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读物
-
打开历史之门陈建新编著考古活动往往与探险、历奇联系在一起,给人非常神秘的印象,又充满戏剧性。它把失踪的历史重新显现在你的眼前。本书是“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丛书之一。您可跟随考古探险者去领略美洲古文明的发达,您可听到欧洲殖民者入侵的嗒嗒的马蹄声,您可感受到勇敢与坚定、机遇与运气、勤奋与智慧、忽视与醒悟在考古的田野上汇合,时而扼腕叹息,时而额手称庆。您将在享受阅读文学作品之乐趣的基础上对美洲文明的一往情深、流连忘返。
-
纪念林惠祥文集汪毅夫,郭志超主编本书收录了“我的老师”、“怀念林师”、“永远的怀念”、“天亮之前”、“漂泊的南洋岁月”、“亭亭山上松”等纪念林惠祥的文章60余篇。
-
真相田树德著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在民间必然会有一些传说。这些传说,作为一种“口述的历史”,表达了一定历史阶段人民对领袖的爱戴和赞美。例如“朱德的扁担”、“周恩来的睡衣”等,就是既有事实根据,又寄托了人民美好感情具有积极意义的传说。毛泽东也有许多类似的传说,如“浏阳遇险”、“瓦窑堡巧设空城计”等,而且从革命战争年代流传至今。从内容方面来说,本书的论述,除了纠正对毛泽东生平事迹及其思想的评述有误之外,还对其他许多问题进行了论证。这些问题,表面看来与毛泽东无关,不属于毛泽东生平事迹的内容范围,其实与毛泽东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本书中也作为一个专题加以论述。
-
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潇水著本书包括:大周天子、笑傲诸侯、倾国二姬、大哉强齐、江汉新贵、献公之恨、秦晋之好等内容。
-
北京的前世今生洪烛,邱华栋著这就是北京:摩天楼和四合院相聚在一起,高速公路和胡同衔接在一起,酒吧和茶馆依偎在一起,电影院和戏楼喧哗在一起……北京仿佛有两个:一个是古典的,一个是现代的——共同构成其黑夜与白昼,梦与醒,传统与现实。这是一座有几千年历史的都城;纵然许多古建筑都颓败了,消失了,但一种无形的东西一直存在着。也许难以描述出这种东西,这种可以称之为北京的气质与性格的东西。但确定存在着,那就是它的灵魂,它的胸怀,它的沉稳与庄严,它的积淀与新生……本书展现了具有三千年建城史的北京——它的记忆和它的现实。皇城根、四合院、大宅门、胡同、牌楼、茶馆,以其古朴的形象进入读者视野。钟鼓楼、圆明园、隆福寺、法源寺、白云观、陶然亭、天坛、地坛,仍然沉浸在沧桑往事里……这是一部强调北京新旧对比的图书,作者以散文随笔的形式,纵横评说新老北京的人文地理特征,历史感和时代感有机融为一体,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将北京的文化底蕴和现今的潜质充分挖掘出来,既冷静客观又充满感情。加上配图恰当,新旧交辉,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和启示性。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
-
庄子范畴心解涂光社著<br>本书既《庄子》心论范畴、天论范畴、物论范畴、言论范畴入手,对《庄子》的理论内涵作了逐层的剖析,又注意到了各范畴之间的联系;对寓精深奥义于空灵飘忽的表述方式作了重新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
中的精神(日)吴清源著;(日)桐三桂一日文执笔;王亦清译《中的精神》:从文武双全到中和之道(陈平原)前这册《中的精神》,我的关注点,不在吴清源如何“征战”,而在于其如何“追忆”。除了闭着眼睛也能想到的“扬长避短”——任何一个围棋迷都比我更了解吴清源——外,更重要的是,这并非吴先生头一回自述生平。七十岁那年,也就是1984年,吴清源辞别现役棋士生涯;同年,白水社出版了其回忆录《以文会友》。四年后,台湾独家出版社推出该书的中译本,改题《天外有天》。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吴清源回忆录》,署吴清源著,李中南译;1996年燕山出版社的《天外有天——一代棋圣吴清源传》,只提作者,未见译者,但书前的金庸、沈君山、桥本宇太郎三序以及《吴清源谈围棋规则》、《荣誉文学博士吴清源先生赞词》,明显透出此书与台版的联系。2002年,已达米寿的吴清源再次披挂上阵,笑谈几十年间亲历的围棋风云。这些分90期连载于《东京新闻》和《日中新闻》的专栏“长路”上的文章,结集为这么一本“记录我周围以及国际棋坛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的一本最新回忆录”(参见吴清源《〈中的精神〉中文版序言》)。十八年间,两度自述,比起早年的《以文会友》来,《中的精神》到底给我们什么新的启示,这或许是所有“吴清源迷”所急于了解的。对于围棋爱好者来说,吴清源的大名及其业绩,必定如雷贯耳。早年以“围棋神童”出入段祺瑞府邸以及来今雨轩棋席,十四岁东渡扶桑,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1933年,年仅十九的吴清源运用自创的“新布局”,与本因坊秀哉名人等对弈,开创了围棋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此后二十几年,吴氏横扫千军,超迈前贤,雄踞“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尤其是那些被喻为“悬崖上的白刃格斗”的“升降十番棋”,更是充分展示其过人的意志与才华。