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长城的崛起董耀会 著作者三十年来行走长城考察,穿越整条万里长城,耗时数年倾力打造该书。长城的崛起伴随着中华的崛起。《长城的崛起》揭秘了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长城关隘的发展过程及其建造的历史,揭秘长城在几千年来整个崛起的过程,以及在崛起过程中与各民族之间的繁杂关系。全景式描写了长城内外军事战争的根源和发展形态,以及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政权的对外政策。
-
中国通史(德)艾伯华 著 王志超,武婵 译《中国通史》从中国远古开始叙述,经历上古、中古,一直写到近世时代,对中国历史的剖析主要基于原始文献的研究、考古发掘以及近来中国、日本和西方学者的探索。
-
吕思勉讲中国历史吕思勉 著《吕思勉讲中国历史:一部深入中国历史骨髓的经典之作》原名《吕著中国通史》,为吕思勉先生两大通史巨作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压卷之作。本书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为“孤岛”后,为适应当时大学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上册于1940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册拖延至1944年才由开明书店出版。原上册为文化史,为本部书的重点与关键,通过叙述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以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对现实的裨益,考证翔实、论见独到,且行文通俗流畅,为文化史中难得的佳作;下册为政治史,为适应当时的教学需要,相对简略,然贯通精当、一气呵成,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给读者,大家风范洋溢字间。为方便阅读,本书在编排时将上下两册并为一部,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并对书中的纪年加以规范和统一,并将原书的讹误之处加以修正。然双行夹注为吕思勉先生最为推崇的“款式”,因而加以保留。为了增加原书的可读性与美观性,本书在编排时采用双色版式,并配以相关的插图,以求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著,吴茵 注《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之末(公元959年),记述了其间1362年的史事。在今天看来,《资治通鉴》不仅有借鉴之功用,更是一部文采斐然、叙事翔实的十分严肃的史学巨著。是了解千余年间历史真相的重要依据。《崇文国学经典文库:资治通鉴》中选取若干篇集中描述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的文字,并加以白话翻译,使读者能从中了解《资治通鉴》之概貌,从而对古代历史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
史记(西汉)司马迁 著,王耀祖,仝晰纲 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文明形态之一。了解中华民族,最佳的途径就是阅读这个民族的经典。史学的经典常新,她让我们用前人的经验来透视当今的纷纭,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坐标;文学的经典常新,她让我们用前人的审美来捕捉当今的生机,以享受自己的人生乐趣;哲学的经典常新,她让我们用前人的智慧来诠释当今的信仰,以培养自己的人生操守。让我们捧起经典,细细阅读《史记》吧。本书由司马迁编著。
-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王承略,刘心明 编《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澄、注释与补逮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僩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
中国革命史专题教程崔晓庚,孙洪波 著《中国革命史专题教程》介绍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线索的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事件,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每个专题比较集中地叙述了相关内容。在每个专题中,除了系统的正文以外,设有基本线索、学习重点、知识补充、问题思考、推荐阅读、研究动态几个部分,有利于学生了解哪些是重点问题,哪些是重要思想,哪些是学术前沿问题,达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
-
中国简史吕思勉 编《中国简史(插图珍藏版)》原名《白话本国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无论观点还是内容,都有新意,曾长期被用做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堪称最完整、最权威的国史教材。《中国简史(插图珍藏版)》多次再版重印,流传极广,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中国大历史丁胜杰,赵晶 编《中国大历史(套装共4册)》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慎重选择了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编纂成册。
-
当代中国口述史王宇英 著口述历史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学界的一个热点与亮点,主要运用的访谈手段回归了中国历史的传统,同时赋予历史以鲜活的气息。中国当代口述历史在很多领域已经崭露头角。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口述历史尚未成熟,人们对口述历史存在一定的忽视和误解。《当代中国口述史:为何与何为》通过对当代中国口述史发展的整体反思,结合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口述历史的本质与方向问题,对口述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和实践口述历史、如何进行口述历史等基本问题予以探讨,进而探索较为规范的口述史操作路径,以期引起更多人对口述历史的关注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