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读物
-
回忆邓小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为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我们特约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老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军队一些单位,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以及部分企业党委撰写了这本纪念集,在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编辑出版。江泽民同志撰写的《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一文,作为本书的代序。全书分上、中、下三册,约120万字。上册收入文章47篇。中册收入文章39篇。下册收入文章39篇。文章作者怀着深厚的感情。回忆了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活动和做出重大决策的具体情节、过程和片断。全书展示了战争年代、建国后十七年、“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的光辉业绩、伟大思想、崇高风范和卓越贡献。内容丰富,生动感人,许多材料是第一次披露。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有重要意义。
-
无穷的困惑许纪霖著这个时代的所有内心秘密,它的全部痛苦与欢乐,都深刻地记录在生活于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生命旅程中。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承受了历史的沉重压力和艰辛使命,他们在交织着烈火、血污和雪崩的岁月里,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也选择了民族的命运。近代中国宛如一座云雾萦绕的历史迷宫。当知识分子怀着救世的热忱跨入它的大门,去探寻通向光明的出口时,他们不由得感到自己是在黑暗中摸索。到处都是陷阱、暗壁和死胡同。对于这两个经历异常丰富、多方有所建树的历史人物。之所以将这两个名字排列在一起,并非是为他们的一生作面面俱到的评述,而仅仅希冀透过知识分子这一角度,对他们进行深度的比较,从而揭示那样一种时代氛围下知识分子内心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行为选择。
-
走近高士其李宗浩编著本书从独特的视角,通过各位与高先生相近、相知的学者之笔,用切实的文字,亲身的经历,详尽的叙述,将高老先生一生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求实、求知精神和高先生推广科普知识、关心儿童成长的爱心,展现给读者。
-
欧阳毅回忆录欧阳毅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艰辛求学投身革命、湘南起义的前前后后、井冈山日照征程、中央苏区火红岁月、酸甜苦辣忆长征等。
-
度尽劫波黄乔生著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将鲁迅、周作人和周建人三兄弟合传的著作。书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生逢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周氏三兄弟的求知历程、知识结构、文学造诣、文化贡献及独特人格,而且尤其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兄弟间从早期的情深意笃、志同道合到中年的反目成仇、人事睽隔的深可痛惜的恩怨变迁。 鲁迅有诗云:[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显然是寄希望于再叙手足亲情,但三兄弟的结局却是:恩仇未泯,相见凄然。读后使人扼腕叹息。
-
八宝山纪事何虎生编著暂缺简介...
-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蔡东藩著蔡东藩(1877~1945年),字椿寿,号东藩,萧山临浦镇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秀才,宣统元年(1909年)考取省优贡生,二年朝考入选,翌年春去福建为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不久托病回乡。辛亥革命后,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从民国5年(1916年)至15年(1926年)的10年时间里,蔡东藩先后完成演义体历史小说《历朝通俗演义》,全书共11部、45册、1040回、600余万字,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民国9年(192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该书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既保持了演义体历史小说的风格,作者又自写批注、评述。蔡东藩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其著作除历史演义外,还有《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内科临症歌诀》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民国16年(1927年),蔡东藩因病辞职回家,居乡期间,曾随岳父习医,并任临浦小学国语教师,后又设私塾授学。晚年蔡东藩以行医、卖文为生,1945年春,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蔡东藩因贫困交加与世长辞,终年69岁。◎作者成书背景临江书舍是蔡东藩教授学生、撰写历代通俗演义的主要场所。现为萧山市政府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通往临江书舍的路,是一条弯弯的小巷,踩着布满青苔的青石板,凹字形的老式民国房子,三间楼房和厢房,窄小的天井,再普通不过。可是一想到当年的蔡先生就坐在西厢房里20多年笔耕不辍的情景(1914~1937),这幢普通的房子就有了特殊的韵味。
-
柏拉图“对话”七篇(古希腊)柏拉图著;戴子钦译柏拉图(前24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柏拉图出身于雅典一个大贵族家庭。据说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宽额头,他的真实姓名却渐渐被人淡忘了。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但目的没有达到。柏拉图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一边教学,一边著作,他的学园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不懂几何学者免进”。从中可知,没有几何学的知识是不能登上柏拉图的哲学殿堂的。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要求学生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他形象地说:“划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柏拉图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园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他的学园又被形象地称为“政治训练班”。在以后的日子里,柏拉图又两次前往西西里。一次是应邀去叙拉古担任新登基的狄奥尼修二世的教师。柏拉图到叙拉古之后,叙拉古宫廷的地板上都铺满了沙砾,人们热中于在那上面研究几何学。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们可以以美为例来理解柏拉图所说的感觉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认识三者的关系。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样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了绿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间的绿色……显然,他的理念论是客观唯心的,根本的错误在于抹煞了客观世界而把假想当成了真实。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他还认为,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因此,他肯定地说: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国的支柱。
-
海殇肖永雄编著本书是搜集各种关于“泰坦尼可号” 历史资料、个人回忆等编写而成的。她再现了当年那个冰冷残酷的夜晚,再现“泰坦尼克号”的最后一夜,而这一夜如今已经镌入了永恒,相信后世的人们依旧会如我们今天一样,去回顾那一惨烈的时刻。
-
曹靖华丁言模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