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陈星著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著名艺术家、佛教高僧。生于天津,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李叔同祖籍浙江省平湖县,清光绪六年(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在天津,父亲李世珍是名进士,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同年会试,是挚友。李世珍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盐商,还兼营银号,家财万贯。李叔同为其三姨太所生。在李叔同5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了。他是在长兄文熙和母亲教导、关怀下成长的。李叔同7岁就有日诵五百,过目不忘的本领。9岁学篆刻,就在这一年,他看到一个戏班演出,激起他对京剧的兴趣,当李叔同长成青年,他在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方面,已经有了广博的知识。李叔同,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近现代佛教界的著名高僧,他身边先后云集了一大批文化名人;黄炎培、欧阳予倩、苏曼殊、夏丐尊、经亨颐、马叙伦、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曹聚仁、潘天寿、陈师曾、柳亚子、吴昌面、徐悲鸿、刘海粟、柔石、郁达夫、叶圣陶、太虚大师、印光大师等。他们个个星光灿烂,在构成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的同时,也留下了永久的话题:欧阳予倩迟到五分钟,李步同为何有闭窗谢客、改天再约之异举?李叔同与刘海粟,到底谁最先采用人体模特进行教学?李叔同门生丰子恺与曹聚仁本为好友,为何绝交?马一浮为什么始终下为李叔同作传?……请看《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
-
说不尽的李叔同陈星著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法名演音。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著名高僧,他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本书从李叔同的俗世尘缘、结缘弘法和艺术人生等三方面,就李叔同生平和文化成就中的研究热点、难点和疑点,在依据可靠的资料进行合理辨析的基础上,对李叔同的一生进行了全面而又精练的勾勒,展示了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
-
张之洞的升迁之路吴剑杰著张之洞,清末洋务派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一生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原则,主张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是被毛泽东提到的少数几位不应当忘记的近代中国人之一。这本小书,将依据历史文献资料,用比较通俗的文字,告诉你张之洞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升迁之路和他一生主要做了哪些事。
-
漫漫自由路[南非]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著;谭振学译曼德拉是奇特的,而这本书就更为奇特——它是在监狱里写成的,并且经历了更为不凡的书写与保护的故事。片段:黑色也是一种光辉(代序)黄福武《圣经·雅歌》中唱道:“我虽然黑,却是秀美……不要因日头把我晒黑了,就轻看我。”从美学上看,黑的极致是一种浑厚浓重的亮色。黑色是非洲的颜色,沉郁、刚劲、肥沃。黑色又是劳动的颜色,朴实、勤劳、勇敢。所以,在现代文明的熏染与催化下,阅读黑色就是一个追求极致、发现本色、寻找真谛的思想旅程,一如《漫漫自由路——纳尔逊·曼德拉自传》题目,这也是一条“漫漫自由路”。长期以来在我的意识中,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乃是一片不毛之地,充斥着杀戮、战乱、死亡与血腥。即使是有着古老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埃及,也只有那里的金字塔和尼罗河能唤起一缕沉睡和静穆的思绪。但是,随着一个史诗般人物的出现及其随之创造的奇迹,这幅完整的画面完全虚化了,继而凝聚为一幅质地厚重、色彩鲜明的油画。这个人就是纳尔逊·曼德拉。应该说,广大的中文读者对于曼德拉近乎传奇的经历并不陌生,许多人都能叫出他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位蹲了几十年监狱后当选南非总统的政治家,一位对结束南非种族隔离政策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黑人领袖。但是,作为一个凡人特别是一个黑人,曼德拉的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传奇经历和政治辉煌的背后,是一个平凡、孤独的行者,一个顽皮的孩童、追梦的少年、忧虑的家长和繁忙的领袖。我有幸略读了该书英文原版。掩卷深思,曼德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在监狱里写下这部自传?书中的曼德拉与我过去的想象相去甚远。他有自由、愉快的童年,像其他非洲儿童一样,他没有任何远大的抱负和梦想,以肉体自由和享受作为最大满足。他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热衷于各种原始的游戏。谈到他的第一位妻子艾韦琳,他充满了深深的爱意。在曼德拉生命中最艰苦的岁月里,他的第二位妻子温妮不仅是他的生活伴侣,更是他的战友。曼德拉长期的奔波与牢狱生活使夫妻两人离多聚少,就连见一面也成了梦中的奢求,甚至结婚也是利用监狱当局开恩给予的四天假期完成的。因此,曼德拉对于既是妻子又是同志的温妮怀有深深的爱意和愧疚。