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当代中国口述史王宇英 著口述历史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学界的一个热点与亮点,主要运用的访谈手段回归了中国历史的传统,同时赋予历史以鲜活的气息。中国当代口述历史在很多领域已经崭露头角。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口述历史尚未成熟,人们对口述历史存在一定的忽视和误解。《当代中国口述史:为何与何为》通过对当代中国口述史发展的整体反思,结合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口述历史的本质与方向问题,对口述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和实践口述历史、如何进行口述历史等基本问题予以探讨,进而探索较为规范的口述史操作路径,以期引起更多人对口述历史的关注与讨论。
-
中国通史简编高强 著,胡晓松 编历史的功能在于据往以知来,遇见未来是最大的智慧,而这种大智慧就寓于历史之中。西方史学家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它的智慧“足以供社会之需”。《北京开放大学经典读本系列丛书:中国通史简编》用通俗的文字和生动的细节叙述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历史,展现了一个具有恢弘气质,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的历史进程。《北京开放大学经典读本系列丛书:中国通史简编》的章节体例采用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清晰表述了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
照照历史的镜子王寿南 著本书是一本以历史关照当代的著作。全书分两卷。上卷“发现中国皇权社会”在宏观层面阐释了中国古代皇权社会政治运行的基本规律,从剖析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质入手,通过政治理想、政治主体、政权嬗变的多重视角整体地分析中国古代政治运行的内在逻辑,并结合当代政治对民主与法治的关切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革命或造反?”“中国人有法治精神吗?”“中国何以没能产生民主理念?”等文章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启发性。下卷“一个王朝的君与臣”则从微观层面生动地讲述了活跃于唐代政治舞台中心的人物的故事,如传奇君主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辅国重臣张巡、许远、郭子仪,权势宦官高力士,改革先驱王叔文等。作者将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置于古今人性相通的背景中,于委婉叙事中阐释政治与人性的幽微之理。
-
中国通史李伯钦,李肇翔 编国学大师季羡林题词推荐的新版中国通史。全新的历史解读方式,融入了百年来的历史研究成果,以及近三十年来的历史新发现、新认识。清晰地揭示了历史演进规律、民族兴衰因由以及人物成败奥秘,全面提升读者从历史预知未来的能力。是一部最具启发性的中国通史。此部《中国通史》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和叙述,强调时代感与亲历感。以丰富真实的史料,鲜活生动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如同亲历历史,以史为鉴,读知天下。历史不是抽象的文字叙说,应该是充满美感的、直观的历史。本书独创的图史体系,搜集了超过五千余幅古代珍品书画和文物照片。让丰富的人物图、文物图、军事图和插图说明组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图说中国史,读起来赏心悦目,余味无穷。★★★★★推荐购买: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礼盒装、全36册)》
-
中国历史年表柏杨 著古之文史各有其“表”,在文则“表以陈情”(《文心雕龙·章表》),在史则“史之有表,乃列传之叙目”(《文史通义·外篇:永清县志选举表序例》),柏杨为“中国历史”编“年表”,可见是后者,近人吕思勉说:“表之为用,至后世而愈广”,他们说的“表”,有表世系者,有表国者,此外,表官、表地、表人、表事,所谓“事之零碎无从叙又不可弃者,则以表驭之”(《史通评》),而柏杨之作“年表”,则不止一用,他既表国,又表官,甚至于人、事、物皆表。柏杨编著的《中国历史年表(上下)》分上下两篇:公元前与公元后,前者从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以至于信史时代的前一世纪(起于前九世纪,即周代);后者从一世纪(起于西汉之末)以迄二十世纪初的中华民国建立。柏杨以“世纪”为单元叙述,将王朝号、国号、年号皆“置于次要的地位”,主要是为了“中国永远存在,不受任何王朝影响……唐亡,不是中国亡,只是唐王朝和唐政府的覆灭。清亡,也不是中国亡,也只是清王朝和清政府的覆灭。中国屹立如故”。《中国历史年表(上下)》在记事部分则区分成国内、国外二栏,前详后略,但二栏之内则颇多国际交涉事务之记载,为了体贴读者,行文之间并作古今地名之对照,极有参考价值,读之亦可通古今之变也。
-
中国古代史夏曾佑 著《中国古代史》以章节体(或纪事本末体)写成,其长处,作者夏曾佑说得很清楚,即更适合“讲堂之用”,实际也就是更适合社会的需要。他在该书《叙》中说:“是必有一书焉,文简于古人而理富于往籍,其足以供社会之需乎。今兹此编,即本是指。”在材料的取裁上,该书乃以廿四史为底本,然后篡辑其他古籍。凡采用参考书,一律注明出处,便于学生寻找。使叙述清晰简洁,夏曾佑特别重视图画和表格的作用。
-
另一半中国史高洪雷 著“中国”一词出现很早,但古代的“中国”并不是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历代王朝都自有国号,并不冠以“中国”二字。古代的“中国”通常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概念,而且其含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迄今被我们称作“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个中国的历史。一直以来,大汉民族的历史被默认为主流,而55个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变迁,只被只言片语地提及,并且,从未真正走入大众的视野。该书是中国首部全面关注55个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图书。该书用详实的史料,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脉络清晰。并配有专业测绘部门绘制的少数民族变迁的地图几十幅。目前,该书的纪录片央视已经立项,已经输出台湾版和韩文版。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邦乌孙、月氏、楼兰为何消失了?如日中天的草原帝国匈奴、柔然、突厥为何远去了?逐鹿中原的游牧部落鲜卑、羯、氐、羌是怎样被融合的?星光闪烁的南方诸侯越国、夜郎、南诏、大理是否还有后裔?打开这本书,在故事中了解55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
-
宫省智道柏桦 著 王熹 编中国古代的宫省,既包括宫室和皇宫,又包括了整个皇宫殿阁的建筑格局。而作为“宫省制度”来说,则主要体现为要通过此制,来突出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中国古代智道丛书:宫省智道》作者集中研究,介绍了中国古代帝王权力、尊威的物化象征:帝王宫殿建筑群体。通过这个中国古代天子行政、施政、定政的舞台,剖析了延续几千年的这套严整的古代帝王宫省制度的发端、发展和历史沿革,揭示了古代天子帝宫为中心,皇亲世族、达官贵人之间为实现皇权的运转,撷取最大利益而进行的残酷斗争。此书不但可以呈现给读者丰,富的古代帝宫的历史知识,而且能使读者了解古代帝王权力斗争的内幕。
