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袁世凯评传刘忆江著辽东宽甸人,原任职于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现居北京,为自由撰稿人。喜读书,游艺于文史哲三域。性爱丘山,虽欲脱丽,然心为形役,淹留尘网至今。目前侧重于近代史研究与历史小说之撰述。从百年混沌中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为读者提供观察历史人物的别样视角,以当时之公私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等第一手史料为基础,展示晚清民初政治风云的波诡云谲,再现袁世凯的人生轨迹:年轻时是孤胆英雄,纵横捭阖于海东,与列强斗智斗勇,独力支撑危局:中年则为大清的柱石,治世之能臣,继承李鸿章衣钵,成为后期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晚年心智为私欲所蒙蔽,帝制自为,玩弄权术,误己误国,沦为乱世之枭雄。这一段世事的变迁,人物之沉浮,有足以供后人思考和警惕者,而作者爬梳史料之目的,为的是将脸谱化的袁世凯还原为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人生,对其功过是非给予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以平实的心态追溯当时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曲折,使读者能够从前人的得失成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和经验。
-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冯玉祥著编辑推荐:蒋介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于他,历史上有太多的评价。今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再一次认识蒋介石,看看冯玉祥眼中的蒋介石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作为一个军人,冯玉祥戎马一生,为政清廉,爱国爱民,堪称一代良将。作为一个历史的评述者,他又是否公证呢?1928年,冯玉祥和蒋介石换贴结盟,拜为兄弟,两人开始20多年的私人关系和政治交往,过从之密,了解之深,非常人所及。用冯将军自己的话说:二十年的光阴,我同他都在一起,他是如何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已,可以说没有一桩我是不知道的。本书是冯玉祥将军和蒋介石在政治中分手后,在美国口述,并由夫人李德全记录而成的,展示了蒋介石的真面目,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资料。生动形象,文笔深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水平。77325
-
第一夫人的情与爱金惠良编著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男子不计其数,其中一个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有为的风流总统的翰·肯尼迪,另一个是世界巨富、狂放不羁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凭借这两个男人杰奎琳登上了女人们所难以达到的权力与财富之巅。本书所介绍的夫人有:一生潇洒,风采如歌——杰奎琳·肯尼迪、从私生女到阿根廷人的圣母——贝隆夫人、破碎的童话——黛安娜、总统的伙伴——希拉里·克林顿、敢与江山试比高——辛普森夫人、当了十三年美国的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一人家庭,两个第一夫人——劳拉·布什,芭芭拉·布什。她,任性洒脱,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所爱的男人,最终成为美国最年轻的第一夫人,并以希腊船王遗孀的身份传奇般地告别人世;她,曾是漂泊在大都市里的卖艺女,命运却魔术般将她变成站在总统府阳台上接受万众欢呼的国母,一曲荡气回肠的《阿根廷啊,请别为我哭泣》常让人忆起那神灵般传奇的她;她,童话世界里的灰姑娘,王子将她变成了公主,遗憾的是,这只“永不凋谢的英国玫瑰”最终还是在破碎的童话中凋谢了;她,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嫁个有钱人,果然,在离过两次婚之后,她神奇地续写了“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千古绝唱;她,作为美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第一夫人,却莫名地容忍红颜对手担任瘫痪总统的私人秘书达二十年之久;她,耶鲁法学院的高才生,总统的政治伙伴,一生都挣扎在总统丈夫的绯闻中;而她们,做着婆媳的两个第一夫人,都是喜欢烘蛋糕和遛狗的相夫教子式家庭主妇,虽平平淡淡,却不乏幸福。在这个神秘的权利顶峰,上演着一幕幕非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和企及的爱情故事。让我们翻开书,进入第一夫人们的情感世界……
