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银川历史地名考鲁人勇,李波本书系考证银川市历史地名的专著。地域范围包括银川市所辖3区2县1市。时间上限为本区域地名出现,下限至1958年底。全书分十三卷。前九卷按历史时期分卷。每卷按内容多少,含一个朝代甚至几个朝代的地名。为避免重复,将时间跨度大的山川、水利交通、街市、文教卫生类地名各设一卷。
-
宁夏回族自治区标准地名志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本书属地方志中有关地名的专志,执行 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名条例》,如实记述宁夏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现状及历史、地名文化,实现“存史、资政、教化”宗旨。按照志书惯用的七种体例,本书只使用述(概述)、记(大事记)、志(志书主体)、图、表、录(附录)六种,不写人物传。本书的编排、内容、写法,均应遵守志书规范,与《地名词典》有别。
-
红星闪耀泰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泰兴市党史方志办公室江苏省老区开发促进会于2021年下半年在当地开展红色资源调研普查工作,调研普查的主要内容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改革开放前创造和完成的,可以为我们 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彰显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现将调查工作报告出版成书,以伟人、名人,革命历史事件和活动遗址、遗迹,墓碑(群)/烈士陵园,综合性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故事、革命文艺与以烈士命名的乡(镇)、村等六个方面为体例成稿,是一册图文并茂的当地红色资源史料读物。
-
盐池县地名故事米文宝,李建华,杨金平,樊新刚本书引据史料考证,客观记述、探讨了盐池县众多历史地名起源;走村访户,征集了大量与地名相关的民间故事,追寻地名渊源,解读百姓情感;分析了盐池县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其自然成因与文化成因、解密其文化内涵。
-
奔流龙岗区地方志办《奔流:私塾与学堂里外的龙岗史话》共分为“西风东渐”“诗书传家”“新式学堂”“海外回响”“义重千山”“薪火相传”六个篇章,讲述了自客家人南迁到传教士东来,再到新文化运动、华侨出海,乃至抗日图存、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教育图景,并着重从四重视角来梳理和重现龙岗区域内的教育史、发展史, 通过龙岗教育的变迁,透视龙岗文化之深沉、持久。
-
宁陵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宁陵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本书主要讲述了宁陵县革命老区创建、发展的艰难历程。全书分为宁陵县概况、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时期等。本书集中再现了宁陵县革命老区人民为了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且 地方特色。编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征集大量地情资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编写本书,是一部宣传宁陵县革命老区奋斗发展的精品图书。
-
兴泉村志兴泉村志编纂委员会兴泉村是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喜泉镇下辖的行政村,也是景泰县人口 多的一个自然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兴泉村志》是村庄有史以来 部村志,对兴泉村的历史渊源、经济发展、文教卫生等多个领域进行了详细、全面、系统的梳理。全书分地理环境(建制沿革、自然环境、村庄建设)、经济(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农作物及林业、养殖业;农电水利;手工业、副业、企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政治(组织建设;社群团体;兵役、民兵、战事;)文教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人口;民俗;方言谚语、民间传说)人物(人物传略、人物简介、人物表录)艺苑(诗文、书画作品、特约恭贺作品)等七篇。内容丰富,史料详实,全面反映了兴泉村志的历史变迁及精神风貌。
-
织里镇志织里镇志编纂委员会本志为织里镇首部通志,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19年。大事记及村镇领导人事变动,以及其他个别数据顺延至2021年。采用章节条目体结构,章节框架下按条目记述。由概述、大事记、专志和丛录组成,辅以图表。大事记以编年体记述,辅以记事本末体。专志按事物性质设卷,卷下设章、节、目,条目展开记述。有《基本镇情》《农村与城市》《童装之都》《经济》《政治》《社会》《科教文卫》《人文历史》《丛录》共九卷。采用记述文体(语体文),只记事实,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叙事依时序排列。除文前彩图及正文插图外,特将具有留存价值的图片收入附录,作为历史存照。
-
河北海兴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编纂委员会,河北海兴农场志编纂委员会本志编纂历经两年半时间批阅整理,编纂成志,是海兴农场的 部地方志。全书包括序言、凡例、大事记、概述、附录、后记和正文共15编、70章、255节,全书总计约95万字,上限起于1948年,下限止于2019年,详细记录了海兴农场从1948—2019年的沧桑巨变和农场干部职工艰辛无畏的创业历程。
-
宋韵临平叙事屠冬冬本书力求抓大放小,立乎其大,从海量的历史文献中,遴选宋代临平的若干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物产等内容,误者正之,幽者彰之,纪事纪人,重在始末,或往后推演,或往前追溯,点线结合,源流兼顾,重在“宋韵”,不局限于“宋代”,旨在以通俗生动的语言,描绘一部简明扼要的临平宋韵史,并通过史实,抉发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