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读物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沈弘 编译创始于1842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其以细腻生动的密线木刻版画和石印画,以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快速度,再现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画报初始就对中华帝国表示密切关注,派驻大量画家兼记者,仅1857年至1901年就向英国发回了上千张关于中国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它们大多是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手的原始资料;它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往往跟中文史料中的观点和看法相左,这就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其中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许多其他中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
-
中国是从哪里来的·历史文化篇《国家人文历史》 著古代中国人可以吃牛肉吗?古人在漫漫长夜如何打发时间?我们的老祖宗起名有什么讲究?古代人也能协议离婚吗?历史上真实的接头暗号都什么样?...... ......本书聚焦众多生动有趣的“小问题”,如菜系由来、南北饮食差异、烹饪手法,古人的工作、娱乐、婚姻情况,以及一些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的演变等等,探讨的是古人日常生活背后的“大历史”。本书试图从古人的点滴生活中揭示深层次的人文历史渊源,寻找文明的来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新颖独到,语言妙趣横生,堪称一部老少咸宜的国民历史书。
-
吴楚世仇晋公子 著本书是历史类大众读物,为《晋公子读史记》的第二部。本册以《史记·吴太伯世家》《楚世家》《越王勾践世家》为中心,旁及《国语》《左传》等有关史料和现代历史学的研究成果,讲述了春秋时期南方大国——楚、吴、越之间的历史故事。本册具体篇目如下:一、句吴;二、楚国起源;三、楚国霸业;四、吴师入郢;五、勾践灭吴。其中,“句吴”讲述了吴国的起源;“楚国起源”和“楚国霸业”讲述了楚国的兴起和问鼎中原;“吴师入郢”讲述了伍子胥复仇、吴军攻破楚都等一系列精彩故事;“勾践灭吴”讲述了越国的兴起和吴国的灭亡。本书情节曲折,文笔生动,叙述精彩,历史分析丝丝入扣,可读性极强。
-
远路去中国祝勇 著故宫学者祝勇在本书中将目光投向五位外国人,五个时间深处的故事,五段奔向东方的漫长旅程。他用充满诗意的笔法,讲述了马可·波罗、利玛窦、马戛尔尼等五位来到中国的外国人的故事,或者说,讲述了古老的中国与这五位外国人相遇的那段历史——他们踏上中国的那一刹那,中国改变了他们,他们也改变了中国。全书收录海内外博物馆百余幅珍贵图片,请跟随祝勇,重回历史现场,唤醒历史记忆,潜入时间的河流,看到“另外”一个中国。
-
审判大汉奸王晓华 著中华民族在历次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中,除了武器装备等硬件因素外,自己内部出现的汉奸也是遭受失败,背负屈辱的一个主要原因。汉奸是中华民族肌体内部的癌细胞和毒瘤,一旦爆发民族危机,这些汉奸们便投靠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国家利益。本书选取了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境内扶植的五个汉奸政权,具有代表性的22个大汉奸。其中有北洋遗老、政界、军界、金融界、文化界等形形色色人物。本书资料翔实、体例合理、详略得当,较为详尽地记录了抗日战争中汉奸造成的危害、审判汉奸的过程及罪证,并对汉奸们终的下场进行普及教育,以史为鉴。
-
微历史—秦朝其实很有料丁振宇本书是《微历史》系列图书中的一本,以“微博体”的形式讲述了秦朝的掌故、人物、言论、事迹等。通过一个个的历史小故事,一段段的人物小传奇,引领读者走进时光隧道,见微知著,管窥秦朝,去回味,去思索,使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中就能饱览历史的风云变幻,了解到历史人物和事件。本系列图书在编写上本着既严肃认真,又不失生动活泼的原则,短小精悍、生动幽默、灵活流畅,遵循引导读者在轻松惬意的阅读中获取历史知识的宗旨,令阅读者在徜徉历史海洋时兴致盎然,回味无穷。
-
文明的比较[英] 艾伦·麦克法兰 著,荀晓雅 译面对文明的共通与不同,我们该如何相互欣赏、如何求同存异,又该如何面对多元文化? 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代表作品,是一部通俗的文化史著作。作者在书中以客观的态度,探讨了导致中国、日本、欧洲和英语文化圈形成不同发展路径的因素,也给出了“我们具有多重身份,各个身份以金字塔式结构逐一构建起来,范围逐渐扩大但不会相互冲突”“我们被某个层面上的差异所区分,又在另一个层面上被统一”的回答。 我们可以通过纵向的历史镜鉴和横向的文明互鉴,信守独立的文化认同,并热爱我们的文明。
-
历史的人格吴茂炎 著本书严格依凭正史史料和经典文献,以耳熟能详的十八位历史人物为主要例子,结合他们延伸交集的人物与事件,应用九型人格,透过内在动机、欲望、恐惧、直觉类型、注意力焦点、心理防御机制等诸多角度,对人物的性格、心理、行为加以探索和解读,从而获取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对一些悬疑提出更符合逻辑与情理的可能性探讨。同时把九型人格的知识体系有机糅合在跌宕生动的历史事件里,让爱好者获得更生动、更深度的感悟。
-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院史陶涛 著本书为厦门大学百年校庆图书之一。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创建于1956年,曾使用华侨函授部、海外函授部等名称,1991年经教育部批准定名为海外教育学院,学院现设有华文系、海外学生部、远程教育部等机构。全书回顾了学院自1956年创建以来至2020年间的发展史,从发展历程、党政管理与发展、学科建设与招生、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术成果几个方面分别加以介绍,突出了其“面向东南亚华侨、面向海洋”的发展方向,充分展现了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对海外华侨教育事业以及国家海外侨教育事业以及国家海外侨务做出的突出贡献。
-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史徐进功 著厦门大学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的光辉历史与优良传统,曾经诞生了福建省第1个中共支部,涌现出以王亚南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著名学者。王亚南老校长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传播,他和郭大力合译的《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在中国系统传播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以后,厦门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指示精神,在学生培养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理论课),并且一开始就设立了相应的教学研究机构加强管理。其间,教研机构历经发展变化,几度更名,直至2011年8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史/百年院系史系列》主要从历史沿革、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思政课教学与改革、科学研究等4个方面,简要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前身70年的风雨历程,对学科建设和办学发展进行了一次粗浅的总结,以期缅怀前辈先贤筚路蓝缕之功,激励同仁后学继往开来之志。《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史/百年院系史系列》资料来源一为报刊,主要是《新厦大》、《厦门大学》和《厦门大学报》等校刊上的新闻报道;二为厦门大学档案馆所藏有关教务、人事等档案;三为资料汇编,如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文件汇编、厦门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等。为便于阅读,对资料只做了语言的规范性处理。除文中另有说明外,数据统计时间原则上截至2020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