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读物
-
蒋介石总统府里的红色高参蔚江著本书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段伯宇同志在蒋介石政权的核心里开展革命工作的业绩和经历。
-
天堂鸟胡笳著本丛书皆约请与某一选题所述文化名人有较多交往或有较多研究的作家、学者撰写。丛书包括三大部分:一为原创性文字部分。二为历史文献部分。三为文化名的生平年表、主要研究成果或著作目录,以及部分历史与现实图片,以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本书搜奇揽胜,但不是提供给21世纪电影电视编导们摄制“丁绍光情爱故事”的蓝本。对“走走了极其坎坷道路”,有着“正直和坚韧不拔气质”,1993年至1995年,连续三年被“联合国世界联盟”选为联合国代表画家的丁绍光,作为惟一的亚洲画家,列入1995年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表彰的29位当代艺术大师之中。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云南文化热”。早在20世纪50年代,当云南凭借一批电影与文学作品,将她奇异的自然景观和风谷民情展示于世时,曾给人们带来巨大而又莫名的惊喜。彩云之南,似在一夜间被内地突然“发现”。然而,认识从来都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认识和发现一片圭地上的文化尤其如此。那时,作为一片“异域”、一个被观赏的对象,投向云南的目光,无论创作者还是欣赏者,或多或少都带有某些历史的局限。明显的是,其时,读者或观众在钦羡云南的神秘与美丽之余,也对其“封闭”与“落后”怀有种种惊恐:美则美矣,却依然是一块茹毛饮血的蛮荒之地,与充军、瘴疠和野蛮紧紧相连。那时在许多人心中,云南就像一枚外观诱人的野果,让人心向往之,真去品尝,才发觉其中也充满了异样的苦涩。
-
历史的磨道白盾著本书旨在探讨中国的“特殊国情”之谜——中国历史文化症结之所在,追寻中国历史文化之“根”。本书由《引论》、《纵论》、《横论》、《余论》四部分组成。在对中华帝制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阐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回答了学术界许多长期争论未决的难题。本书认为自神话传说至秦统一中国,是中华帝制的形成与建立时期。本书提出了应正视中华帝制的独特性及其历史形成的偶然因素的观点;并探讨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冲突与融合的可能途径以及新儒学之实质与局限;最后指出:明白的理 性、科学的态度和直面人生、正视现实,跳出“瞒和骗大泽”并以“立人”为目标的鲁迅思想、鲁迅精神是我们面临现代化思潮应予采取和遵循的唯一途径。
-
澳门历史新说邓开颂[等]主编暂缺简介...
-
小德张邹祖尧著长篇历史小说。本书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大太监小德张,是如何从一个渔民的儿子,入宫做了太监,又怎样一步步爬上了太监社会的最高峰的,以及他与多个女人之间的情感纠纷。
-
阴霾下的芳草李绍先,田远编著小说主要围绕两条线索展开,杰西的揭秘行动与沃克、韦布之间的政治斗争互相交织,层层推进。本书让我们可以近距离地看到美国这个军事大国国防世界的另一面,这里有野心勃勃的政客,嗜血如命的杀手;金钱和政治沆瀣一气,正义与邪恶难分彼此。本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选材的新颖性,作家独具匠心地涉及了对一般人来说神秘莫测的领域——国家的国防开支预算。
-
京口文化严其林,程建著严其林,江苏省镇江市人,副教授,镇江市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会员。合著有《京口文化》等。:程建,笔名金天,四川崇庆人,副研究馆员。合著有《京口文化》等。:本书是第一部系统阐述镇江地域文化的著作。著者在书中剖析了该地域历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并从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教育等方面作了全方位追溯和深入探讨。
-
自制的海图林贤治著本书有二篇长文,一篇是关于“五四”与知识分子的研究,另一篇是对本世纪后五十年中国文学中散文写作的窥测。
-
大自然的猎人(美)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著;杨玉龄译威尔逊,1929年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1949年毕业于阿拉巴马大学,1955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目前,威尔逊任教于佩莱格里诺大学,并为哈佛大学的昆虫学研究员。 威尔逊是美国当今生物学翘楚,196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还荣获过全世界最高的环境生物学奖项,包括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诺贝尔奖未能涵盖颁发的克拉福德奖。1996年,威尔逊被《时代》杂志评定为对当代美国影响最大的25位美国人之一。 威尔逊擅长著述,他以《论人性》及《蚂蚁》两本著作,两度获得普利策奖。
-
世纪学人自述高增德,丁东编本书辑人了本世纪中国学术上垂范当代的两百名社科学者的自述。所选学者生于1888—1936年间,以生辰为序,分为六卷。这些学者的治学领域,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诸多方面。他们的著述接武先哲,启牗后学,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自述中学者们回溯自己与世纪同行的人生经历,历数甘苦备尝的治学道路。因系手口相传,故而弥足珍贵。对于关注本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演进史及学术发展史的读者,本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卷收有王瑶、周祖漠、徐中玉等三十七位学人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