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中国通史蔡美彪,汪敬虞,李燕光,冯尔康,刘德鸿 著(一)本册是本书第五编明清封建制时期的最后一册,包括本编的第五、六、七三章。第五章乾嘉时期的清朝,主要叙述这一时期的政治概况。清王朝在康熙、雍正时期已经逐渐巩固了它的统治。清高宗(乾隆帝)继承父祖的遗业,曾力图有所建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皇室贵族日益侈靡腐朽。边疆战事的不断发动也极大地消耗了国力。社会诸矛盾不断激化,终于在嘉庆时爆发了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当清王朝由强盛转入衰弱的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正在相继兴起,并开始侵向东方。嘉庆帝的继承者道光帝即位后,便面临着鸦片输入的威胁。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由封建社会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本章的叙述至嘉庆帝去世为止,只是为了体例的统一和叙事的便利,并不表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断限和分期。清王朝在乾隆时期确立了自己的版图。本书设立专节,叙述清朝统治下的各民族状况。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文献记载的多少不同,只是作了简括的叙述,藉以表明清代中国的五十几个民族都应有其历史地位。(二)第六章关于清代经济状况的论述,列为专章。这是因为清王朝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它的衰落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有必要以较多的篇幅,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作出较详的叙述,以便读者对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前的状况得到较全面的了解。(三)明洪武至清嘉庆时期,文化学术经历曲折的道路而出现繁荣。各个时期各个文化领域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明初提倡程朱理学,随后出现王阳明的心学,明末清初反对理学和心学的思潮迭起,由于清初诸帝的提倡,程朱理学再次成为社会政治领域的统治思想,但在学术领域,以求实为旨归的汉学兴起,盛极一时,并带动了历史学、金石学、语言文字学、目录学等学科的发展。小说与戏曲的繁荣,构成明清文学的显著特色。绘画书法和工艺美术的兴盛是艺术领域的成就。科学与技术的许多部门在宋元时代曾居于世界的前列,明清时逐渐落到西方先进国家的后面。某些部门开始注意吸收来自域外的学说和技术。某些传统的科技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编第七章对文化学术的各部门,分别作了有重点的简要评介,旨在显示这一时期的概貌和发展历程。
-
中国文化读本董乃斌《中国文化读本》是以中国古代散文为载体,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希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延伸阅读、课堂讲授和小型讨论等,使他们对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特别是其深层的精神实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他们今后乃至终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奠定兴趣和入门的基础,并对他们人格和内在品质的成长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书选入自先秦至晚清的文章一百五十篇,每一篇除原文外,都有编者撰写的题解、注释、评析和相关链接等几部分。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马汉麟 著、栗强 笺注★真正作者授权首次推出 精彩笺注插图完整奉献 ★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 ★十四个主题共同构成了一副绚丽多彩、深入浅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篇章,把中国古代社会较为完整地展现到了读者的面前,也为再去直接阅读古文扫清一些障碍。[内容介绍] 本书是马汉麟先生多年从事古汉语研究的作品,主要针对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等十四个重要方面做了解释和说明,对于当今的读者了解古代文化、扫清阅读古文中的障碍非常有帮助。 本书是面向广大读者而推出的插图典藏本。有两大特色——插图和笺注。插图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物照片、地图、解构图、复原图中精心遴选出来的,近两百帧,每帧配有简明的图注。为读者更全面、深刻、直观、明晰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实足的方便。笺注是为原文做的解说和评述,这样更便于读者领会马汉麟先生文字的高妙,明了古代文化的种种意趣,以及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同时美化版面,正文、笺注、图注部分字体各不相同,并且在笺注文字下配有底色,以和正文区别,一目了然。“五四”以来,我们和文言文的时代愈隔愈远,但是文化总源远流长,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和过去撞个正着。为了下次邂逅时不感突兀,请悉心阅读这本难得的文化说明书吧。
-
史记(汉)司马迁暂缺简介...