-
明成皇后袁非著编辑推荐:明成皇后是朝鲜王朝最后一位国母。没落贵族出身的她,在政治力量的争斗中,意外地被选入宫,成为高宗的妃子。这本是大臣想控制皇室的一步棋子,不料,明成天资聪颖、反应机敏,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远见,在尔虞我诈的宫廷中险中求生,不断化解危机,不但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还帮助夫君成功夺回了政权。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实现统治亚洲的目的,准备占领中国。日本首先看中了朝鲜——这个与中国接壤的国家,试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明成以一介女子之身,为了抵御日本侵略,周旋于列强之间,让一直对朝鲜心存觊觎的日本无法得逞。日本政府越来越感到明成的阻碍,做出了不杀"明成"不能吞并朝鲜的结论。公元1895年10月8日,日本政府派浪人暗杀了明成皇后。五年后,朝鲜即被日本吞并。虽然明成皇后最终被阴谋暗杀,但她的事迹已为朝鲜百姓永世称颂。
-
永久的记忆朱和平著作为两位老人深情疼爱过的孙子,我常常想念他们,想起和他们一起泛舟中南海的幸福童年,想起和他们一起经历了“史无前例”年代的风风雨雨,想起在暮色中陪伴他们散步谈心度过晚年时光的日子…… ——朱和平
-
一代报人王芸生王芝琛著芸芸众生中崛起的《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1901-1980),作为无党派爱国人士、蜚声海内外的报业巨子、中日关系研究专家,将毕生精血倾注于《大公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风云变幻的近现代中国,奠定了《大公报》不可动摇的文化史地位,也成就了一代优秀报人的人格风范。出身贫寒、自学成才的王芸生,关切国运民生,伸张正义真理,在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相标榜的《大公报》阵地上,慷慨陈词,奋笔疾书,为唤醒民俗精神,为反对日本侵略、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争取民主自由与新闻自由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一生无愧于“名世大手笔,爱国言论家”之美誉。本书由王芸生之子根据翔实资料和王芸生晚年的回忆评说写成,并汇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全面展现了王芸生与《大公报》荣辱与共的风雨历程。《大公报》随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几盛几衰,王芸生的个人命运也随之载沉载浮。与张季鸾笔战福祸相倚投身《大公报》,先生加入国共两党终又张行“中道”,战乱年代的艰辛,政治风云的变幻,婚姻道路的插曲,也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和蒋介石、段祺瑞、陈诚及诸多名流学者的交往,王芸生的一生既以其业绩与人格留芳,又因之屡屡罹罪。一代报人的高伟形象留给我们丰厚的遗产和长长的背影。
-
天职苦旅(美)道格拉斯·布林克利(Douglas Brinkley)著;汪海欢译道格拉斯·布林克利在《天职苦旅》一书中,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黄水海军作战的真实情景,声、色、味俱全,令读者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然而,《天职苦旅》却不只是另一本战争故事,他的灵魂纯洁依旧,但服务国家的激情未泯。他准备发动一场另类的战争。著名的历史学家道格拉斯·布林克利在《天职苦旅》一书中,追踪了约翰·克里四十多年来从战争到和平的心旅历程。《天职苦旅》是第一部全方位介绍约翰克里的海军生涯的著述。在写作中布林克利教授采访了几乎所有在越南时熟悉约翰·克里的战友,包括所有仍然活着的部下。约翰·克里还为作者提供了他的越战家书和他的多卷“战时笔记”,包括日志、笔记以及在战时、战后撰写的私人回忆录。这些材料从未出版,作者有幸获准不受拘束地引用它们。约翰克里于1966年2月应征入伍美国海军,距他从耶鲁大学毕业仅仅数月。1967年12月海军少尉克里被分配到“格瑞号”护卫舰上。在太平洋上服役五个月,其间在越南稍事逗留,他返回美国接受培训担任江河炮艇艇长,该快艇将在越南江河浅水遂行作战任务。