-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编读者一卷在手,概览历史全貌《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介绍《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读本》编写组编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读本》执笔者都是从事断代史专题研究的历史学者,编写这样一部历史知识读物无疑是一个新的尝试。一、《读本》编写缘起《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落实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全社会应重视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指示而组织历史学者编写的。2012年7月13日,江泽民同志通览《读本》初稿后,欣然命笔作序,再一次强调指出全党全社会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向广大读者推荐本书。他说:“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历史,把提高历史素养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多读一点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汲取经验,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以利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依据翔实可信的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考古资料,吸收学术界多年积累的史学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一本历史读物。本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叙说上自中国境内远古人类与文明起源,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的中国历史。全书40万字,附有彩图、黑白插图60余幅。二、《读本》的定位《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既不是学术专著式的中国通史,也不是讲历史故事的通俗史话,而是一本由学有专攻的历史学者编写的历史知识读物,读者对象为全国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读本》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归纳和分析中国历史自身道路特点为己任,站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多层次、多角度回顾和总结历史经验,传播科学翔实的历史知识,宣传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的历史必然性。“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历史的价值在于它的深厚借鉴意义。《读本》以简略的笔墨勾勒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科技,以“寓论于史”的方式适度地、有重点地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如民族问题、边疆问题、宗教问题及变革制度、消除秕政、整肃吏治、惩治贪腐等方面的得失,作为今人的借鉴。读毕全书,读者自会对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中华祖先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和思想文化科技有一个基本了解;对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和历经的曲折苦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三、《读本》的主要内容《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正文包括绪论、第一至第十一章。“绪论: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从文明起源到中国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演进及其经济基础、社会阶级属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官僚制度三位一体政治体制模式的利弊得失等四个方面,高度概括地阐明古代至近代的中国历史发展道路。指出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既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鲜明特色,但又没有脱离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的统一性寓于历史的多样性之中。“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与文明起源”,叙说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一个重要地区,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农耕定居聚落共同体形态演变至城邑崛起、邦国并立的历程表明,中国的早期文明——邦国都邑文明形成于距今5000年~4000年的龙山时代,其后生生不已地传承与发展,从未中断。“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叙说在这1300年间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并走向鼎盛,中国古代文明日臻繁盛并开始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价值取向的发展路径;自西周创立礼乐文明后,古代中国就以“礼仪之邦”名闻世界、流芳四邻。“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叙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纷争、兼并,以及这一时期制度变革、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趋势;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古代文明的大发展、大繁荣。“第四章 秦汉时期”,叙说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体制设计与机制建构的开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式奠基并初具规模,新兴封建社会的蓬勃发展与初现危机。“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叙说这一时期近400年间,华夏大地经历国家分裂又复归统一,民族对立纷争又走向空前大融合,典章制度、思想文化自“胡风国俗,杂相糅乱”又达到胡汉交融、南北会通,从而为隋唐帝国的繁荣富强奠基铺路的波澜壮阔。“第六章 隋唐时期”,叙说在其前期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军事、思想文化、民族交往、中外交流一派勃勃生机,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其后期,由盛转衰,从治趋危,但又出现了新制度的雏形与新思想的萌芽,酝酿着中国封建时代从前期至后期的历史性转折。