-
国史精讲樊树志 著《国史精讲》是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育教材,作为人文、政治、经管、数理乃至医学类学生学习国学基本知识的首选,全书从史前时代历史写到清朝政治兴衰,将人类起源到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发生的历史事件作了一个概要的梳理。
-
中华史诗张又栋《中华史诗》由知名书法家、学者、出版家张又栋历时六年创作完成,学者王学彦等参与注释。《中华史诗》以叙事诗形式系统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概貌,共分8卷、 31章、521篇,诗句约1万行,注释2400余条。全书历史跨度自原始社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史诗》以多种版本的《中国通史》、《中国历史》等史籍为基本依据,多以七言诗记叙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重要事件和人物,每篇十几行至数十行不等。为便于阅读理解,书中对古代地名、人名及难懂的词汇给予简要注释。《中华史诗》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简明读本,有助广大读者用较短的时间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并领略其诗情画意。96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欣然为《中华史诗》出版题词庆贺,对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寄予厚望。
-
中华五千年竹林、赵晨 编著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炎、黄二帝开疆立业到夏、商、周的灿烂发展;从秦皇汉武的一统江山到唐宋祖的盛象万千;从大元帝国的空前强大到康乾盛世重塑辉煌。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中华五千年(新编图文版)(上中下共3册)》是专门为当今小学生打造的一套历史知识普及读物。它用小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以他们容易理解的浅近通俗的现代语言,系统全面而又简扼地介绍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读了书中讲述的一个个曲折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有趣又耐人寻味的人物故事,同学们不但可以了解中华文明的伟大和辉煌,增强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道德修养,同时还会发现,我们当今生活中的许多成语典故的出处,许多社会文化知识的源头,都是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的。上册上篇:上古·春秋·战国这是一个伟大、遥远而漫长的时代。中华民族开天辟地,在中原大地上繁衍生患,从原始部落发展到夏、商、周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创造了灿烂的华夏上古文明。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百家争鸣,是我国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沧桑乱世。下篇:秦·汉这是一个皇权的确立和完善的时期。“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凭借凶悍的强权,征服了中原大地上所有的劲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权专制王朝。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秦王朝的基础上,经营了强大的汉朝,并逐步建设和完善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封建思想文化和体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汉朝那样,至今还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这么巨大的影响。中册上篇:三国·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乱时代,汉朝瓦解,政权分立,五族内迁,战乱频繁更有甚于春秋战国、动荡不安的时代,也影响不了思想、艺术、科技的进步;国内各民族融合,外域文化进入,中原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下篇:隋·唐·五代这是一个继往开来、封建社会进入鼎盛的时代。像秦王朝一样,隋朝虽用武力统一了全国,却由于炀帝的暴政,使王朝短命而亡。隋灭唐立,接受了前车之鉴的唐太宗实行开明统治,以其恢弘的气度和开放的胸怀书写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强盛的一页——权力和思想的集中统一,经济得到空前繁荣,文化艺术光耀千古。盛极而衰,唐亡以后中国历史便又进入一个分崩离析、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时期。下册上篇:宋·元·明这是一段封建王朝的全盛时期。宋朝开国以后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民生活富裕。但统治者政治、军事上的失误使繁荣的局面梦幻般地逝去。元朝政权短暂而辉煌。它以强大的铁骑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与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明朝使经济文化重放异彩——科技位于世界前列,思想与文学艺术光辉灿烂。但宦官当道、外戚千政、贪污腐败的黑暗政治终于使王朝走向灭亡。下篇:清·近代这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清王朝的统治使中国传统的封建专权发展到了最后的高峰,然后终于在千年积弊下崩溃。中国人民从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与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剥削下觉醒,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洪流应运而起。从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千年的中华文明古国,要在这历史长河的瞬间,进行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与革新,书写一部艰难曲折又壮丽辉煌的中国近代史。
-
快读二十四史(西汉)司马迁、等“一篇读罢头飞雪”,面对这部历时一千八百多年、总计三千二百余卷、四千多万字的煌煌巨著,许多人难免望而却步。让广大读者用较少的时间领悟《二十四史》的精华,领略中华历史文化的神韵,便成为《快读二十四史》立言之根本。从《史记》到《明史》,从本纪到列传,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末义军领袖李自成,《快读二十四史》从《二十四史》中仔细撷取最精彩篇章,删繁就简,去芜存精,力图使您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感受“正史”的耀眼光辉。为方便阅读,我们开辟了“史书名人”、“史籍典故”、“成书过程 ”、“读史指南”、“本经快读”等几个板块,将史书编纂的相关背景、成书过程、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清晰地呈现出来,辅以通俗的译文和精当的指南,为读者构筑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读史平台。《快读二十四史》开辟了“史书名人”、“史籍典故”、“成书过程”、“读史指南”、“本经快读”等几个板块,将《二十四史》编纂的相关背景、成书过程、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清晰地呈现出来,并辅以通俗的译文和精当的指南,为读者构筑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读史平台。
-
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葛志毅暂缺简介...
-
中国学研究王荣华、黄仁伟《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收录了第二届中国学论坛中“中国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和“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这两个研究报告的全文和中英文摘要、论坛的18个专题论坛和3个圆桌会议的学者观点评述。这两个课题的研究报告和中英文摘要主要分析了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凸显了中国和谐理念与和平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