1968年克里晋升中尉,于年底返回越南,前后在两艘快艇上担任过艇长。在《天职苦旅》中,布林克利教授以老到的笔法触及了美国在越南的暴行和柬埔寨等爆炸性事件。通过一系列令人难忘的战斗情节,作者再现了克里三度战斗负伤荣获紫心勋章的经历,克里还因作战勇敢而荣获铜星勋章和海军银星勋童。克里从东南亚返回美国之后,加入了越南退伍军人反战运动(VVAw),并成为杰出的反战运动发言人。他在反战游行的声援下来到国会山前挑战尼克松政府的战争政策。然而正当克里声气扶摇直上之际,1971年四、五月间,美国联邦调查局将他定性为颠覆分子。作者根据最新公开的尼克松录音文件,揭露了白宫助手查尔斯科森和H·R.哈德曼试图诋毁克里名誉的内幕。面对恫吓,克里临威不惧,挺身而出竞选公职,最终脱颖而出当选为代表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参议员。但是克里却从来没有忘记那些在越战中丧命的战友。他与他的朋友约翰·麦卡因参议员一道多次重返越南,为寻找那些战斗失踪和被俘的美军而不遗余力。在1992年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期间,克里是美越关系正常化的领衔倡导者。当1995年克林顿总统正式承认越南之时,克里为之奋斗三十载的天职苦旅终于画上了一一个句号。
-
吴晗画传王宏志文;金若年[等]图全书文字简述了吴晗的一生,图片有二百多幅,内容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吴晗本人的经历与生活。但一个人在世间的生活不是孤立的,有亲属、有朋友、有同事,彼此互相影响;同时,第个人又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里,环境和历史背景同样影响人。因此,照片中也有一部分是反映与吴晗相关的人,事件和背景、环境的内容。加之,吴晗是“文革”之始首先被揪出来祭旗的,本人照片留存的不多,增加一些与他有关的人和事的照片,也有益于内容的充实。作者简介王宏志,女,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后主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曾任副总编辑等职。职称编审、研究员。主编和编写多套历史教材,著述颇多。1992年被评为国家有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专家。学术著作有:《洪承畴传》、《旧史新谭》、《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等,与苏双碧合著《吴晗传》与《文革第一冤案——“三家村”文字狱始末》等。金若年,男,1923生于杭州,原籍浙江宁波。民盟中央离休干部,从事民盟工作多年。原任民盟中央副秘书长、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参与编辑:《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上、下册),《中国民主同盟五十年》(图集),《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文集——我与民盟》、《爱国主义的丰碑——中国人民救国会纪念文集》,《爱满天下的陶行知》等。目录序言第一篇在义乌家乡的岁月第二篇求学的艰难第三篇清华“太史公”第四篇忠贞的爱情第五篇年轻的教授第六篇新的起点第七篇以笔投枪第八篇“你那把胡子剃得太早了!”第九篇北上途中第十篇重归古城第十一篇来到广阔的自由天地第十二篇返回新生的北平第十三篇“莫做空头史学家”第十四篇从“三家村”出山到破门写戏第十五篇祸从天降第十六篇历史的公正评价后记
-
往事回首录周而复著人的一生,不管在世时间长短,白发苍苍的老人固然有丰富的酸苦辣的遭遇,即使早丧,总多多少少有不同的经历。凡是已经发生事,回溯到过去若干年月,都是往事。托尔斯泰认为:“生活是真实的东西。人所体验到的一切留在他心中成为回忆。我们永远是以回忆为生的。”(高尔登维塞:《在托尔斯泰身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不是亡国之君李煌,当然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的往事不堪回首。每个人因所处环境不同,对往事有不同的看法。易安居士李清照:“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丈夫赵明诚外出时所感受的离愁别恨,她“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以她感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高宗赵构用秦桧计,以十二道金牌召回抗金名将岳飞,岳飞叹息:“欲将心事付瑶?伲羯伲叶嫌兴!蹦纤吻枨蠛停锍尚椤K兄灸焉欤谛耐纯啵硐至硕酝督蹬傻募瞬宦础缎≈厣健芬允痉炊浴KΦ牡匚唬衙挥斜泶镄氖碌淖杂桑缓貌凰担兴耐履兀?