在监狱里,他一直没有放弃斗争,一面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斗争技巧,另一方面则坚持锻炼身体,磨练斗争意志,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实,时刻准备迎接更严峻的挑战。他的沉稳性格、组织才能和斗争技巧,为狱友们争得了许多权利。从一个黑人孩子成长为一个自由战士,曼德拉经历了一个普通人的所有感情和思想变化。他是平凡的,但正是这种平凡铸造了一种真正的伟大。他的伟大也正在于他的平凡,只有这种伟大渗透进司空见惯的平凡之中,才是一种高山仰止的伟大。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就是机遇面前的普通人。对于曼德拉来说,只有到了大城市特别是进了大学之后,竞争的舞台才锻炼了他那种不服输的性格,知识的积累才使他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正义的力量才把他推到了斗争的第一线。对于全世界来说,曼德拉的真正奇特之处在于,他是在监狱的烈火中熔炼出来的真金,新南非的诞生可以说是一部由一系列悲剧情节演化出来的喜剧。曼德拉又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一位坚持和谈、推进和解的非暴力主义者,一位热爱人民、热爱土地的自然主义者。西方把新南非称为“和平的新生”,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改变一个国家的制度,的确是现代史上的一个奇迹。曼德拉是奇特的,而这本书就更为奇特——它是在监狱里写成的,并且经历了更为不凡的书写与保护的故事。这本自传经历了如此之多的艰难和艰险,它出人意料的结尾(当然是出狱后补全的)——作者本人由一名囚犯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总统。这个结尾是如此辉煌,以至于每当人们提及新南非的奇迹时,往往使人首先想到发生在曼德拉本人身上的奇迹。在今天的文明社会中,囚犯作传实际上是一种讽刺,并且对囚犯本人也并非荣耀之举。随着南非黑人多数民主政权的建立,这部自传的出版反而成了人民庆祝新南非的欢呼声的余响,与它所经历的种种“苦难”相比,人们阅读的喜悦显得总是有点勉强。对于一个自由战士来讲,监狱生活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财富。作为一个囚犯,你必须要过一种非常的生活,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但思想却往往比普通的自由人更为广阔、更为深邃,远远驰骋于监狱的一方蓝天之外。在长期的监狱生活中,曼德拉一直力争过一种相对正常的生活,并为此进行了坚定而又十分策略的斗争。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铸就了一代伟人应具备的全部素质。他坚持锻炼身体,热衷于亲近自然的体力劳动;他坚持学习,在恶劣的环境下阅读了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学著作,包括中国领导人的一些论著;他积极思考,注重行动,在监狱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写下了这部不朽的自传。正是由于这本自传是在艰难的条件和非常的环境下写成的,这种“非凡”的经历使得它在文学和政治方面均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分量。正是由于这种“非凡”,使得这部传记的内容更加“非凡”;也正是由于这种“非凡”,使得它的文风并无多少“非凡”之处。然而,文句上的缺陷并不能掩盖作品本身的光辉,而只能映衬出种族隔离制度的黑暗。“黑,却是秀美”,这就是“黑色”的性格,这就是曼德拉——温和而坚毅;这就是这本书——沉静而明亮。
-
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孔祥云编著中国首富,富可敌国?本书采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客观地叙写了孔氏家族几代成员的身世,孔家最初的贫寒、发迹、蜕变的过程以及其家族的最终形成和历史影响。其中对孔家的聚财之术和失去权位后的凄凉亦作了介绍。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再现了当年孔氏家族的富庶一时。曲折的经历,动人的描述,再现了“四大家族”之间复杂微妙的恩怨纠葛以及当时中国近代史上风云激荡、天翻地覆的历史风貌。号称“国民政府财神爷”的孔祥熙及其孔氏家族,如何从一个家境贫寒,毫无背景的小家庭发展到富及一时、权倾朝野的大家族。投蒋靠宋,卖国求荣,生活极度奢华。一夜之间,又失去蒋的宠爱,从此不得不漂泊他乡,直至终老异国再不曾踏上中国土地。迄今为止,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孔家的财富还有几多?孔氏的子孙又在何处?他们又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
李敖大传汪幸福著李敖,最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者。沧海横流,方显狂士本色。言人所不能言,言人所不敢言;身处乱世,却一生倨傲不逊;时无英雄,立德立言,横倪一世。卓而不群的李敖,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犹如一则现代的传奇。从文坛彗星到人人口诛笔伐的大毒草,从论战英雄到14年的牢狱之灾。他写过100多本书,其中96本被查禁。自人类有史以来,写禁书之多。李敖始终坦然面对,顽强对抗,本大传是李敖与这个时代对抗之最忠实的全程记录。 他发表著作上百余种,以评论性文章最脍炙人口。《胡适评传》、《蒋介石研究集》为其代表作。西方传媒更奉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他揭发敌人,决不手软,从宋美玲、李登辉到陈水扁,一一点名。笔锋所及,绝无顾及。这本书让你一睹百无禁忌的李敖!他的传奇一生总是与女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爱过的女人就有十数人之多,伴随着他人生的各个时期。本书也对他一生中几个重要时期在灵肉的“真幻”之情的所遭遇的感情纠葛,以极具意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跌宕起伏的生活遭际为副线,详细再现了李敖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和快意恩仇的的传奇人生。
