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申报馆剪报资料·上海卷上海报业集团 编申报馆剪报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持续到1949年5月末,前后近20年。申报馆剪报资料依托当时较具影响力的报纸,主要剪取《申报》《新闻报》《时报》《大公报》《中央日报》《时事新报》等数十种民国重要报纸的专题资讯,加以剪贴归类,装订成册,总量达13000册之巨,内容涵盖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为迄今规模的剪报类民国史资料库藏。其中已初步完成篇名、来源、时间和专题整理的“上海卷”部分,约计15万份,对进一步丰富民国时期上海地方史、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献史料。本书为《申报馆剪报资料•上海卷:医疗公卫专辑》(全5册),专门选收1934年至1948年间有关上海医疗、公共卫生事业的剪报资料,大致分为“医疗机构(1934—1947)”“各年度公卫概况(1934—1948)”“卫生运动大会(1934—1942)”“工部局卫生报告(1934—1943)”“卫生局传染病报告(1934—1935)”等专题,这批珍贵的剪报文献,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上海近现代各大医疗机构的情况、医疗卫生史、传染病防治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中国古代江湖游艺王俊我国的一些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音乐、舞蹈、戏曲、杂技与杂耍总称的百戏,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不同环境的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反映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有音乐,舞蹈,杂耍等,不仅对中国古代人们文化生活的发展与精神需求及美好愿望的满足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更是在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些艺术作品是一座文化宝库,它的意义和价值正等我们去开发和传承。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
浙江城市名片政协浙江省委员会 编《浙江城市名片》坚持明古详今、图文并茂,深入挖掘浙江城市的地域特质、史迹遗存、历史经典、人文精神等历史文化元素,充分展示各地经济特色、科技发展、地方产品、标志性建筑等现代文明元素。让读者既能感受历史的厚重,又能体味时代的活力;既能领略城市的风采,又能纵览省域的风貌。
-
广东盐业史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广东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编本书定位为一部有解释力度并且展现广东盐业特点与文化的盐业史,旨在系统地分析、阐释广东盐业历史发展演变的历程,总结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价值,揭示其文化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广东盐业史的独特价值;二是把握盐业史的演变脉络;三是在整体史的意义上,探讨各相关问题与盐业史的关系。
-
宁夏长城访古何继荣本书稿是一部记录宁夏长城遗迹的散文集。书稿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明并)河西墙”“北长城”“(明)河东墙”“(明)固原内边(下马关长城)”“战国秦长城”。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选取了作者撰写的长城游记五十一篇,通过拍照片,说历史,讲故事,收录了从战国开始,经过秦、汉、隋、明数朝的不断修筑,分布在宁夏的总长度达1500公里的长城图片,归类记录了分布在宁夏的长城遗迹、烽燧及沿长城分布的商道、驿道等,清晰阐述了长城文化的形成脉络和文化积淀,从而能让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热爱长城。
-
苏州河地名故事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苏州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苏州河下游近海处被称为“沪渎”,也是上海市简称的命名来源。本书共分上中下三册,以区划分,共包括上海市苏州河(吴淞江)沿岸的122个地名,介绍其地理位置、基本情况、历史沿革、发展历程等,并配以大量历史地图、彩色照片等,使读者在增广知识的同时,也能对苏州河畔的风光有直观的体验。本书以地名故事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苏州河沿岸的风貌和文化内涵,生动讲述建筑蕴含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故事。
-
江南旧志图选 城池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江南旧志图选•城池》为“志说江南”系列丛书之一种,是江南旧志图谱的首次汇编整理,从江南地区历代方志中精选珍贵图谱,涉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十六个现行设区市, 包括南京城池图、镇江城池图、苏州城池图、嘉兴城池图、湖州城池图等重要城池图,展现江南地区地域联系之紧密、文化之交融。每幅图标注图名和资料来源。本书的出版对于江南 文化品牌的建设,以及长三角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发展纪事文劲宇,陈晋 著本书记录了自华中工学院成立以来的电力工程系的发展历史,包括组织机构的变迁、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及其培养计划的变化、重要节点,科学研究的成就等内容。本书的价值在于文化传承,同时对高等教育研究、电气工程的技术发展历史研究、以及从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读者适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友;高等教育发展史、电力工业以及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历史爱好者。本书的价值在于文化传承,同时对高等教育研究、电气工程的技术发展历史研究、以及从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报人外史何听雨 著《报人外史》为“海派文献丛录-新闻出版系列”之一。原作者:玖君(本名王定九),连载于民国小报。 新闻事业在上海已逾百年,初启之时,新闻从业人员皆为半路出家之人,清末各报主笔,皆延请斗方名士,诗词大家,吟风弄月,报章所见皆为文人之雅事雅趣。民初,受辛亥革命影响,南社文士齐聚沪滨,创办三民诸报,批评时政,风气为之一变,上海新闻界事业,蒸蒸日上,报人辈出,新闻记者孜孜竞进。沪上高校增设新闻科,培育新闻人才。“孤岛“时期,报业畸形,有报皆洋,无馆不西,报人生活,与前迥异有别。 《报人外史》连载于1939年的《奋报》,记述30余位沪上小报报人的生平轶事,荟萃诸多报人生活细节,逸史珍闻,信笔挥洒,凡上海新闻界中人,如严独鹤、蔡钓徒、余大雄、钱华、朱惺公、李浩然、平襟亚、朱微雨、唐大郎、王小逸、蒋剑侯、顾执中、张若谷、黄寄萍、冯梦云、朱瘦竹、卢溢芳、易立人、王雪尘、张秋虫、胡憨珠、周天籁、谢啼红等,有记述价值者,皆逐篇描述,以此窥彼时新闻出版行业之沧桑变迁。 其角度独特,细节丰富;同时行文夹杂大量上海方言、俗语切口等,风格突出,便于读者大致了解小报历史、一窥当时的社会风貌,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近代新闻史的补充。书中所配插图皆由编者精心挑选,部分绝版报纸的影像更是首次披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桥下村志李庆鹏本志记载了桥下村的自然环境、行政建置、人口姓氏、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发展概况,共分村域篇、经济篇、文化篇、社会篇、艺文篇、人物篇等六篇二十一章;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卷首设序、概述、大事记,后缀附录、编后记。 本志真实、系统地反映了桥下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突出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