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西方作为他者王铭铭《西方作为他者:论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是一次“历史中的观念旅行”,它以神话与历史合一的西王母世界为出发点,进入秦汉帝国的“西域”与“东方”;再从东汉之后的印度佛国,进入高僧的理想世界;最后,从唐以后的“南海”及元以后的“西洋”,进入近代化的历史。通过这段“旅行”,作者所要呈现的,是一幅壮丽的文化图景——古代中国的世界视野。作者将已被分割为各自孤立的学术园地的“历史片段”融汇为一体,将一些“旧说”重新排列组合,使之在相互的映照中交错重叠,“推陈出新”。本书针对种种虚伪地“尊重他者”的“方法”而写,也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展开了严厉批判。借助于历史,本书指出,在“华夏世界”,有过“帝国之眼”,更有过“他者为上”的世界观,经慎重的选择,中国知识人,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造就一种真正有益于社会科学知识互惠的平台。
-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常建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于2006年8月举办了“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疾病医疗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研究领域的诸多权威学者出席了讨论会,本书收录了在这次学术会议中发表的一些论文。其内容包括医疗社会史理论与方法、疾病与社会、医疗与社会、环境史、家庭宗族、社会保障、思想与社会、书评等。
-
古代文化常识叶娇本书主要讲述古代文化各方面的基本常识,包括古人的姓氏名号、衣食住行、礼俗宗法、职官科举等,旨在培养中文系学生必备的文化底蕴,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同时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古今联系、辅以图片,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提高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
History of China邓荫柯China has a long and brilliant history.Its documented history is coherent for 3,000 years and its undOCUmented history is clearly inherited orally for 5,000 years.Archeological discoveries can date back its history to 7,000 years and trace all stages of human development to 500,00 years.China's history and culture,together with her rivers and mountains,possess infinite charm.Which is also the soft power of China.In this book we'll take the readers to a journey into the Chinese history,to visit the historic sites and ruins,to meet the historic figures,to feel the glory of history itSelf.
-
中国历史大辞典郑天挺 等主编中国历史悠久,积存了浩繁的文献典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运用辞书的形式,整理和传播具体的历史知识,是近代通行的一种科学方法。我国在二十世纪初年已开始编纂新体的综合性辞书,但《中国历史大辞典》的编纂,在旧中国并没有也不可能付诸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学者曾提出编纂历史辞典的倡议,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组织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筹组此事,得到全国各地历史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各地历史学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1979年商定编纂体例和工作计划,着手组织编写。《中国历史大辞典》包括漫长的历史时期,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为便于编纂工作的进行,同时考虑到读者的需要,整个编纂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即先出版分卷,再编纂汇编本。