-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刘道玉著1981年,职称仅为讲师的刘道玉被中央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刘道玉曾说:“我本不想做官,也就不怕丢官,那么,就不会为’保官’而前怕狼后怕虎了,也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了。”“我这个人最喜欢一个字,那就是’变’。有这个字,就有了创新的最大驱动力。”正是他的这种“说话不留余地,办事不留后路”的个性,使他成为八十年代大学中的风流人物,也成就了武汉大学一度的辉煌。他首创并推行的一系列高教改革,如学分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转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等,都为全国所瞩目,从而使武汉大学成为当时教育改革领域上的急先锋,甚至一度再现“北有北大、南有武大”的说法。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的校长路石就是以刘道玉为原型的。在十六年前,由于种种原因,锐意改革的刘道玉被突然免职,他像一个谜一样从人们视野中消失。本书是刘道玉在沉默了十六年后第一次把自己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揭开了许多隐秘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它将唤醒他们武大学子心中最美好的记忆,重回武大的黄金岁月,同时也是对弥漫在他们心中的“刘道玉情结”的最完满的注解。作者毕生从事教育改革事业,他的许多改革措施和眼光具有前瞻性,他在书中保存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思索,如大学价值取向、高等教育模式、大学校长遴选等等,对于问题重重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前言自序在古今中外的文献中,叙述那些“远去的事”的传记,是拥有相当数量的一类典籍,它们是传承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传记是兼有文学和历史特点的作品,就人与事的生动描写来说,无疑是指文学;论事实真相的记述,那当属历史。这正如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所说,回忆录是要“通过一个偶然进入历史道路的人来反映历史”。传记是人们比较喜爱阅读的一类书籍,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长知识和立志成才的广大青少年——他们希望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和获得前进的动力。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从一个人所喜爱阅读的书,便可以大致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一般来说,爱读传记的人,好奇心特别强;怀有远大的理想,富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重视人生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我很喜欢阅读各类传记,而且读过国内外的许多名人的传记。在我已阅读过的传记中,我比较喜欢的有两本:一本是美国人哈格写的《鲍林》,另一本是英国传记作家克拉克写的《罗素传》。前者传主是著名的化学家,两度诺贝尔奖获得者,20世纪科学怪杰,揭示物质奥秘的巨擘,百折不挠的和平战士;后者传主是著名的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西方文化巨匠,被誉为现代的亚里士多德。这两本传记其传主形象都能活生生地立体地呈现于我的脑际,我既为他们非凡的成就所折服,同时又为他们坎坷的经历和不幸的遭遇而扼腕叹息。在一般人看来,作传似乎只是名人们的事。这是无疑的,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艺术家、企业家们来说,为他们立传确有必要。但是,现在毕竟思想解放了,在文艺作品中,陆续出现了“百姓故事”、“庶民轶闻”和普通人的成功之道的记叙。这也是一类传记,虽然它们不像名人传记那样光彩熠熠,但也无不折射出传主的人生的光辉。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虽业未有成,但经历却倒有一些曲折。我早先从来没有写自传的打算,也许是人老了,总免不了回忆往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同时,我想保持积极的心态,想找一点事做,练练手笔,防止大脑退化,于是就萌发了写这本自传的想法。自传是人生经历的再现,做人要讲真话,写自传也必须秉笔写实,以“我手写我口”,否则就不具有历史的价值了。美国学者乔治·赫伯·米特,有一个最具影响力的观点,认为人的自身是由我相当于英语中的Me和自我用英语字母I表示这两部分表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由他的自身角色I——独立行为和扮演的角色Me——角色行为所组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表现出来的往往只是角色行为的我,而掩盖了真实的独立行为的我。我在着手写这本传记时,就确立了写作宗旨:要写一个完整的我,既写角色行为的我又要写独立行为的我,既写成功的我也要写失败的我,以还原自己本来的面目。我已属于老年队伍中的一员了,但我不想以长者自居,仍然想以一个曾是青年人朋友的身份,向他们敞开心扉,述说自己所经历的人生的酸甜苦辣,让一切关注我的人了解一个真实的刘道玉。如果你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我请求你以独立思考的态度对待它,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永远需要培植和发扬的可贵的精神!
