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晚清时期外国人眼中的闽南社会状况乔治-休斯 著 罗锦生 译本书内容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历史篇,概述了明朝至晚清年间,日本、荷兰、英国对厦门及其周边地区的入侵及当地的抵抗运动,还叙述了郑成功家族收复台湾、厦门小刀会的反清斗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军在厦门的活动等。第二部分地理篇,介绍了厦门行政辖区、地理、气候、建筑、农业生产和物产、医疗及历史古迹、民间信仰、交通运输等情况,还介绍了漳州和泉州两府的地理、历史、农业、人文等。第三部分贸易篇,介绍了厦门的对外贸易情况,及厦门与台湾之间的贸易情况。本书从另一个视角为读者了解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末年的闽南社会历史面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编排,英文部分为香港De Souza公司1872年出版的《厦门及其周边地区:源自中国以及其他记载的汇编》 (Amoy and the Surrounding Districts Compiled from Chinese and other Records),中文部分为英文译文。
-
史绩新萃三峡大学校史编修组 编三峡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具有很强发展潜力的综合性大学。三峡大学历来十分重视校史资料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工作,2002年,学校决定启动校史编写工作,并开始组织人员拟定编写大纲,广泛收集资料,分头撰写初稿。本书为三峡大学百年校庆图书“三峡大学校史系列丛书”之一。为了反映近二十余年的办学进程,三峡大学校史编修组以《史绩新萃》为题,按照编年的体例,力图记录、展现这一阶段史实。为了便于陈述这一时期的业绩,根据其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标志性成果,将这一时期的办学实践划分为三个篇章,即上篇“航程新启(2000—2005年)”、中篇“中流击楫(2006—2013年)”、下篇“砥砺奋进(2014—2022年)”。该书对总结呈现三峡大学校史具有独特的出版价值。
-
史迹钩沉三峡大学校史编修组 编三峡大学为一所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具有很强发展潜力的综合性大学。三峡大学历来十分重视校史资料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工作。2002年,学校决定启动校史编写工作,并开始组织人员拟定编写大纲,广泛收集资料,分头撰写初稿。
-
品韵文晖陈华胜 著这本书是历史文化作家陈华胜着眼于杭州市拱墅区文晖街道所写的文史著作。陈华胜调查、收集、考证了文晖街道的历史、特色和相关的文化,时间跨度从南宋至今,涵盖了文晖区近现代工业发展的风华。本书分三品,第一品“流光”,以艮山门和运河为线索,用一支妙趣横生的史笔,钩沉文晖街道一带悠久传奇的历史故事;第二品“风情”,聚焦文晖街道知名的艮山十景、打铁关、南宋官园等地标景色,挖掘其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第三品“物语”,主要书写文晖街道工业建设的恢弘往昔和产业工人热火朝天的劳动故事,复现了艮山门电厂、杭州制氧机厂、杭州锅炉厂等大厂的发展历程。该书从古至今,发掘文晖街道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以文晖映照杭州的发展和变化。
-
康熙海康县志(清)郑俊 修,(清)宋绍启 纂,蔡平整理《康熙海康县志》共三卷,包括舆图志、星候志、民俗志、食货志等。海康县(今雷州市),为广东省湛江市辖五县(市)之一,明清时期为雷州府所领。康熙朝郑俊主修的《海康县 志》,是目前最早的传世旧志,在海康县方志修纂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创意义。其体例、门类之设置、史事之载录等,都为嘉庆朝及民国两部续志之修所借鉴和采择,具有不可替代 的地位和文献价值。本次精选版本加以规范整理,有助于保存地方文献、延续地方文脉,为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
故宫文物南迁时代忆往庄灵、陈夏生本书以作者的父亲、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庄严(1899—1980)的个人经历为核心展开叙述,作者依凭《庄严日记》《华严洞图卷》等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童年记忆,铺陈了动荡年代故宫同仁及家属为保护国宝安全而四处播迁的特殊经历。全书以庄严参与故宫文物南迁活动的重要纪念物《华严洞图卷》的情况介绍作为序章,而后分上下两编——上编叙述庄严等人护送文物南迁、西行、东归的一系列经历;下编则以《华严洞图卷》上的题跋为线索,介绍庄严与故宫同仁及相关文化人士的交谊往来,从而实现了对经历、物品、人物的三方面历史呈现。
-
宁波宋韵文化史话崔雨四明八百里,物色甲东南。该书在文化学语境下研究宁波作为典型宋韵文化的民俗表现,及其在景观、生活、文学、思想等领域的映射;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学科视角,以及实地案例和历史故闻衬托,展现宁波宋韵文化魅力,形成区域民俗渊源研究的生动表达;从全域宏观到句里微观,还原宋朝宁波生活百态图景,呈现出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展示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气象。全书浓缩32个故事,约120000字。全书分河海之城、贤达辈出、东南邹鲁、雅俗交融、俗世繁华、精工巧作六个篇章,每章由诗话导言、历史回眸、岁月留痕、理论探索、时代价值等部分组成,部分文章后附有小贴士、延伸阅读、链接等,以方便读者全方位、立体式了解宁波宋韵文化。
-
厦门集美学村林斯丰暂缺简介...
-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唐力行 等本期《江南社会历史评论》收入了十余篇论文。塘栖古镇是明代兴起的江南商贸市镇,自明代中叶以来,当地人一直努力建构古镇和自己家族的历史,赵世瑜教授在查考有关塘栖的文献时,注意到塘栖水乡文字历史建构过程中士大夫所起的作用,他的论文论述了当地文人是如何通过日益士大夫化的塘栖叙事,制造出了一个与此前大相径庭的塘栖。胡箫白副教授的论文则围绕“不从,非吾民也”这句话考察了明代中期温州地区官方进行的信仰整改与民间反应,以此来观察明初国家层面的规章制度在微观地域社会的实践过程与在地反响;洪煜教授的论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该文考察了以江浙一带为核心的近代县报,对县报的特点及其对于地方社会研究的价值进行了分析;黄阿明教授则通过梳理明清时期松江董氏家族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回应了滨岛敦俊先生提出的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没有出现华南式的宗族组织社会的观点;戴鞍钢教授则通过江南孕育上海、上海引领江南、长三角一体化三个角度对上海与江南历史上的互动进行了回顾,本期《江南评论》的作者既有老一辈资深学者,也有中生代新生代学者中的佼佼者,各位作者的论文新见迭出,给江南区域史的研究带来新的气息。
-
广州十三行与行商研究王元林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收集了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等专家学者对广州十三行行商研究的报告。本书通过深入发掘和整理广州十三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其行商和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包括贸易管理制度、商人群体、商品种类、中外文化交流情况等,论述了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对中国清代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