本书收词上起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分卷本依据历史朝代和专门领域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历史地理、思想史、史学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各卷聘请主编和编辑委员,依据统一体例,分头进行编纂,自1984年起开始陆续出版。1994年,在各分卷编纂工作全部完成之后,由编委会责成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处组成汇编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汇编本的编纂工作。首先由各分卷主编负责对分卷内容进行修订,同时由汇编工作小组组织撰写典章制度类的通贯条目。在此基础上,再由汇编工作小组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各分卷交叉、重复条目进行整理合并,共同完成汇编本的编纂工作。整个工作历时三年。本书是各地区各部门的历史学家集体协作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所属研究所、教育部和所属高等院校,对本书编纂工作的进行,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参加本书各卷编辑工作和撰写条目释文的历史工作者,以及参加汇编本编纂工作的同志,都在紧张的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谨向各卷的编辑、撰稿者和所有关怀、支持本书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是我国历史学者编纂的第一部大型的中国历史辞典。我们相信,它将会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指正,逐步地减少疵病,趋于完善。
-
中国通史蔡美彪,汪敬虞,杨天石,罗筠筠 著(一)本书第六编清朝的衰落与灭亡,分编为第十一、第十二两册。起于一八二。年道光帝即位,止于一九一二年宣统帝退位,清朝覆亡。按照本书编写体例,依朝代顺序叙事,并不表示社会历史的分期。(二)本编两册,依据具体史实综合叙述这一时期外国入侵、中国逐步沦于半殖民地和中国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发展过程,农民革命与民主革命进展过程,清王朝由衰落到灭亡的过程。叙事力求平实简要,辞约事丰,以便阅读。对于这一时期的学术文化状况,也只是择要评述,以见梗概。(三)关于道光以来晚清历史的研究,中外学者著述累累。本书的编写,从中获得不少的助益。,限于见闻,也限于体例,不能遍采,当蒙鉴原。本书关于史实的叙述,容有错误,深盼专家随时指出,惠予匡正。见仁见智,当有待学术讨论的展开。(四)本编由蔡美彪主编。本册第一章道光帝的统治与英国的入侵,蔡美彪编写。以次各章,关于太平天国革命、各地农民起义及同治朝新政等内容,由贾熟村创稿,英法武装入侵与俄国的领土掠夺、征收厘金、两宫夺权等内容由茅海建创稿,慈禧后再执政与外国侵略的深入等内容由刘小萌创稿,统由主编者写定。本书的编写,分工合作,主编定稿。各著者在各自撰写的其他相关论著中,所持论点或与本书不尽相同,自是有利于学术研讨的深入。本书的论述,如有错误,应由主编者负责,期待着读者的指正与批评。(五)本书第九、第十册均附有清代地名表。本编两册不重录。不见于前表及需要标注的地名,在文内括注今地。(六)本编两册的编写,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仔细审阅全稿,谨在此一并致谢。
-
中国通史蔡美彪,贾熟村,茅海建,刘小萌 著(一)《中国通史(第11册)》第六编清朝的衰落与灭亡,分编为第十一、第十二两册。起于一八二。年道光帝即位,止于一九一二年宣统帝退位,清朝覆亡。按照《中国通史(第11册)》编写体例,依朝代顺序叙事,并不表示社会历史的分期。(二)本编两册,依据具体史实综合叙述这一时期外国入侵、中国逐步沦于半殖民地和中国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发展过程,农民革命与民主革命进展过程,清王朝由衰落到灭亡的过程。叙事力求平实简要,辞约事丰,以便阅读。对于这一时期的学术文化状况,也只是择要评述,以见梗概。(三)关于道光以来晚清历史的研究,中外学者著述累累。《中国通史(第11册)》的编写,从中获得不少的助益。,限于见闻,也限于体例,不能遍采,当蒙鉴原。《中国通史(第11册)》关于史实的叙述,容有错误,深盼专家随时指出,惠予匡正。见仁见智,当有待学术讨论的展开。(四)本编由蔡美彪主编。本册第一章道光帝的统治与英国的入侵,蔡美彪编写。以次各章,关于太平天国革命、各地农民起义及同治朝新政等内容,由贾熟村创稿,英法武装入侵与俄国的领土掠夺、征收厘金、两宫夺权等内容由茅海建创稿,慈禧后再执政与外国侵略的深入等内容由刘小萌创稿,统由主编者写定。《中国通史(第11册)》的编写,分工合作,主编定稿。各著者在各自撰写的其他相关论著中,所持论点或与《中国通史(第11册)》不尽相同,自是有利于学术研讨的深入。《中国通史(第11册)》的论述,如有错误,应由主编者负责,期待着读者的指正与批评。(五)《中国通史(第11册)》第九、第十册均附有清代地名表。本编两册不重录。不见于前表及需要标注的地名,在文内括注今地。(六)本编两册的编写,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仔细审阅全稿,谨在此一并致谢。