“第七章 五代十国与辽、宋、西夏、金时期”,叙说这一时期虽然全国形成多个政权并立,战争此起彼伏的局面,然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与社会都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尤其是两宋迈入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科技文明达到新高峰。“第八章 元代”,叙说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达到新高度,版图辽阔广大,民族地区与边疆治理卓有成效,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的联系空前加强。“第九章 明代”,叙说明代统治者在高度强化君主专制、完善政治制度建设的同时,又在社会经济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措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镇纷纷崛起,明代自16世纪初开始萌动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第十章 清代前期”,叙说满洲贵族自辽东入关定鼎北京建立清朝,在康、雍、乾时期成为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盛大国;版图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但自18世纪以后日趋衰落,古老的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及随之而至的民族危机与深重苦难。“第十一章 清代后期”,叙说清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不断遭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与掠夺,国势衰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不屈不挠地奋起抗争。四、《读本》的文化价值(一)宣传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基本理论,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国历史上从古代至近代各种社会形态演进的路径、属性与特点。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派别的分析方法,客观解析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变迁、重大事件、人物活动及其深层次原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主义态度,阐释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丰富内涵与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二)传播比较丰富而翔实的历史知识1.扫描全貌,简而不漏,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读本》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科技以及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等各个层面,比较全面而系统地叙说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变化,比较完整地勾画古代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大势与基本线索,比较具体地展示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历史风貌。2.点面结合,突出重点,让读者了解各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面、特色与亮点:《读本》将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影响各时代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革故鼎新、承前启后的历史性变迁,富有启迪、借鉴意义的历史现象,作为《读本》叙说的重点。3.不偏一端,尊重真相,让读者了解人民大众与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原貌:《读本》既肯定人民大众的劳动生产创造与反抗剥削压迫斗争的历史作用,也重视杰出历史人物从事变革或完善制度、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改善民生、消除秕政、维护国家主权与制止分裂动乱的突出贡献。4.扬弃旧说,接纳新知,让读者了解史学研究与考古发现的新进展:《读本》注意吸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术研究新成果,利用新出土的简牍与文物资料,以新的历史知识取代陈旧的、尤其是失真不实的“历史知识”。5.正文主述,注释补充,让读者了解更多的知识点:《读本》对普通读者比较生疏的史实、名物制度、词语概念等正文中叙述不详或不易理解者,加以简要注释、注音。全书注释合计350余条(含引述古籍出处)。五、《读本》的编写特色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努力扩大读者群覆盖面。体例统一,形式多样,悉心充盈历史知识涵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曾在第一任所长郭沫若先生主持下,启动并编纂《中国史稿》,在全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历史所集老中青三代学者之力,在学术界许多朋友的关心与帮助下,再次为社会奉献一本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集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力作。
-
中华上下五千年大全集杨艳丽 编著《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经典历史读物,一经问世,便因其独特的体例、丰富的知识而深受读者喜爱,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历史启蒙读物之一,为一代代中国人所推崇。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市场上的许多版本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越来越高的阅读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更新、补充和调整,并注入新的元素。 同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普通读者很难找到入门捷径。有鉴于此,我们精心推出了本书,全书以时间为序,按照历史朝代分期,以故事形式精彩扼要地讲述了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包括了历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使读者在愉快阅读过程中为读者提供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讲述中华五千年历史。 本书选取了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经典故事娓娓道来。精美的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文图对应,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睿见卓识,增加并拓展人生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