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史记(汉)司马迁 撰,韩兆琦 评注《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
-
《史记》一读就懂萍萍 主编《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编写。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本书《一读就懂》节选了《史记》原著的部分内容,并对它们进行了注释和白话翻译,文后还有编者点评以及帮助读者扩展阅读面的侧评。《一读就懂》由萍萍主编。
-
中国历史2000问文征明 编著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知识,有助于开阔视野、启发智慧,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中国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认知中国历史,就不能很好地认识自我。一个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作为支撑,所以我们要以中国历史文化赋予我们的品格和精神,在这个全球化的舞台上保持自己的从容与独立。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中国历史知识,文征明对历史资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最具代表性、最实用、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将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浓缩到两千多个问答中。《中国历史2000问》分为八篇,以历史时间为顺序,讲解了民俗传统、历史传承、历史之最、科技发明、文化奇葩、传统艺术、宗教信仰、天文历法、地理谜团等方面的知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带你进入引人入胜的中国历史长河,真切感受五千年历史的文明脉动以及中华民族创造的无数辉煌与成就。 《中国历史2000问》是一本浓缩中国历史文化精粹的知识手册,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不仅可作为史学工作者及热衷于史学研究人士的工具书,更能成为普通读者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历史智慧宝典。
-
史记故事大全集青宛 主编《史记》是西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研读《史记》,除了可以丰富史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以史为镜,探寻社会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规律、经验和教训,寻找人生道路上的坐标。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史记》原本精彩的语言给当代人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加之篇幅浩繁,影响了普通读者对于这座巨大宝库的开掘。鉴于此,青宛推出了这部彩图版的《史记故事大全集》,遴选《史记》中最为人称道的精华篇章,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对其进行精准的译白,用通俗而不失文采的现代语言诠释历史,精彩扼要地勾勒出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史记故事大全集》在精译《史记》的基础上,还设置了“中国大事记”“历史关注”“相关链接”等,试图通过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诠释《史记》,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精练生动的文字、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精美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
中华上下五千年陈晓苏 著《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以古到今为主线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在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有文治武功、声名显赫的帝王将相,也有腐朽孱弱、臭名昭著的逆贼奸雄;有文学的优美、艺术的不朽,也有哲学的睿智、科学的深刻、宗教的神秘;有剑拔弩张、血雨腥风;也有握手交流、和平恬静……总之,读后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引起无限的遐思。上下五千年有如一条千步百回、光怪迷人的长廊,《中华上下五千年》只能当个导游,以短小的篇幅,勾勒出历史的轮廓。
-
每天一个历史趣味常识李睿 著是谁误解了越王勾践?是谁让董卓登不上皇位?是谁发明了养蚕缫丝?又是谁力挺“契丹”曾是中国的代名词?……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的精彩不容错过。纷繁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事件中,我们读透了几个人物。又尽览了多少风云?本书采用提问——解答——知识链接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再现了历史留给我们的趣闻和谜事,并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帮助读者以史为鉴,以古鉴今,是一本最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历史知识读本。
-
二十四史研究资料汇编史记史记教主文献 编,孙晓 主编本書的特點:一是廣羅博收,在上述諸彙編本及新刊文獻的基礎上,增益集結,粹古今廿四史考證成果於一匱,一冊在手,幾無漏眼之虞。以《史記考證文獻彙编》為例,蒐聚前賢《史記》考證研究成果一百餘種,數量之多,遠超幾部同類彙典(多者不過二十餘種》;洋洋數百萬言函於十冊,規模之鉅,尚無出其右者。二是依照目前的學術研究習慣,以各正史為中心,或一史為卷,或相鄰數史整合為集,皆相對獨立刊行,故學者得以各取所需,以最小的代價得其所哉。此外,諸史內容之编排,綜分有序,眉目清晰,便於逕閱,亦可對前賢成就之創襲學脈了然於胸。
-
中国社会史研究冯尔康 著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际,冯尔康教授对僵化史学极为不满,立意探索新的史学观念和学科内涵,开始致力于中国社会史研究,并着力与同好共同推动它在史学界取得应有的地位,给历史学添注了新的活力。《社会史丛书:中国社会史研究》一书即选辑冯尔康教授关于社会史理论、史料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文章,以对建设社会史学科有所裨益。《社会史丛书:中国社会史研究》还辑录了冯尔康教授关于中国社会结构史与农民史、文化心态史研究的文章,如皇帝崇拜文化心态、历史上爱国思想的发展、当代中华文化建设与资源利用、皇家生育与生育观念以及中华饮食文化等方面的论述。
