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峡江一瞥》译补图注蒲兰田 著蒲兰田的《峡江一瞥》也译作《大江河》,是属于观光性质的旅游活动记载,算是一部针对外国人游览峡江地区的观光旅游指南,颇带猎奇的性质。该书产生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背景下,也具有当时外国人峡江地区考察游记的类似通病,如一些历史地理名词翻译的疏误、对国人的鄙视等,在阅读过程中应当予以留意。本书以传统方式将蒲兰田1921年出版的《峡江一瞥》进行译补图注,仿前贤学者校补图注之格式,对近代蒲兰田《峡江一瞥》进行翻译后加以注补,并增添大量相关的历史图片等材料,以期从蒲兰田的视角全面展现近代峡江地区的风土面貌,让读者通过阅读去认知蒲兰田以及我们那个苦难年代中的峡江风貌,理解峡江风光的壮丽与先民的不易。
-
清同治增修万县志校注郭作飞 著《清同治增修万县志校注》特点:版本:本校注以同治五年(1866)刻本《增修万县志》为底本,以乾隆《万县志》、咸丰《万县志》、嘉庆《四川通志》、道光《夔州府志》为参校本。校勘:因此部县志的版本较为简单,先有刻本,后有今人根据刻本而来的影印本或复印本,故本书的版本就显得简单,没有对校的可能。我们的校勘多针对本志中的引用文献,如大量引用了《舆地纪胜》《太平寰宇记》和“旧志”“十三经”等文献资料,将与原文进行对校,并根据原文进行校勘。如遇“衍”“讹”“脱”等,将在注释中予以注明。体例:原文体例不一,点校时尽量还原文本原貌。原文中的单行大字用五号宋体字,原文中双行小字改为单行,除了特别注明之外一律用六号宋体字。行文:古籍刻本的行文习惯与规范与现文不符。为方便今人阅读,采用现今的行文规范进行点校。
-
丽水有掌故胡建金 编千年处州府,风雅丽水城。这里是神仙“居住”的福地,流传着黄帝的传说,是马仙的故乡;这里是民族融合的舞台,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这里是物产丰饶的宝地,出产的青瓷与茶叶数百年前就漂洋过海;这里是孕育瓯江文化的沃土,流淌着无数动人的故事……
-
济南城下颜廷华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发起二次北伐。蒋介石率领的集团军迅速赢得了山东战场的主动。日本政府为阻挠中国的统一、实现满蒙自治,称霸亚洲和世界,遂于4月18日了做出了第二次出兵山东决定。4月5日,济南泰丰楼饭庄厨师郭济生、松元慧子等热切的盼望着北伐军的到来。松元慧子向郭济生吐露了爱慕之情,被郭济生拒绝。5月2日,为解决人手短缺事,王掌柜让松元慧子赶去通知郭济生、刘明泉尽快返回饭庄上班。刘明泉在返济途中与福田率领的第六师团不期而遇,刘明泉无端被日军刺死。
-
凤栖朝阳本书编写组 编本书是北京市朝阳区高层次人才事迹的个案汇编,汇集了20余个奋斗在朝阳区的高层次人才的事迹。挑选出来的在朝阳区成长发展,积极为朝阳经济社会做贡献的每一个人才故事,都是最生动鲜活的朝阳区人才工作案例之一。通过他们的创新创业经历,以及与朝阳互促共融的故事来展现朝阳区营造的人才发展生态,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人才活力。故事多为朝阳报记者的采访稿,不能道尽一个人全部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但可作为一个引子,期待大家走进人才、了解人才、助力人才。
-
藏在运河里的红色杭州纂研究室 著,中共杭州市拱墅区委党史和地方志 编本书将系统挖掘、梳理、研究各类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和新近发现的史料遗迹,通过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式,全景式再现大运河(杭州段)特别是杭州市拱墅区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至今百年历史中,在中国共产党下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光辉时刻,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式,记录大运河红色文化的珍贵记忆和点滴瞬间,展示运河两岸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涌现的先进典型,展现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仰,串联起百年来大运河(杭州段)发展成就与蝶变跃升。
-
再造祖先图像陈晓阳 著本书是一部建立在流动的田野基础上将祖先崇拜与祖先图像纳入视觉人类学研究领域的著作。本书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传统再造与宗族复兴置于同一框架下考察,从绘制祖先图像的过程展开,通过人类学、艺术史和图像学对祖先图像和当代的宗族组织形式进行综合研究,尝试回应祖先崇拜与宗族观念在新时期的城市与乡村中的多元实践路径,丰富了中国世系群和宗族复兴理论的面向。本书还对粤西客家这一较少被学界关注的族群进行相对系统的调查,从方志、民间文献和口述史中,试图恢复一段模糊不清的边缘族群历史。
-
阿昌族史话李茂琳 著阿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全国人口10万人以下的28个少数民族之一,属云南省15个特有少数民族及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阿昌族人口仅有39555人(包括盈江仙岛人在内)。主要分布于滇西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陇川县和芒市等县市,部分散居在保山市的腾冲市、龙陵县,大理州的云龙县。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的曩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是阿昌族人口的聚居区。阿昌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属氐羌,是由古代东部寻传部落演变而来。“寻传,即峨昌蛮也。”“寻传”远在2世纪时即居住在怒江上游的广阔地区,5-6世纪后一部分陆续向西南迁移,定居在陇川、梁河、腾冲等地。元明时期称作“莪昌”“峨昌”或“蛾昌”“阿昌”。今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的阿昌族自称“蒙撒”或“蒙撒掸”(傣撒)、“衬撒”,梁河地区则自称“汉撒”与“阿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阿昌族。在阿昌族形成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融合、分化、再融合的发展过程。阿昌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由于阿昌族长期与汉族、傣族、景颇族等民族杂居,故其语言中带有汉族、傣族、佤族、傈僳族等多种语言成分,语言成分复杂,形成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区。阿昌族使用汉文和傣文,现每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分别为92人、468人、1811人和4940人。千百年来,阿昌族人民始终保持善良、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和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不仅创造了初步繁荣昌盛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不断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进而推动和促进着阿昌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
红色文化蕴青州樊光湘,樊步青,刘畅 编本书是一部记录地方红色文化的文献整理图书。书中选编、收录了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山东青州的感人故事,特别是收集整理的“青州烈士事迹”解说词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书中展现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青州党史,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页面设计适当留白,让读者写下心得感悟,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
-
安徽历史大事典李琳琦 刘道胜 主编本书收录了自远古至新中国成立前安徽境内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诸方面的重要历史事件的词目594条。所收词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至清前期、近代七个部分,各部分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及内容类别排列条目。本书对安徽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性梳理,突出安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外读者更好地认识安徽、了解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