-
蒋介石图传师永刚,杨素编著这是惟一一本以图为文的蒋氏相册组成的新传记,本书是画传创始人师永刚继《宋美龄画传》之后的最新力作!对百年枭雄蒋介石进行了全方面的重新解读,堪称世纪藏品!联手蒋氏御用摄影师首度推出的官方画传!大陆惟一一本以图为文的蒋介石权威相册!台湾、香港、大陆三地同步出版! 独家收录蒋氏御用摄影师曝光蒋家私房照片,与蒋败退台湾后的中国历史上的标志人物结局,蒋氏遗世手迹,蒋的几度情感解密图片。著名的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将介石》一书中断言:“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栽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恩,也无此机会。只要他活着“光复大陆”的计划就会存在下去,用他的话讲:“不可动摇之国家决心。”同时对那些要求台独的人说:“谁说独立,就让谁掉脑袋。”在这一点上,他与北京的观点空前一致。他于1975年因心脏病在台北病逝,终年88岁。直到他死的那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理想,中国终将实现统一。《时代周刊》发表的讣文略带讥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败让他觉得,在不可避免的长期的反共运动中,反共力量在逐渐失去亚洲,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这就是真正的蒋介石吗一个留在后世里永久的失败者的形象,还是一个留在中国历史中争议不断的顶级人物或者什么都不是,他只是一个叫做蒋介石的先生,祖籍浙江,死于台湾。
-
清太宗全传孙文良,李治亭著这是清朝开国第二帝太宗传奇式的人生实录。他雄才大略,文武兼备,可谓大智大勇,统率千军万马列,弛骋千里疆场,创造了一系列兵家奇迹,是当之无愧的军事家。他有深邃的思想,至今仍不失做人的格言。他情感浓重,友爱克弟子侄,爱情执著。本书以浓重的笔墨、创新的意识,运用文学的技巧、酣畅的语言,极其形象地描绘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创造了撰写人物传记的新模式。清军进关(入口之战),大量掠夺财物和人口,有经济的原因,但不能忽略政治方现更深刻的原因,这就是对明朝这棵“大树”反复砍伐。天聪三年,太宗率大军围北京而不取;天聪八年,掠宣大,不攻北京;崇德元年,大军紧紧贴近北京,不放一炮,只在四周攻掠;崇德三年,过北京而不触动,却深入腹地冀重攻城略地。……有关的清代官修史书几乎都记载说清太宗死时是“无疾而终”。这种说法……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迷,因而产生了种种推测。但可以肯定,太宗之死,绝不是“无疾而终”。事实上他是病死的……
-
领袖香港李大宏著书中介绍了香港16位特区高官的成长历史、家庭背景和政治倾向。文图并茂,评述结合,是有趣味、有份量、有深度之权威佳作。读后使你对香港的识见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对立志成才的有识之士亦有启迪。走进高深莫测的港府政坛,领略维多利亚海湾的耀眼光斑。政坛精英、司法大员、经济巨擘,尽展风采……,书中16位政商界领袖为本书专此挥毫题签,并慷慨提供百余幅珍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