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广州十三行与行商研究王元林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收集了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等专家学者对广州十三行行商研究的报告。本书通过深入发掘和整理广州十三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其行商和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包括贸易管理制度、商人群体、商品种类、中外文化交流情况等,论述了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对中国清代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
光绪延庆州志 延庆州乡土志要略温廷军 郗志群 点校《光绪延庆州志》是现存内容最为丰富的明清延庆旧志,对延庆的历史地理、官制沿革、名山大川、村落田产、诗文碑刻等领域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记载。《延庆州乡土志要略》接续《光绪延庆州志》,保存了《光绪延庆州志》纂修完成之后、清朝灭亡之前的史料。上述两种文献不仅是研究北京与延庆史地风物、建制流变的重要材料,而且对于研究以长城为中心的边镇体系,以及相关的山川道路,都有着重要的文献意义。本书的整理出版,是对“北京古籍丛书”系列的进一步扩容和发展。本次整理出版,整理者还对两书做了充分的校勘和注释,进一步提升了本项目的研究利用价值。
-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唐力行 等本期《江南社会历史评论》收入了20余篇论文。其中赵世瑜教授的文章围绕如何运用历史人类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江南史研究谈了自己的看法;邹振环教授的文章探讨了张元济知识观念所赖以形成的地域文化环境;蔡振伟与范金民教授合撰的论文则通过论述严嵩与无锡安氏家族的交往来考察朝廷权臣与地方富豪是如何建立起人情网络的;陈忠平教授的论文则对江南地方社会精英团体在近代革故鼎新之际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度研究;王健研究员的论文通过《张廷济日记》考察了19世纪初江南士人北上科考的路线、行程与费用,还原了科举史上以往很少有人关注的细节;王菡薇教授的论文则围绕晚清民初江南地域书画史的类型与撰写展开论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本期《江南评论》的作者既有老一辈资深学者,也有中生代新生代学者中的佼佼者,各位作者的论文新见迭出,给江南区域史的研究带来新的气息。
-
故宫学百廿题郑欣淼《故宫学百廿题》精选与故宫学相关的议题展开阐述,由故宫学理论、故宫学研究对象、故宫学研究出版、故宫学人等四方面内容组成,具体分为故宫学理论、故宫建筑、故宫文物、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与机构、故宫出版与传播、故宫学人等七个部分,共 120 个条目。本书系统、细致地梳理了故宫学之要点与核心,全面介绍这一勃然而兴且充满无限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可谓一本故宫学研究的辞书式工具书。
-
西方城市文明史薛凤旋 后浪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城市的发展与变更体现了文明的演变。本书选取了两河流域、埃及、印度河流域,以及较晚期的爱琴海四大西方古城市文明,基于大量中西方文献以及前沿考古成果,力求以浅白易明的文字还原这些古城市文明的发展轨迹,并考察同一古文明在历史发展各个阶段所产生的形态各异的城市。本书配以大量地图、年表,以及精美的文物图片,让读者在领略西方古城市的特色时,同时回溯一个个古文明艰辛又神奇的足迹。
-
晚清时期外国人眼中的闽南社会状况乔治-休斯 著 罗锦生 译本书内容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历史篇,概述了明朝至晚清年间,日本、荷兰、英国对厦门及其周边地区的入侵及当地的抵抗运动,还叙述了郑成功家族收复台湾、厦门小刀会的反清斗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军在厦门的活动等。第二部分地理篇,介绍了厦门行政辖区、地理、气候、建筑、农业生产和物产、医疗及历史古迹、民间信仰、交通运输等情况,还介绍了漳州和泉州两府的地理、历史、农业、人文等。第三部分贸易篇,介绍了厦门的对外贸易情况,及厦门与台湾之间的贸易情况。本书从另一个视角为读者了解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末年的闽南社会历史面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编排,英文部分为香港De Souza公司1872年出版的《厦门及其周边地区:源自中国以及其他记载的汇编》 (Amoy and the Surrounding Districts Compiled from Chinese and other Records),中文部分为英文译文。
-
山东大运河新考姜传岗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山东运河史考证辨伪,下编为当代运河通航和穿黄方案论证、建议。针对目前山东运河历史上的部分空白、误解丶不清楚的问题予以深入考证和调研,发掘新的材料,提岀新的见解,以深化对山东运河原真性丶整体性的认识,并对当前山东运河的复航方案进行调研提出明确建议。。力图以新的材料丶新的观念丶新的语言讲述历史。进一步澄清误解,“摸清资源家底”。体现了当前我国运河研究领域的前沿性和最新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山东运河史考证辨伪,下编为当代运河通航和穿黄方案论证、建议。针对目前山东运河历史上的部分空白、误解丶不清楚的问题予以深入考证和调研,发掘新的材料,提岀新的见解,以深化对山东运河原真性丶整体性的认识,并对当前山东运河的复航方案进行调研提出明确建议。。力图以新的材料丶新的观念丶新的语言讲述历史。进一步澄清误解,“摸清资源家底”。体现了当前我国运河研究领域的前沿性和最新成果。
-
武威传陈玉福 程勰 著《武威传: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是“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的重要读本。本书以四大章“凉州”“民勤”“古浪”“天祝”四十多篇分专题全面叙写丝路重镇武威自古及今的历史、包容开放的气度以及这座城市历经的磨难和铸造的人文精神。武威从得名那一刻正式走向历史前台,成为丝绸之路上控扼咽喉的要塞重镇。所有属于河西走廊的故事里都有武威的身影,或直接参与、或间接影响,大凉州在武威凝聚起一座使人仰视的丰碑,独一无二,沧桑古朴。出生成长于武威的陈玉福继《张掖传》后,联手武威作家程勰为他们共同的故乡树碑立传,书写出一座兼容并包的硬朗阳刚之城,一座辉煌与落寞交替、覆灭又重生的边塞之城,兴盛之城。
-
敖汉旗生态文明建设简史刘承来,鲍杰峰,金硕 编本书通过4个部分记叙了 敖汉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70 年的探索、实践和走过的不 平凡历程。 部分:艰苦 卓 ,探索生存之路;第二 部分:生态立旗,建设秀美 山川;第三部分:与时俱进 ,实现永续发展;第四部分 :求真务实,建设生态文明 。
-
武威历史文化访谈录赵现海,张国才武威既是古代河西走廊的政治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本书是武威市第一次对当地文化开展的系统口述整理,被访人都是在武威文化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专家与传承人。全书共16篇,被访者17人,通过口述访谈的形式,分别从文物发掘、保护,地方文化的整理、宣传,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等方面介绍了武威文化的历史、现状,以及在保护、传承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经验教训等,如铜奔马的发现经过、西夏泥活字的复活、甘肃长城的普查、国家级非遗凉州贤孝的传承等故事。本书讲述的内容很多是首次完整披露,弥足珍贵,展现了武威基层文化工作者在艰苦复杂环境中的情怀和坚守,也呈现了河西地区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