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二十四史李志敏 编本书精选了一些优秀篇章,并遵循时间上的连续性。读者既可当文学名著来读,也可当历史著作或政治著作来读。《二十四史》是一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历史丛书,全书共计3249卷,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至最后一部《明史》,共耗时1800余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 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它不仅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而且还反应了古代人类的真实生活。研读《二十四史》,不仅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史学知识,还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真相对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使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少走弯路。本书集中收录了《二十四史》的本纪、列传中最为经典的篇章,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并配以数以百计的插图,全方位、全视角地解读人物故事。此外,本书以史实为基础,把传统的人物故事、形象与现代审美的观念结合起来,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以从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历史,评断历史、思考历史,写自己的历史。
-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编《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结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各个研究室的同志们的研究实际,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古代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回顾了这30年来的研究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集体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属社科院资助的重点科研项目。
-
史记(西汉) 司马迁 著从内容上:本书集中收录了《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最为经典的篇章,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并配以数以百计的插图,全方位、全视角地解读人物故事。 从插图上:本书配有200余幅精美图片,包括历史人物画像、历史古迹图、出土文物图、历史外交图、战争示意图等,并以文字加以注释,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令人欲罢不能。 从珍藏上: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其规模浩大、记事完整。几乎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医学,甚至神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堪称一部活生生的上古至西汉的历史百科全书。此外,本书以史实为基础,把传统的人物故事、形象与现代审美的观念结合起来,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以从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历史,评断历史,思考历史,写自己的历史。不得不说,本书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国学读本。
-
中国历史大辞典郑天挺,谭其骧 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套装全6册)》是新中国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纂的特大型历史专科词典。收录全面:本辞典原分先秦史卷、秦汉史卷、魏晋南北朝史卷、隋唐五代史卷、宋史卷、辽夏金元史卷、明史卷、清史卷(上)、清史卷(下)、民族史卷、历史地理卷、思想史卷、史学史卷、科技史卷等十四个分卷出版,现汇编成上、下两卷。收词上起远古时代,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共收词目67154条。编排规范:本辞典所用字体,以《简化字总表》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但对少数可能被误解的简化字和选用字,在词目中括注繁体字或异体字。个别人名、地名在词目和释文中也酌情保留繁体字或异体字。认定权威:对于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已有定论者,按定论介绍;尚无定论者,则以一说为主,诸说并存。检索方便:本辞典正文按词目的首字笔画数和起笔笔形顺序排列。书前刊有词目表,以便检索。图文并茂:为帮助读者理解释文,本书附有图片1745幅。书末附录有《中国历代世系表》、《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历代户籍、人口、垦田总数表》、《中国历代度量衡演变表》以及中国历史地图24幅。另附有《词目首字四角号码索引》,供查阅。
-
论中国古代的历史总结与国家盛衰庞大佑 著《论中国古代的历史总结与国家盛衰》是一部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总结与国家盛衰的学术专著,收录了作者庞天佑近年来在该领域研究中发表的十二篇学术论文,时间涉及从上古时代到明清之际,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历史总结的内容与特点,探讨论述其对统治者治国施政的深远影响与重要作用;二是注意分析中国古代代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历史盛衰总结的特点,剖析这些特点的主要表现与形成原因;三是考察分析中国古代历史总结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揭示历史总结的意义与作用,说明历史总结对新时期的国家治理、开创现代盛世的借鉴意义与理论价值。《论中国古代的历史总结与国家盛衰》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总结与国家盛衰,广泛搜集各类原始材料,从大量史料中引出结论。许多论述发前人之所末发,表现出深刻严谨的学术思维,凝聚着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总结与国家盛衰问题的精心思考。
-
古代中国的图像长卷张元 著《古代中国的图像长卷: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编年体」这种按照时序一年接着一年写下来的史书,可以让读者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效果超过《史记》、《汉书》之类的纪传体。而「编年体」的典范,就是《左传》。司马光认为应该接续《左传》,编写一套上自战国,下至五代,一年接着一年的编年体史书,让我们看到过去的事件,宛如一幕又一幕的展现,其中有逐渐兴盛的气势,也有衰败下场的过程。导读者张元教授告诉我们《资治通鉴》的编辑团队是如何从众多的史料选出他们认为可信、认为应该纳入《资治通鉴》的历史片段──要怎样选取重点,要摘录哪几句话,用怎样的文字陈述等。另外张教授亦强调胡三省是如何解读及注解《资治通鉴》。任何史书上的文字,都有立场、观点和关怀,都是一种「解释」,而不是过去发生事情的真相表述。当然,不同的解释之中,也有高下优劣之分,我们在阅读时需要细加辨析。读史的人不能不发挥想象力,遥想当时情景,进入人们心中,这样我们才可以知道得多一点、深一点。胡三省的做法,就是很好的示范。
-
中国历史上的纪年刘乃和 著研究历史,离不开时日的记载,时间、年代是历史记载中必要的构成部分,所以年代学的研究是历史文献学研究中的主要课题。中国历史几千年连绵不断,年代记载基本是清楚的,但几千年的纪年办法,也是非常复杂的。
-
廿二史劄记(清)赵翼 撰,曹光甫 校点《廿二史劄记》为作者读史之笔记,撰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齐名。《廿二史劄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赵翼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其考证方法多以正史证正史,兼用本证、互证及理证等方法。在考史的基础上注重议论,是《廿二史劄记》的又一个特点。这里既有关于史学的评论,也有关于史事的评论。在史学评论中,赵翼对历代史书修撰的得失,分析周到,持论平实,其中不乏至今仍值得称道的重要史学见解。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曹光甫先生校点。
-
纲鉴易知录精(清)吴乘权 等撰;刘韶军 等译本书,清代吴乘权编,是在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加以简化,并且补充了《通鉴》所未载的战国以前和宋至明史事的编年体史书。吴乘权,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楚材。早年患有足疾,不能参加科举,他的伯父吴兴祚曾任督抚,吴乘权则跟随左右,后又到私人家塾中教书。吴乘权是一位著名的编书家,在编本书之前,曾与吴调侯合编《古文观止》,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刻,流传甚广。所编本书,同样极为流传,是当时人们用来读史的普及读物。本书编成于清康熙年间,书前有吴乘权的一篇“自序”,落款为康熙五十年(1711),可知此书初次刊刻于是年。之所以编纂此书,据吴乘权自序,他在童年就有志读史,但人到老年了仍不能把历代正史通读一遍,于是感慨要读中国古代史书,其方法只能是“宁简毋详”,人们才有可能通读。《资治通鉴》虽然已比各代正史简明,但“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要通读一遍仍嫌困难。这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悠久,已有的正史或《通鉴》内容繁多,一般读者难以卒读,因此他想为一般读者编纂一部简明易读的通史。
-
古史讲义张政烺 著本书把各篇不同专题、不同类型的文章按发表时间编排,虽然可以了解张政娘先生学术发展的历程,却难以清晰体现其学术特色和研究重点,且卷帙浩繁,不便读者研读,因此最终确定,将蒐集到的张先生存世的各类文字进行分类重编,成《张政娘文集》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