-
煮酒论史史冷金史冷金PK王立群 以全新视角解读《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不拘一格的独立见解=《煮酒论史》。追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源头,再现一幅风云激荡的时代画卷。历史是什么?历史不是秦皇汉武,不是唐宗宋祖,更不是强权暴力和阴谋诡计。历史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大的智慧。谁掌握了这种哲学和智慧,谁就掌握了历史,谁就能够创造历史。而司马迁忍辱负重,用入木三分的洞察力、秉笔直书的责任感以及超人的毅力,给了我们认知哲学与智慧的良机,他的《史记》就是一部永不褪色的帝国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他的特点就在于臧否人物时有意识地淡化了人物的伦理道德色彩,重视历史人物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程度,即看这个历史人物能否充分地运用权谋和智慧来实现自己力量和目标的最优化。他并不对人物的出身多么看重,而是看到了历史人物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对历史进程产生大影响的人物,必定是英才或雄才,像项羽、吕后之入本纪,孔子、陈涉之入世家,滑稽、日者、龟卜、货殖、刺客、医生、游侠之入列传,都是《史记》的不同凡响之处。只要历史人物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慷慨立功名,司马迁就为他们立传。司马迁可以强调人对悲剧命运的抗争,提倡在困境之中发愤而起,用功名大业来洗刷耻辱,实现对人生苦难的补偿。司马迁看似平实的叙述中总是闪现着哲学和智慧的光辉,他的这部非凡之作也因此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承载着三千年华夏历史的《史记》,全面地展现了帝国的治乱兴亡、朝代更替、庙堂权术、江湖生存的原始形态,贯穿其中的则是智谋、心力、情感、品质等人性文化的潜规则。知源流,明因果,识人性,观成败,历史的经验正可以用来弥补人性的弱点,让我们游走于世情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心路历程。
-
田野报告文化诸相的探索张有隽 主编本书是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几位硕士生学位论文汇编。我很高兴担任这本文集的主编,并写几句话以为序。吕俊彪等几位硕士生专业虽同而方向不同,就是说,他们攻读的都是民族学专业,但研究方向并不一样。其中,吕俊彪、杨丽云研习民族经济——我称之为经济人类学方向(以别于国内某些学者建构的“民族经济学”);潘艳勤、潘岳研习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诸民族历史文化比较研究方向;农辉锋研习文化人类学方向。这几个方向都是1998年申报民族学硕士专业点时被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了的,从1999年开始招生,到2006年已招收了八届硕士生,毕业了五届学生。现在,民族经济(经济人类学)方向已于2005年被批准为新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吕俊彪等几位同学的毕业论文写得怎么样,可以从他们的专业方向予以评价。
-
易中天读史易中天本书为繁体竖排。这里收集的,是我的一些历史随笔,其中有些只能算是读书笔记。有人说读书笔记不能出版,这是笑话。出版物当中,属於读书笔记的多了去。列宁的《哲学笔记》就是《颅准文集》当中许多文章也是。清人趟翼有《廿二史札记》,近人黄侃有《札记》,也没见有人说三道四。如果说只有伟人、大师才能这样做,我看这是帝王思想,不是平民意识。在民主时代,任何人的读书笔记都可以出版,前提是有人愿意出,有人愿意买,卖不掉作者自己负责。反正只要不是用公款,用纳税人的钱,就用不着别人来管闲事!说是“读史”,主要是“品人”,也“说事”。本书八篇文章,七篇都是这样的,只有一篇谈制度。所品的人物,都为大家熟悉,也多少有些关怀。比如项羽和晁错,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两人一军事,一政治,结果一个败,一个死。曹操和王安石,都是具有改革意识的政治家,结果一个成,一个败,而且成者寇,败者王。武则天和嘉靖,都是阴差阳错的皇帝。一个是女主,一个是藩王。结果孜孜以求的却最终放弃,不理朝政的却大权在握,可谓一个另类,一个荒唐。海瑞同样充满矛盾。他正派清廉,却屡遭贬斥;痛骂皇帝,却步步高升;备受推崇,却众叛亲离;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这就不能不引人深思。思考的结果,就是考问制度。这就有了最后的《制度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