史称欧阳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他因此屡遭贬滴。苏轼说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势,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阳修在《诉衷情》这首词里,感叹:“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咽,欲笑还辇,最断人肠。”虽然写的是歌女在封建社会中一肚子辛酸又不得不强为欢颜的悲惨处境,是不是也反映了六一居士内心深处的情愫?唐婉那首《钗头凤》所表现的“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也是写受迫害的女子内心的痛苦,如泣如诉,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在封建社会残酷的统治下,哪有表达心事想念往事的自由?即使表达了,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只好咽在肚里,瞒,瞒,瞒!有苦不能倾吐,那就更苦啦!人到老年,常常容易回想往事。但往事如烟。辛弃疾坚决抗金,和南宋统治集团中主张屈膝言和的人进行斗争,写了《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抗金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不被统治者采纳,不断受到排斥与打击。南归后的四十多年中,他先后被免官闲居二十多年。他追念少年时事,自谦“或作”《鸿鹄天》,回忆青年时代率领部队抗金,生擒叛将张安国,突围南归的轰轰烈烈的战斗历史,可是壮志未酬,人却衰老:“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髯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平戎策,指《美芹十论》与《九议》,在词中表现了无限的感慨和愤满。代抗金名将所提的条陈,晚年的结果却落得个向邻居去学习种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吴潜,积极抗敌,屡次罢相,虽到晚年,仍然希望有所作为:“年将七十,捐躯效命,所不敢辞……”可见抗敌的决心了,但也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抒发了时光流逝、人生易老、政治理想未能实现的愁恨。有的人也想回忆如烟的往事,又觉得“追往事,去无迹。”(刘克花:《贺新郎》或者是“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问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陈与义:《临江仙》)这表示对往事的感叹。总之一句话,往事难于回忆。因此,不想回首当年,“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这位张先,徒然记得流逝的往事和后约,他感到空虚和迷惆。那我为什么要回首往事呢?十年浩劫当中,不断写了交代文字,在河南息县干校,还勒令我这个被称做“专政对象”的人写自传,越详细越好。我在私塾一直到青年会中学读书时,受了顾炎武《日知录》的影响,每天写日记,记下所见所闻与对事物的评议,也记读书心得一类的内容,便于看自己成长的足迹。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沦陷,家人怕沾惹是非,付之一炬,了无痕迹,从此我就不写日记了。因为从上海到延安又到敌后晋察冀民主抗日根据地,“扫荡”频繁,经常在流动中战斗和生活,很少有空隙时间记日记了。从延安到重庆《新华日报》和《群众》编辑部工作,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里生活,纵然有时间,也不能记日记了,防备泄密。新中国成立以后,倒是可以记日记了.但是繁忙之极,有时要到夜晚十一二点才能躺到床上休息,疲劳不堪,哪里还有精力写日记呢?何况多年来养成早起的习惯,不管晚到什么时间休息,第二天清晨照例就醒了,开始创作,顾不上写日记了。清晨到上班以前,是我业余创作时间,雷打不动,只有出国访问例外。从1954年秋访问印度、缅甸开始,早起有时间便写日记,但也只记国外访问期间活动与所在国风光,很少写到自己。干校勒令我写自传,当时任务单纯,叫做“劳动改造”,时间比较富裕,这才有机会回首往事。像杜牧说的“事与孤鸿去”,或者像苏轼说的那样“事如春梦了无痕”。短暂回首,许多事情不容易记起,幸好自传偏于政治和思想方面,只须记其大要,无须详述,大约一万多字就把主要经历写出来了。党中央一举粉碎反革命“四人帮”,天空的乌云散去,迎来满天的朝霞,普照祖国山山水水,温暖了亿万人民的心窝,无不希望把浩劫十年所遭受的损失,用加倍努力把丧失的宝贵时间补偿回来。我也怀着这样的急迫心情从事创作和工作,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不断忙于纷至沓来的一个接一个任务,已经回忆起的往事,渐渐淡忘了。