幅有限,只能选入有关他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提示三皇五帝古史系统的几篇论文。这是他主要的学术贡献,由此可以推定他在20世纪史学史上的地位。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张新科 主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贯穿古今的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叙述了我国三千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地理、天文、医学、水利等各个方面,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游侠刺客,各种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现在通行的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史记》中有“褚先生日”部分,据说是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的。 《史记》不是单纯地记载历史,它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记载历史,尤其是刻画历史人物时,运用了文学的手法,人物形象传神,语言生动活泼,并且充满了作者的感情。因此,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矗立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不朽的魅力。
-
廿二史劄记(清)赵翼 撰,曹光甫 校点《廿二史劄记》为作者读史之笔记,撰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齐名。《廿二史劄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赵翼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其考证方法多以正史证正史,兼用本证、互证及理证等方法。在考史的基础上注重议论,是《廿二史劄记》的又一个特点。这里既有关于史学的评论,也有关于史事的评论。在史学评论中,赵翼对历代史书修撰的得失,分析周到,持论平实,其中不乏至今仍值得称道的重要史学见解。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曹光甫先生校点。
-
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日本中国研究刊》刊行会 编本年刊选日本学者论文八篇,书评两篇。以《崇宁五年正月政变》为题,分析宋徽宗与蔡京在对辽交涉问题上的,可为研究对立,可为研究发覆;岸本美绪《“中国”的抬头》。从明末文章书式扑看国家意识的反映,有以小见大之功;望月直人对“西贡条约”与清朝出兵越南问题作了再考索、扑克有新意。书评两篇、能是日本于反史、日唐律会研究的新成果。依惯例,《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9年度)》详尽编制了2009年度日本研究中国史、亚洲史的文章、著作目录,颇便读者查阅。
-
史记·文白双栏对照(西汉)司马迁 著,陈书良,周柳燕 整理《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数几部最伟大的著作主一,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本书采用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类似“直读”,读者可以“不求甚解”地欣赏太史公的典雅美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