-
话说中国历史大全集冉琼 编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华夏,龙凤呈样,秦皇汉武,贞观之治,孔盂之道,礼仪之邦,万里长城,四大发明……它们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中华历史画卷,中华文化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不能够忘记这些辉煌!《话说中国历史大全集(上下)》共上下两册,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
二十四史徐成海 主编现在,社会经济生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人们的文化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创未来的强烈愿望,使人们想要了解过去;为了事业的成功,人们需要借鉴历史的成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内在要求,激发人们学习民族文化遗产,正是这些现实情况,引起了为数众多的读者对“二十四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明朝时,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为“二十一史”。清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此后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为“二十三史”。又把已经散失的《旧五代史》主要依据《永乐大典》辑录整理成书,经乾隆皇帝钦定,与“二十三史”合称“二十四史”。成为过去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古人编写史书有多种体裁,“二十四史”是采用纪传体。这种史学体裁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所处的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兴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立足先帝开创的基业,把农业、手工业、商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困拢中国政权的封建割据和匈奴侵拢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强化了封建君主集权制。与之相适应,文化事业也繁荣起来,人才荟萃。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整顿了思想领域。时代传唤着文学的创新和变革。司马迁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总结和涉取前代史学结果,撰写了《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全新的史学体裁。纪传体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本纪”的内容是围绕帝王,按时间顺序记载重大事件,排列在全书最前面。《史记》“本纪”有项羽、吕后两篇,虽然项羽号令天下,吕后更是主政多年,但都未曾为帝。然而司马迁却为他们撰写了“本纪”,这与尔后的纪传体诸史有所不同。“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不论是《史记》,还是其它纪传体史书,“列传”在全书中的篇幅最多。按照传统分类方法,“列传”有专传、合传、附传、类传之别。专传即传中仅记一人的事迹,或专叙一地的历史。如《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和《朝鲜列传》。合传即一篇传记中并列记载多人事迹,如《张耳陈余列传》便是合传。附传即在某人传记之后附载同一家族或事迹相近的其它人物传记,如《孟荀卿列传》附载的邹衍等人的传记。类传则是把同类人物合载于一篇传中,如《刺客列传》。在“本纪”和“列传”之外,《史记》还有“表”、“书”、“世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谱列人物和事件。如《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人极力推崇《史记》中的十篇“表”说“史记一书,功在十表”。“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每一篇“书”,犹如一部专史,所述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重要领域。“世家”主要用来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如《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旦封国鲁从始建到灭亡的历史。有些人物虽未身为王侯,但其他位与王侯相埒,司马迁也收入“世家”,如孔子即是一例。自从司马迁创立纪传体这一史书体裁后,后世的史学家按例拟定了一系列史作,“二十四史”中除《史记》以外的二十三史最具代表性。这二十三部史书中的个别史对《史记》体列仅略有调整,如《史记》中的“表”,《新五代史》称“年谱”;“书”,《汉书》改称“志”,《新五代史》又称“考”;《晋书》增置“载记”一目。“二十四史”中的“本纪”和“列传”,所载基本上是各层人物传记,为一般读者兴趣所在。而“表”和“志”,在一般读者眼里并不是迫切需要。所以,本书入选的篇章;基本上出自“列传”和“本纪”。“二十四史”立传人物,数以万计。在如此众多人物中,做到弃取允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尽量把标准确立得合情合理。在各项标准中,最主要的是人物具有代表性。“二十四史”中的入传人物,绝大多数出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土层。本书选目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活跃于不同领域,在当代或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人物,尽量不遗漏。另外,选择人物时,也考虑到了知名度。有的历史人物具有代表性,但不一定为世人所知。代表性和知名度不完全等同。有时会出现这一种现象,一个人物,由于某种原因,如艺术的塑造和渲染,特定的社会需求,导致为世人熟知。因为本书旨在普及历史知识,面向大众群体,所以,尽管某些个别人物缺乏代表性,我们考虑有较高的知名度,也选入了本书。本书作为一种普及历史知识的读物,总不能把篇幅括充得过于庞大。在确定选目的时候,已经把各史译文字数限制死了。这样,便造成个别重要人物,仅仅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得不割舍了。在翻译过程中,有时把史文直译出来,会遇到文义难于理解,或上下文语气不畅等情况。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我们有时在原文译文之外,增加个别词语或句子。在任何一位读者面前,都不必讳言,本书肯定有不少失误和缺陷,选目上不会尽妥,译文讹脱和不准确之处,在所难免。对于每一位读者的赐教,笔者都是由衷的欢迎和感谢,以便逐步提高本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