1961年,吴清源不幸遭遇车祸,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从此战绩欠佳。到了古稀之年,日本棋院等为其在大仓酒店举行了盛大的引退仪式。晚年的吴清源,着力于围棋的国际化,尤其关注中国的围棋事业,祈盼其提倡的“21世纪六合之棋”能为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尽“绵薄之力”。对于如此精彩人生,怎样准确评价,非我能力所及。与其不懂装懂,还不如堂堂正正,当一回“文钞公”。著名小说家金庸是有名的围棋迷,曾自称古今中外最佩服的,“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其为《天外有天》所撰序言,题为《崇高的人生境界》,其中提到:围棋是中国发明的,近数百年来盛于日本。但在二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更多内容]
-
刘伯承的非常之路刘备耕著刘伯承元帅是我们党老一辈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外著名的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他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和邓小平同志一起,以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组织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不仅战功卓著,而且有突出的理论建树,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指导价值很高的军事理论。刘伯承的军事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解决军事实践问题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军事领域中的客观规律。朱德总司令评价说:“他在军事理论上造诣很深,创造很多。”陈毅元帅赞扬他“论兵新孙吴”,是当代杰出的兵法家。小平同志说他的军事理论“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在纪念刘伯承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研究探讨刘伯承的军事理论,不仅是对刘帅最好的缅怀,而且对于继承他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贯彻落实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思想,促进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担负起党的十四大赋予我军的光荣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刘伯承的非常之路》围绕刘伯承元帅革命战斗的一生,从多方面反映了刘伯承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中国武装力量的发展、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安全和繁荣,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章含之著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看见的是历史的风雾尘雨,岁月的一页尚未写尽,砚上的墨早已凝干——章士钊之女、乔冠华遗孀章含之,拨开时光的重重云烟,细叙昨日旧事残梦:记忆中的父亲、共和国岁月的悲欢离合、人生的起起伏伏……本书前言《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即将出版。最初是和老友肖关鸿谈到出这本集子的想法。这大概是一年前的事了。但是我总是拖拖拉拉,到了最后一个月才紧张起来,日夜赶写,血压都升高了。这都怪我自己,我的一生好像总是很被动地被别的人或别的什么力量推着走。不过出这本集子我是很高兴的。起初,关鸿说我在上海出的两本集子都早已买不到了,但读者还有兴趣,问我是否可以重出一版。我马上同意了,因为我也常收到读者来信,问我何处可以买到,书店没有。我就从我自己所剩不多的“书库”中寄给读者。但是,我与关鸿都认为不要简单地重版,要有点新的内容、新的面貌。所以,我把《跨过厚厚的大红门》收进了集子,并以此为书名。此外,我又赶写了一篇《昨日旧事残梦》。我承诺写这篇文章时是因为这是一段我生命中最重要、但却从未真正涉及的阶段。但到我落笔时却百感交集、举笔艰难。1971-1983这十二年,浓缩了我一生全部的情感、全部的奉献。大概很少有人像我这样在短短的十二年中经历了从天堂到炼狱。这十二年中我得到的耀眼光采使我成了一个公众人物,而我所获得的爱情令世人羡慕,不仅因为乔冠华当时是叱咤风云于国际舞台的佼佼者,而且我们这样年龄相差二十二年的忘年恋爱得这样深、这样真,也这样艰难。但是也就在这短短的十二年中我所得到的这一切又消逝得这样快、这样残酷。从光辉的顶峰一夜之间我和冠华被推进了可怕的地狱深渊。我失去了一切……最后失去的是我唯一的财产——我的爱,我所爱的人。那时我的肢体还健在,但是我的灵魂却是空的。人生的道路似乎走到了尽头。那年上海的冬天是那样冷,彻骨地冷。雨是那样多,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蒙蒙细雨。一个一身黑衣、头戴黑巾的幽灵多少次在黄浦江畔徘徊……在生与死的关口,使人活下来的不仅仅是生的欲望。