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淮河流域名家大族梁家贵,吕壮 著一个家族如若保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而不衰,与该家族重视家训、家风以及家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正如钱穆先生指出的:“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与财力,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穆,子弟循谨,维护此门户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淮河历史文化丛书·淮河流域名家大族》将选取曲阜孔氏家族、龙亢桓氏家族、亳州曹氏家族、颍川钟氏家族、淮南廖氏家族、凤阳汤氏家族、寿县孙氏家族、淮安丁氏家族、太邱刘氏家族、颍州程氏家族等历史时期淮河流域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十个家族,梳理其发展脉络,阐释其家训、家风,归纳其繁衍不衰的内在原因,研判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这段历史,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也可为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
淮河流域灾害与治理于文善 著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互相适应,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美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正是环境变迁史或灾害史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12世纪以前,淮河是独流入海的,尾间也十分通畅,水旱灾害比较少,民间也流传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赞誉。12世纪以后,由于黄河夺淮的影响,淮河水系遭到巨大的破坏,下游人海河道逐渐变为地上河,无法排泄淮河洪水,许多支流发生了变迁或淤废,造成淮河流域经常河水泛滥,受灾严重,尤其是中下游地区。面对灾害,历代统治者虽然也采取过一些治理的措施,实施了一些应对之策,但未能扭转淮河对人民危害巨大的局面,灾害反而愈演愈烈,直至成为一条名声在外的害河。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淮河的灾害仍在持续,但在党中央治淮方针的指引下,数千万淮河儿女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团结治水,淮河的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中国在治理水灾方面已经走出了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因灾致荒、由荒致乱、因乱而水利失修、因水利失修而易生灾害的怪圈。淮河既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战天斗地大无畏精神的展现,更是新时代党和人民政府为民造福。改造自然的一座永恒的丰碑。
-
红色文化蕴青州樊光湘,樊步青,刘畅 编本书是一部记录地方红色文化的文献整理图书。书中选编、收录了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山东青州的感人故事,特别是收集整理的“青州烈士事迹”解说词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书中展现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青州党史,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页面设计适当留白,让读者写下心得感悟,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
-
北京中轴线故事李良 王岗 主编本书讲述北京中轴线的发展脉络及蕴含的建筑文化内涵。围绕“执中守正”的营造理念和金、元、明、清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重点讲述中轴 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 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等建筑历史与人文故事。包括六个主题:古都神韵的中轴源起、威严壮美的紫垣中正、敬天法祖的坛庙祀典、历经风雨的皇家禁苑、商贾云集的阆阌之带、海晏河清的红墙见证。以古代建筑韵律、历史文化视角去看北京中轴线,从中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
淮河流域早期文明吴海涛,王方领 著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之中,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经济、文化较早繁荣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早期起源地之一。沂源人、许昌人化石是我国较早的猿人化石。该流域也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和丰富的礼乐文化而著称于世,从史前到夏商周三代,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作为三大集团(华夏、东夷、苗蛮)之一的东夷集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产生、发展、繁荣直至融入华夏文明的过程,其实质是与中原华夏文明及其周边诸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春秋时期淮河流域就有了水利开发的历史,而且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楚庄王时,孙叔敖在淮河流域兴修水利。吴王夫差开挖邗江,沟通江淮。邗沟连同后来修建的菏水、鸿沟运河,都是中国早期运河。淮河流域在先秦时期就处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史前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以及历史遗存如聚落、建筑是其物质文化的重要基础;文字、音乐、思想等则是精神层面的典型表现。淮河流域还是中华思想的发源地。孕育于淮河流域的这些文化因素,不但起源时间早,而且发展程度较高,为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