大概是1979年吧,徐州师范学院《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编辑组,来函约稿,按照编辑体例,凡健在作家,由本人撰写自传,推却不掉,又不能请编辑代笔,那就违背体例了,便匆匆写了《小传》应命,1980年3月13日写完寄去,编入《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于1981用年5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以为可以“过关”了。1987排年,又收到徐州师范学院编辑组来信,他们准备修改补充传略,体例规定,仍然请作家自己动手。这时,我正在写《长城万里图》长篇小说,如果中途被打断,往往要花许多时间准备,才能继续写下去。但自己已经写了《小传》,过了十年,需要修改补充,义不容辞,只好再次回首往事。1988年春天,在重庆曾家岩50?徘懊娴墓愠∩鲜⒅芏骼赐镜耐瘢约湍钏诠竦车厍斓技枘迅丛佣氛姆峁ξ凹ǎ被咕傩小缎禄毡ā反纯?50周年纪念活动,应邀前往庆祝铜像揭幕和报馆的节日。事后,由重庆乘船下三峡去武汉,在船上比较空闲,便回首往事,修改补充《小传》,寄给徐州师范学院。《新文学史料》编辑曾约我写自传或回忆录连载,迟迟未能应命,因为主要精力花在撰写小说方面去了,一时抽不出较多的时间回首往事,于是将修改补充的《小传》题名《简略的回顾》寄给编者,在1990年第一期发表了。在这以前,《报告文学》月刊副主编傅溪鹏同志约我写回忆录,恳切希望支持,盛情难却,于是写了《重庆的岁月》与《在和平与内战的十字路口》,在该刊连载《报告文学》出到1989年第12期,寿终正寝。傅溪鹏没有像过去那样笑嘻嘻登门约写回忆录,我松了一口气,可以继续专心致志写小说了。但《新文学史料》编辑热忱约稿,常萦脑际,那篇《简略的回顾》过于“简略”了,算不上回忆录,我应该遵命抽出时间写回忆录,以报厚望;另一方面,我觉得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埋进了历史的坟墓里,不值得重提,何必掘墓暴尸呢?而且,人到暮年,记忆力衰退与日俱增,纵然回首,也不一定完全确切,“去无迹”、“了无痕”的往事怎么下笔呢?“多少事,欲说还休。”真是“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不写也罢。可是编辑恳切请我写”回忆录,怎好再次婉拒呢?这时,我想起司马迁说过:“故述往事,思来者。”《太史公自序》我绝不是和司马迁相提并论,个人的往事,没有什么值得回首的,顶多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大海不拒细流,回顾过去是为了未来,鉴往知来也。我这个人“命途’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的道路,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一些经验教训对后来者不是一点也没有参考意义,于是回首往事,执笔写来,或略或详,因人因事而异,不限于个人往事,更非纯粹自传,故称《往事回首录》。
-
墨索里尼(澳)理查德·博斯沃思(R.J.B.Bosworth)著;李宏强译这本《墨索里尼》不同于以往有关墨索里尼的传记,它没有把墨索里尼描写成一个恶魔,也没有预先就设定某种基调——即通篇历数法西斯政府的罪行,抨击墨索里尼的暴行、蛮横和凶残。作者自己说,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在试图用“怜悯的眼光”来看待墨索里尼,他是把墨索里尼当成一个恃强凌弱的人、一个怯懦的人和一个失败的人来写的。 理查德·博斯沃思写书前进行了范围广泛的档案研究,几乎穷尽了所有的二手文献。通过作者基于这些文献展开的对墨索里尼一生的详实描述,读者可以了解到一个更为真实的墨索里尼。作者确信,墨索里尼与残酷的阿道夫·希特勒是不同的,他和其他许多人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之处,他极度虚荣和自负、喜欢吹牛、有着令人吃惊的大男子主义,并且懦弱、无能、犹豫不决,这些都反映出墨索里尼是一个有趣和可笑的人,而不像希特勒那样是一个令人恐怖的人和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暴君,也不会像希特勒那样按照一个信条并且是惟一的信条行事。尽管墨索里尼是第一个宣布要建立一个“极权主义国家”的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恺撒”,虚有其表。从很大程度上讲,墨索里尼并没有真正实现独裁统治,他先是成为了一个满怀野心和希望的乡下人,之后又在周围地区成为“本阶层的第一人”,后来他得到了令人眩目但却非常脆弱的荣誉,最后又以悲惨而又应得的死亡而结束。 理查德·博斯沃思的《墨索里尼》除了描述详实公正、见解独到之外,还颇具可读性、有着极佳的写作功底和轻松的幽默感。被公认为目前所出版的英文墨索里尼传记中最优秀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