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灵石名胜文化侯可《灵石名胜文化》是作者对灵石历史文化研究的专著。全书主要对分布在全县城乡的各类重点历史名胜(包括自然名胜及部分已毁不存的古迹)和文化遗址作了考证与陈述。在资料的采集和行文表述上,作者本着“尊重历史,不偏不倚,客观取舍,平实记录”的原则;在内容的编排上,作者使用表格加附录的方式,全面收录有关灵石各类名胜的传说、诗词和碑文。《灵石名胜文化》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即:历史记忆、历史遗存、历史风华,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灵石名胜古迹的历史原貌。
-
徽沪记忆黄山市政协无论是古徽州,还是新黄山,徽沪两市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交往情深,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日久弥新的特殊情结。本书通过对屯溪“小上海”、上海知青和皖南“小三线”文化的深度挖掘,把徽沪两座城市的交往还原出来,把两地人民之间的情感表达出来,进一步加强两地情感认同,融汇多元文化,助力黄山在融入长三角、联结大上海、提升标识度,为黄山乃至安徽全面接轨上海、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贡献力量。本书有4个分册,分别为《徽商徽人在上海》《屯溪“小上海”》《上海知青在黄山》《小三线在黄山》,图文并茂,展现了古徽州、新黄山接轨上海的历史文化,整理发掘了一批发生在徽州地区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感人事迹,是一部研究徽沪交往的重要文史著作。
-
《北华捷报》温州史料编译温州市档案馆《北华捷报》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于1850年8月3日在上海英租界创办。自1859年起,《北华捷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 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被视为“英国官报”。本书则选取1916-1935年有关“温州”(Wenchou)的主要新闻报道和评论,并按照扁你按顺序加以编辑和翻译,对于学者研究近代温州地方史乃至 广范围内的区域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
〔光绪〕麻城县志(清)郑庆华,潘颐福本书为《荆楚文库?方志编》的一种,以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以影印的方式出版。本书由时任麻城知县郑庆华于同治八年(1869)主持修撰,光绪二年(1876)刊刻之事方竣工。志分十纲:大事、方舆、建置、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掌故、兵事、丛谈,凡五十六卷首一卷。首卷分前、后,前含序、纂修职员、图、山川地舆字号,后含目录、凡例、志略考、县志源流。其体例较乾隆志有所 易,因《湖北通志》与《黄州府志》皆以志题纲,是志 改前志“考”“纪”“传”“表”等为“志”,并将“文征” 名为“艺文”。纲下子目略作调整,如将前志“列传”下子目归入“人物”,“考”下“山川”“古迹”等归入“方舆”,“赋役”“祀典”等归入“建置”。此外新增“兵事”一门。是志所录,乾隆志所载者皆仍之,康熙志所载而乾隆志遗漏者酌补之,各类下增以采辑举报之内容,入志者皆经核夺,以免讹误。是志职员名单颇为详尽,且对旧志职员专门以《县志源流》一篇进行记录,此例既讲求规范,也颇显对参修人员之尊重,在同类志书中少有。该志书是全面、系统记述清代麻城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史料汇编。
-
江南形胜 浙江文化印记寻踪童颖骏三年前的5月,“浙江文艺印记”征集评选结果公布,良渚古城遗址、杭州西湖、河姆渡遗址、西泠印社等首批共20项“文化印记”出炉。2020年6月,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日报推出《浙江文化印记》栏目,将首批20个浙江文化印记串珠成线,每一期邀请一位与文化印记密切相关的专家与记者同行,走近印记的现场,感受印记的魅力,讲述印记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江南形胜:浙江文化印记寻踪》是这一栏目的结集,全书以专家丰厚的学养、记者诗意的书写,细数浙江文明的渊源和脉络。
-
同治上江两县志(清)莫祥芝;(清)甘绍盘《同治上江两县志》是上元、江宁两县的合志,它参考此前诸志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而有所创新。卷前的天章部分辑录多次南巡并驻跸南京的康熙、乾隆二帝题咏南京的诗文匾联。卷一圣泽记主要记载清代历朝皇帝有关南京之诏告政令及相关大事,尤其详于康乾二帝南巡之事。卷二大事记可谓一篇简要的南京编年史。卷三以下十卷,皆以“考”命名,包括山、水、城厢、田赋、食货、学校、兵、祠祀、建置、艺文等十个专题。卷十三以下八卷,皆以“谱”命名,包括秩官、科贡、列女、古今人、古迹、咸丰三年以来兵事、忠义、贞烈等八个专题。卷二十一以下六卷,皆以“录”命名,包括名宦、乡贤、忠义孝悌、耆旧、方技、方外等六个专题。 两卷是图说和摭佚。该志在辑存文献、排比史料、考辨异说、订正讹误等方面,都有不少贡献,其体例安排与结构设计,亦自具特色。
-
唐蕃古道青海段历史文化陈玮本书由十个章节组成。 章梳理了唐蕃古道青海段形成、发展、延续、变迁的历史脉络以及不同时期不同路段的走向、重要节点和发展变化;第二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古道沿线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三章介绍了古道沿线涌现出的重要历史人物;第四章介绍了古道沿线分布的墓葬、城址、驿站、寺观、塔窟、岩画、碑刻、古桥、渡口等物质文化遗产;第五章介绍了古道沿线已入选 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的一些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章依据文献资料梳理了古道沿线生息过的主要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第七章梳理了古道沿线主要民族发展迁徙的历史;第八章概述了古道沿线各民族在不同时代进行文化交流的方式、过程与特点;第九章勾画了古道沿线多宗教文化传播流变的概貌;第十章从文化线路的视角对唐蕃古道青海段的文化内涵、动态性特征、整体文化价值进行了论述,并从联合申遗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
宁夏区情报告2023宁夏区情报告编写组本书是一部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2023年上半年基本区情的图书,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旅、生态文明建设、体育卫生等各个方面介绍宁夏 近的基本区情,重点反映这一时期宁夏的新变化、新发展、新趋势,以方便于宁夏各高校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宁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
一剑霜寒十四州张爱萍以吴越王历史为主轴,穿针引线,构筑吴越国几代君王生平事迹,捏合人物素材、史实,用通俗语言、精彩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君王、王国、家族、前朝、后宫等故事。共九章,从“草莽万丈,好男儿降世谁家”到“分久必合,纳土归宋成大统”。
-
福建理学史薛鹏志,高令印福建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福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核心部分,《福建理学史》将福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嬗变划分为十个历史阶段,系统阐述唐五代欧阳詹、林蕴、佛儒学家、谭峭,北宋海滨四先生、武夷胡氏五贤、南剑四先生,南宋前期林光朝、朱熹,南宋后期黄榦、蔡元定、蔡沈、陈淳、真德秀、吕大奎,元代熊禾、陈普、吴海,明代前期陈真晟、周瑛、蔡清,明代后期陈琛、林希元、张岳、马明衡、王慎中、李贽、黄道周,清代初期李光地、张伯行、蓝鼎元、蔡世远、童能灵,清代中期雷鋐、阴承方、孟超然、陈庚焕,清代末期和民国初期陈寿祺、刘存仁、陈庆镛、严复、辜鸿铭等五六十位理学家思想特点和历史贡献,涵盖福建理学发展阶段概况与理学家生平著述和理学思想评述。福建理学研究有利于推动福建主流文化的新发展,开辟中国理学发展的新领域,提升福建文化建设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