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读物
-
历史漫点说4郭立建 著这是一套历史漫画读物,5册书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轴,讲述从远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衰与变迁。书中内容分为两部分,历史事件为其一,各时代的人文、社会结构与现象为其二。其中历史事件以故事叙述的方式,采用连环画(文字 插图)的形式进行展现,而时代人文、结构与现象则用知识点的形式进行总结和展示,务求给读者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余,还能令读者一窥中华文明之真实细节。此书各章节环环相扣,节点把控恰到好处,文字幽默风趣略诙谐但不失严谨,插图逗趣欢乐但不失正经,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妙趣横生,读起来甚是快爽,妙不可言。本套书审核与顾问:黄牧航(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英] 布莱恩·费根,[英] 纳迪亚·杜拉尼 著,欧阳瑾,黄春燕 译掌握了尼罗河一年一度洪水规律的古埃及人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公元前2200年开始的大旱则导致埃及陷入四分五裂的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0年之后三百余年的温和气候催生了罗马帝国,而欧亚大草原的大旱则唤出了可怕的“上帝之鞭”匈人战士,使帝国一蹶不振;高棉王朝修筑完善的灌溉系统利用丰沛的雨水,但过度的开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水的肆虐最终使宏伟壮丽的吴哥窟被人遗忘;“小冰期”使西班牙对北美的殖民严重受挫,但荷兰的商船则利用此时更强的东风获得了优势,成为促成“荷兰黄金时代”的一个因素。最近几十年古气候学的迅速发展,使科学家们获得了望向远古的望远镜,通过对深海岩芯、极地冰芯、洞穴沉积物、树木年轮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古人曾经生活的环境,许多历史学问题也因此获得了气候方面的新解释。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人类这个物种经历了许多气候不稳定的时期,努力适应环境并积累了诸多辉煌的文明成果,但也有一些强盛的文明已经被气候变迁引发的瘟疫、冰川融化和干旱所摧毁。《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是关于气候与文明之间关系的历史。作者巧妙结合气候史与文明发展史,并综合了气象学、人类学、考古学、生态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重新建构了从未次盛冰期直至今天全球化时代的3万年人类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积累了许多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和教训。200年以来,人类的行为已经能够对气候产生显著影响——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威胁却还是令我们难以应付。尽管在该书论及的三万年间,整个世界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但对于人类诞生以来的历史而言,这并不算是很长的一个时期。我们与古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并无多少区别,因而,古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成败经历仍然足资借鉴。如今,全球变暖带来的种种灾难——海平面上升、严重干旱、极端高温、频繁的洪水等,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巨大挑战。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充分未雨绸缪,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并能团结合作的社会,才更容易渡过气候危机。未来人类的命运如何,将直接取决于人类社会当下的行动。
-
水浒新论译者:柳忘言水浒传》被当代水浒迷称之为“魔书”。因其隐晦的文字及史书般的写作方式,导致它诞生六百多年以后,人们依然无法对它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争论不休。笔者试图通过普通百姓生活的角度,分析人物故事所带来的社会意义及人生意义。顺便简单分析一下,在某些故事和情节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探寻作者真实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本文通过大量文字,详细分析了武松的心路历程和他的人生悲剧。并对金圣叹更改《水浒传》的文字而伤害其艺术效果感到遗憾和批判。武松的故事,反映出爱情伦理和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是人类社会成立以来,古今中外至现代都无法解决的矛盾。反映出《水浒传》的作者,深刻而富有哲理眼光。是一个伟大作家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以及人性的深层的思考。笔者通过分析这些水浒人物的故事,试图寻找《水浒传》真正的内涵和呈现其应该有的文学地位和意义。虽然《水浒传》被国人称之为四大名著之一,人们依然低估了它的社会意义和文学历史地位。
-
清代御批案柏桦 著《清代御批案》以通俗的语言重现曲折的案情,再加上皇帝批示解析,不但可以了解历史概况,也可以通过细节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更可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清代皇帝批示的案件,即便是历史记载不全,其数量也相当可观。在众多的御批案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尽管这些案件可能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更有历史的局限,但对于读者了解历史,仍颇有助益。书中既有天理、国法、人情的交融,又有情理法的碰撞,更有皇帝的好恶和决断。身为皇帝,能够晓之以情,喻之以理,威之以法,将天理、国法、人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而实现明刑弼教、辟以止辟、刑期于无刑的目的。
