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史记》解读韩兆琦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新编“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的一种,选入了《史记》中的本纪三篇、世家五篇、列传十四篇,及《太史公自序》共计二十三篇。选篇既照顾了《史记》所体现的进步思想,也照顾了《史记》所表现的高度写作艺术与其强烈的抒情性,并注意了《史记》所反映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活的一些主要方面,与其引发人生思考的种种问题。书中有对于《史记》全书的扼要评介,有对于所选篇章的“解题”、“注释”,“段意”和对各篇思想内容及有关艺术问题的探讨与解析。是高等院校文史专业选修课的良好教材,也可供文学史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之用。
-
中华慈与中国朱政惠、许纪霖 编本杰明·史华慈是美国著名的中国研究学者,也是享誉全球的对人类文明有深邃思考的大思想家。为了纪念这位中国研究大师诞辰90周年,2006年12月哈佛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召开“史华慈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史华慈与中国》作为该会议论文集,荟萃了一批国际和国内顶尖的中国思想和历史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史华慈思想的研究,中国历史、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研究。
-
史纲评要(明朝)李贽《史纲评要》是明代评点史学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属编年体史评。其内容分为“史纲”与“史评”两大部分。“史纲”以编年体的形式简略地记载了从“唐尧至元计共三千七百二十四年”的中国历史,按王朝帝系顺序排列,每一朝代列一“纪”,再按王朝先后和时间顺序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评要”以“批”“评”的形式,通过眉批、夹批、断后评和对史文的圈、点、抹等,表达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抒写作者的读史心得和感受。全书的评语文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而且将不少俗语引入评论中,使史学的评论更口语化,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主要表现出四大特点:思想的自由性,情感的审美性,形式的散点化和评语的口语化。无论在史学思想上还是史学审美兴趣上,都表现出比较强烈的个性特征。
-
廿二史札记(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为作者读史之笔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
东域纪程录丛(英国)裕尔 编;张绪山 译中世纪以前(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过程。作为亨利·裕尔的代表作,《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闻见录》充分显示了裕尔广博的东方人文地理知识和深刻、犀利的考证、分析能力。由于它问世时“几乎囊括了迄至当时所知道的有关东方历史的全部知识”,所以很快便成为“所有从事古代和中世纪远东研究者的便览手册”,“对于所有感兴趣于中国、中亚历史地理,乃至更广泛的亚洲历史地理的人们,《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闻见录》都是必备的研究指南”。其学术价值自出版后即受到众多西方汉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这部书稿是该著作的第一卷。《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闻见录》稿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本著作所涉及的中世纪末叶以前的相关作者及其著作中关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材料进行分析和论说,具有序论的性质;第二部分是这时期(西方)作家关于中国的原始记载及其译注。
-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常建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第9卷)》收录了在这次学术会议中发表的一些论文。其内容包括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族、宋元宗族、家族人口、社会群体、国家与社会、研究述评等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于2006年8月举办了“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疾病医疗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研究领域的诸多权威学者出席了讨论会。
-
中国人史纲柏杨 著《中国人史纲》完成于监狱之中,以世纪为经,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中国人史纲》完成于监狱之中,以世纪为经,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自面世以来,不断再版,深受欢迎,成为中国人了解中国通史的首选书籍,在青年学子中更几乎人手一册。柏杨的史观以“人”为中心,自称是平民著史、狱中著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柏杨一生经历坎坷,因有大苦难,所以有大愤懑与大悲悯,这种情怀始终激荡在文字里,才使得柏杨作品的魅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稍有减衰。自面世以来,不断再版,深受欢迎,成为中国人了解中国通史的首选书籍,在青年学子中更几乎人手一册。柏杨的史观以“人”为中心,自称是平民著史、狱中著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柏杨一生经历坎坷,因有大苦难,所以有大愤懑与大悲悯,这种情怀始终激荡在文字里,才使得柏杨作品的魅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稍有减衰。
-
表象下的真实历史王宇悠悠五千年中华历史,也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就像一座丰富璀璨的文化宝库,为人类提供了智慧与力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止,一代接一代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有建立功勋的政治家,有虚伪奸诈的祸国小人,有倾国倾城的红颜祸水……纵观历史,各种各样的人物纷纷呈现于眼前。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说过:“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历史属于过去,是对记忆的总结;历史是知识的密集,疑团丛生的学科。从古至今人们都力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廓清历史的迷雾,揭示事物的真相。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表象下的真实历史》揭示了隐藏在表象下的真实历史。纵观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可谓各有千秋,然而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则是不择手段,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君子?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不要被某些历史结论和历史现象所蒙蔽,重新审视这些历史现象;改变历史某些传统的说法,对其有清醒的认识;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从中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更高层次上看待历史……《表象下的真实历史》中侧重于描写历史中的真实现象。看清历史的真实面目,维护历史尊严,秉笔直书,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史料是复杂的,一要鉴别真伪,二要诠释说明,以求得“历史事实的例证”。《表象下的真实历史》中还以独特的阐述方式来探索了历史事实背后的真实世界:李世民真的是一位贤明之帝吗?杨贵妃真的是安史之乱的引发者吗?“粗人”就不能得天下吗?仁者定能无敌吗?缓兵之策就一定能取胜吗……此书将可读性、趣味性、思想性、哲理性、知识性等融为一体,将会给你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
二十四史名人言行类编张长法,王淑艳 编著一、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伦理学说,把其中有价值的东西运用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配合党和政府对全社会,包括各行各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开展道德教育,我们于工作之暇;努力数载,几易其稿,编就此书。因为利用传统的好处是行远自迩,驾轻就熟,利用历史车轮的惯性,事半功倍。二、中国封建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以家庭宗法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以儒家为核心从个人道德修养直到政治生活规范的政治思想与伦理思想一体化的完整学说。本书所收1084个名人故事,全是这种学说的体现。遵照传统的修、齐、治、平的思路以及每个故事的性质,厘分为《立身》、《居家》、《处世》、《从政》、《治理》五卷。三、凡入选故事,其主题全是体现立己达人,成己成物,去欲去私,天下为公等高尚精神的。那些带有迷信、保守以及家天下、一言堂、官本位、权大于法之类,一概舍弃。尽管筛选严格,恐怕仍有不妥之处。读者对于这些属于时代局限的东西,只要能从积极的方面理解,并赋于新意,那么,对于人们修养品德仍会带来好处。四、中国传统伦理学说中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四、五两卷的故事内容很难分类。但因数目太多,反复推敲后,觉得还是分开为宜。只是四卷侧重于伦理道德及从政者的个人识见与品质,五卷侧重于政治治理以及当权者的施政措施和具体决策而已。五、根据故事的内容,本书采用卷篇的结构体例。在每一卷、篇之中,分类编排。读者阅读或查找时,一目了然,省时省力。六、每卷每类入选故事,均按主要人物的生活时代的先后排列。上起两汉,下至宋、元。七、入选故事全都采自二十四史,没有任何虚构。故事前均附有有关故事人物的小传,以帮助读者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及其有关人物的历史。八、为了阅读和使用的方便,本书所选故事,虽均采自典籍,然却省去原文,直接用现代汉语叙述。故事尾部注明出处,以供有兴趣的读者查对原文。
-
图文版史记故事翟文明 主编《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本书遴选《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中最为人所称道的精华篇章,按照时间顺序,将其进行精准的译白,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史记》记载的3000多年的历史。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