在那年寒冷的冬天,对于我来说死的诱惑更大。但是我不甘心就这样沉默地从人间消失,不甘心历史就这样被歪曲。于是我活下来了。这段逝去的岁月在我写完《十年风雨情》之后就深埋在心底了。我竭力去寻找新的生活、新的激励,甚至新的情感。但是,当我开始写这篇《昨日旧事残梦》时,我才知道,那伤痛依旧存在,它只是被轻轻地掩盖而已。重新翻出旧事犹如撕去那覆盖在伤口上薄薄的纱布,再洒上厚厚的一层盐,它又开始流血。我真的无法再——次直面那原以为已成过眼云烟的过去。最后我选择了逃避。我必须向读者致歉,那篇文章写得很不充实,很零乱。我竭力想写得轻松,竭力想避开伤痛,结果我自己也很不满意。我只能承诺,在我有生之年,如果我的感情真能变得坚强一些,我也许可以给历史、给广大读者交一份更好的答卷。当我坐在这座我生活了四十二年的四合院中重写这里发生过的一切时,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遗老”两个字。这使我自己十分震凉,不知不觉中,难道我真的变成了沉湎于过去的“遗老”,只能絮絮叨叨地讲述这院子中过去发生的事了?!我的生活就真的只有过去,没有现在和将来了?这本集子题目为《跨过厚厚的大红门》。我一直想的是这大红门是从门外跨进来,展开这院中的历史画卷,揭示这院中曾经生活过的人们的悲欢离合。但是此时此刻在我匆匆逃离昨日的残梦时,我却猛然醒悟也许这大红门也应当是从里面往外跨出去。我也许应当把自己的情感跨出这大红门,寻找新的生活起点,那时再回头看这两扇大红门时会不会有新的感悟呢?从这里我又想到,我写的四合院总是停留在我们两代人——我的父亲和我与冠华。我从来不曾想过这院中还有个第三代,女儿妞妞。我一直觉得她不属于这个四合院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她少年时代就离开了这院子,她无法理解这四合院凝重的历史感。妞妞不赞成我把自己埋葬在这院子里,埋葬在早已逝去的情感恩怨中,我却觉得她完全不能理解我这一代人沉重的心路旅程。前不久在上海福寿园为父亲的铜像揭幕,学者们都认真地论述父亲的一生,妞妞最后讲话,却说“我觉得我爷爷特别‘酷’,他我行我素,根本不在乎别人对他说些什么”,还说“我不喜欢老讲继承,我喜欢多讲创新”。听众里老一辈的摇头,中青年的却大为赞赏。回到北京,这件事总在我的脑中盘旋,我渐渐地悟出了一个道理,这个四合院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个第三代。我们家这——百年中的三代人似乎浓缩了中国社会的进程。一百年前,父亲是反清战士,参与辛亥革命。五十年后我造了父亲的反,成为共产党员。今天,又是一个五十年过去了,妞妞是这院中的新一代,她也正在造我的反,试图把我从过去拉进现在。她降生在这个大红门内,十二岁时从这个大红门中跨出去,但她保留着大红门的情结,十多年后又从大洋彼岸重新跨进了大红门。只是她带进这大红门的已是崭新而陌生的气息。她经营的新概念媒体刊物、她的生活方式都太超前,使我无法完全理解和接受。她的“离经叛道”在我看来已不属于这个院子。但这些天,我却不能不问自己这难道不正是四合院变迁的一个新的里程吗?我凝望着院中那棵最老的海棠树,它的年龄和妞妞相仿,我们搬进51号时,它刚刚栽上,如今已是枝茂叶盛,给了我们半院子荫凉。四十年来,海棠的老枝已经枯死不少,如今旺盛茂密的多半已是新枝。老干新技交叉在一起,构成了这棵充满沧桑感的老树。历史和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还想到这大红门中的第一代人我父亲,他的结局是完好的,因为他——生遵循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信念,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第二代人的我却是个最大的悲剧。也许那正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我无祛把握自己的命运,也无法实现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梦。现在到了第三代人妞妞,她以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在挑战这四合院的过去。她不会再让任何这院中的悲剧重演。我终于心情开朗起来,似乎在陈旧的院墙中看到了新的生机和未来。但愿这大红门内的四合院会随着妞妞这一代人往前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
尴尬的气味(美)吉姆·道森(Jim Dawson)著;沈跃明译谁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屁王”?谁第一个将体内之气(屁)搬上银幕?又是谁在自己的作品中讨论屁对家庭,对婚姻,对生活的巨大影响?一个响屁引发了两千年前,耶路撒冷“逾越节”上一场死难过万的战争。“豆子,豆子,音乐果子,越吃越放越放越吃,越吃越放感觉越棒,豆子,豆子,每顿都吃……”这是一部极富趣味性的文化史——谈论人们一直羞于启齿却时时刻刻正在发生的日常行为:放屁。本书作者吉姆·道森以极其诙谐的笔调从科学、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介绍了屁在各个层次和人群中所起的作用。它不同于一般的大众读物,语言风趣幽默,涉及内容涵盖多方面,既是一本文化史,也是一本通俗读物,特别是文中引用了大量人们熟知的名著名片的经典实例,使读者在轻松幽默的语言环境中领略屁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略带苦涩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