-
历史漫点说3郭立建 著,小熹文化 绘这是一套历史漫画读物,5册书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轴,讲述从远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衰与变迁。书中内容分为两部分,历史事件为其一,各时代的人文、社会结构与现象为其二。其中历史事件以故事叙述的方式,采用连环画(文字 插图)的形式进行展现,而时代人文、结构与现象则用知识点的形式进行总结和展示,务求给读者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余,还能令读者一窥中华文明之真实细节。此书各章节环环相扣,节点把控恰到好处,文字幽默风趣略诙谐但不失严谨,插图逗趣欢乐但不失正经,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妙趣横生,读起来甚是快爽,妙不可言。本套书审核与顾问:黄牧航(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卫绍生本书系“乡贤文化丛书”第二辑之一种,重点讲述河南乡贤陈蕃一生的事迹。陈蕃,东汉名臣,河南平舆人。陈蕃的一生,始终都处在宫廷争斗时的动荡之中。作为东汉大臣,他要么与专权的外戚争锋,要么和弄事的宦官相抗。陈蕃作为汉室重臣为朝廷乱而不亡做出了的独特贡献。这其中,陈蕃不避强权、犯颜直谏的做法让世人感叹。忠君、报国、辅社稷之危,面君直言,不避生死,体现了一位忠臣的拳拳心志,更体现出天中先贤的风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依然苦苦地支撑着,虽然后的结果是捐躯死国,身首异处,但给后人留下的除了无尽的惋惜外,还有“大丈夫当扫除天下”而事未尽的悲壮。此书弘扬了一身正气的乡贤故事,对今天的人来说,也能从中领悟出如何做人的道理。
-
细说史记三千年 汉初战略王嗣敏 著细说史记三千年 汉初战略(《史记》的伴侣桥梁书,少年读史记的进一步深读之选,帮未读完史记全注全译本、文白对照本的读者弥补遗憾。汉艰难地统一了全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太子之争,外戚专权,诸侯割据,匈奴寇边,盐铁辩论,旧路不通,新路何在,看汉初精英如何洞察历史与现实,解决问题) 《细说史记三千年》系列丛书是*销书《史记之魂》的倍增扩展升级版,作者运用五维思维,即以“学术、故事、战略、组织、细节”的视角,不吝十年之功,细读《史记》,不惮其烦,广征博引,并原创300余幅图表,撰成“更清晰呈现《史记》脉络,更全面阐发太史公之思”的《史记》桥梁与伴侣读物。《汉初战略》承接《楚汉战争》,对应《史记》的《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留侯世家》《萧相国世家》,《黥布列传》《张耳陈馀列传》《魏豹彭越列传》《平准书》《匈奴列传》等篇。一方面讲述自刘邦以降,从汉文帝到汉武帝的汉初历史,另一方面品读西汉开国功臣中影响力较大者,比如张良、萧何、曹参、彭越等。汉虽然赢得了楚汉战争,但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秦的路走不通,周的路回不去,泱泱华夏该何去何从?太子之争、外戚专权、诸侯割据、匈奴寇边、盐铁辩论,新的问题一个个涌现,这些新问题在此后两千年的中国以各种变体考验着历代王朝。汉初的精英们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又有怎样的解决思路?后人常言历史没有新鲜事,但《汉初战略》记述了诸多中国历史的新鲜事及其解决路径。读懂汉初百年史,更懂中国历史。
-
历史漫点说2郭立建这是一套历史漫画读物,5册书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轴,讲述从远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衰与变迁。书中内容分为两部分,历史事件为其一,各时代的人文、社会结构与现象为其二。其中历史事件以故事叙述的方式,采用连环画(文字 插图)的形式进行展现,而时代人文、结构与现象则用知识点的形式进行总结和展示,务求给读者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余,还能令读者一窥中华文明之真实细节。此书各章节环环相扣,节点把控恰到好处,文字幽默风趣略诙谐但不失严谨,插图逗趣欢乐但不失正经,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妙趣横生,读起来甚是快爽,妙不可言。本套书审核与顾问:黄牧航(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了凡四训泽后世徐春燕本书是乡贤文化丛书中的一本,主要记述了作为嘉善乡贤的明代思想家袁黄的一生和主要贡献。本书主要分为五章,章讲述嘉善袁氏家族的整体情况,第二、三章讲述袁黄的一生经历,对其两次人生转折和为官情况作了详细介绍,第四、五章讲述袁黄的善学思想,对善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作了详细论述。作者围绕袁黄和他的《了凡四训》,讲述了乡贤袁黄的为善经历,系统介绍了《了凡四训》这部融汇禅学、理学和道学的一部劝善佳作。袁黄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强调改过向善要从心入手,提升自我修养。二是强调人的命运不由天定,只有自己才是命运主宰的思想。三是倡导“功过格”,“功过格”是通过自省的方式,隐恶扬善、迁善改过,通过道德自律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引导人内观自身、自我完善。
-
历史漫点说5郭立建 著这是一套历史漫画读物,5册书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轴,讲述从远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衰与变迁。书中内容分为两部分,历史事件为其一,各时代的人文、社会结构与现象为其二。其中历史事件以故事叙述的方式,采用连环画(文字 插图)的形式进行展现,而时代人文、结构与现象则用知识点的形式进行总结和展示,务求给读者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余,还能令读者一窥中华文明之真实细节。此书各章节环环相扣,节点把控恰到好处,文字幽默风趣略诙谐但不失严谨,插图逗趣欢乐但不失正经,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妙趣横生,读起来甚是快爽,妙不可言。本套书审核与顾问:黄牧航(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