红色闽西中共福建省龙岩市委统战部 编闽西地处福建省西部,在土地革命时期,闽西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福建乃至全国统一战线工作较早开展的地区之一。进入新时代,为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独特作用,龙岩市委统战部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闽西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优势,以迎接建党一百年为契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写本书,不仅真实记录了闽西百年统一战线的历程,更是记载了闽西百年统一战线的优秀传统。
-
淮河流域民俗风情张邦建 著淮河流域生产习俗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享用的物质文化事象。生产习俗具有周期性、延续性、区域性特征。迎春活动隆重,农业的禁忌、祭祀多样。手工业尊崇行业祖师爷,师徒关系严格。商业开张敬财神、重禁忌,庙会活动兴盛,会馆与商会较多。淮河流域服饰官民有别,贫富较悬殊。日常米面同食,以面食为主,日常菜肴贫富有差异,饮酒在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建房有禁忌,喜聚族而居。民众远行多择吉日、晴日,出行的禁忌风气较浓。淮河流域有幼儿诞生庆贺的习俗,满月、百天、周岁都要庆贺。给长者祝寿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之一,民间甚为重视且气氛祥和。婚姻重礼仪,重视贞节观,下层民众的婚姻困难较多。丧葬讲究礼仪,贫富人家丧葬有差异。淮河流域对岁时节日极为重视,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初一吃素饺意为素素净净过年。正月十五吃元宵意谓和和美美。清明节给坟“添土”延续着怀念故人的思绪。端午节吃粽子、佩戴香袋等既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对饮食文化的沿袭。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非常具有浪漫情调的。中秋节讲究团圆,体现了亲情最重。重阳节敬老、爱老成为全社会共识,传承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淮河流域祈求城隍神保佑民众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宗族建立祠堂,希冀先祖护佑。淮河流域与水患。蝗灾、民生有关的神灵如龙王、刘猛将军、河(湖)神、风神等祭祀之风兴盛。祭祀名宦实际上是对正直、业绩突出官员的崇拜。民间信仰有诸多功利性、实用性。流域内崇武风气长期盛行,至近代尤为突出,传承至今。
-
[嘉靖]罗田县志 [乾隆]罗田县志[明]祝珝 修;[明]杨鸾 蔡元伟 纂,[清]姜廷铭 纂修本书系《荆楚文库地方志》之一种,由《[嘉靖]罗田县志》与《[乾隆]罗田县志》拼合而成。嘉靖志为明代祝珝修,明代杨鸾、蔡元伟等纂,分为地理、食货、官师、公署、学校、人物、惠政、祀典、艺文、修武、灾异、杂志十二纲。卷一前设序、图、目录、凡例,未见纂修职员信息,卷八末镌“吏闻尚明誊录”,卷八后有蔡元伟纂《后序》。乾隆志为清姜廷铭纂修,清乾隆活字印本,共分为八卷,存在缺页、衔接错误等现象。本书为此二本的影印版。
-
金陵全书(清)葛翊宸,丛大为,胡岳,江五岳一、《金陵全书》(以下简称《全书》)收录的南京文献,分为方志、史料、档案和文献四大类。二、《全书》按上述四大类分马甲、乙、丙、丁四编,以不同的封面颜色加以区分;每编酌分细类,原则上以成书时代为序分为若干册,依次编列序号。三、《全书》收录南京文献的地域范围,包括了清代江宁府所辖上元、江宁、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四、《全书》收录的南京文献,其成书年代的下限为一九四九年。五、《全书》收录方志、史料和文献,尽量选用善本为底本。《全书》收录的档案以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较高为原则,一般选用延续时间较长、相对比较完整的档案全宗。六、《全书》收录的南京文献底本如有残缺、漫漶不清等情况,必要时予以配补、抽换或修描,以保证全书完整清晰;稿本、钞本、批校本的修改、批注文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各地(包括港台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藏书单位的鼎力相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我们相信,在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的长期不懈支持下,在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配合和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传世工程一定能够圆满完成。
-
广府文库丛书·广府百问张金超 著《广府百问》是广府文库丛书的一种。《广府百问》立足广府,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兼顾粤西、粤北部分地区及香港、澳门和海外广府人地域,选取118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从历史、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多角度展示广府人和广府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特质。全书所选,既有综述广府文化地位、来源、影响的宏观问题,更多对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广府人及在广府地区、受广府文化影响而发生的事件做简短而全面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