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
清代河北书院史料萃编朱鹏举 主编本辑文史资料,是教育史料专辑,定名为《清代河北书院史萃编》,从多年收集的大量研究成果和资料中选出七个地区的资料编辑而成。时间跨度为清朝(1636年-1912年),约276年。内容可大体由三类内容组成:一是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书院发展史料;二是书院中代表人物传记、书院章程、碑记、院志等深度资料的挖掘等;三是书院发展过程中代表人物的传记、日记、纪事述评。这样,从本专辑既可看出清朝河北地区书院教育的兴衰的总休脉络,又可了解到该历史时期有代表性书院的兴办和发展过程。同时本专辑还记述了此时期名望较高、违诣较深的先辈教育者、领导以及为振兴河北教育,培养人才,从教育体制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不断改革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本书是关于清代河北地区书院的史料汇编,将100多所书院的历史进行梳理和编撰,内容丰富、史料众多,考证严谨,对书院史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奔流龙岗区地方志办《奔流:私塾与学堂里外的龙岗史话》共分为“西风东渐”“诗书传家”“新式学堂”“海外回响”“义重千山”“薪火相传”六个篇章,讲述了自客家人南迁到传教士东来,再到新文化运动、华侨出海,乃至抗日图存、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教育图景,并着重从四重视角来梳理和重现龙岗区域内的教育史、发展史, 通过龙岗教育的变迁,透视龙岗文化之深沉、持久。
-
宁陵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宁陵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本书主要讲述了宁陵县革命老区创建、发展的艰难历程。全书分为宁陵县概况、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时期等。本书集中再现了宁陵县革命老区人民为了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且 地方特色。编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征集大量地情资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编写本书,是一部宣传宁陵县革命老区奋斗发展的精品图书。
-
兴泉村志兴泉村志编纂委员会兴泉村是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喜泉镇下辖的行政村,也是景泰县人口 多的一个自然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兴泉村志》是村庄有史以来 部村志,对兴泉村的历史渊源、经济发展、文教卫生等多个领域进行了详细、全面、系统的梳理。全书分地理环境(建制沿革、自然环境、村庄建设)、经济(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农作物及林业、养殖业;农电水利;手工业、副业、企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政治(组织建设;社群团体;兵役、民兵、战事;)文教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人口;民俗;方言谚语、民间传说)人物(人物传略、人物简介、人物表录)艺苑(诗文、书画作品、特约恭贺作品)等七篇。内容丰富,史料详实,全面反映了兴泉村志的历史变迁及精神风貌。
-
织里镇志织里镇志编纂委员会本志为织里镇首部通志,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19年。大事记及村镇领导人事变动,以及其他个别数据顺延至2021年。采用章节条目体结构,章节框架下按条目记述。由概述、大事记、专志和丛录组成,辅以图表。大事记以编年体记述,辅以记事本末体。专志按事物性质设卷,卷下设章、节、目,条目展开记述。有《基本镇情》《农村与城市》《童装之都》《经济》《政治》《社会》《科教文卫》《人文历史》《丛录》共九卷。采用记述文体(语体文),只记事实,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叙事依时序排列。除文前彩图及正文插图外,特将具有留存价值的图片收入附录,作为历史存照。
-
河北海兴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编纂委员会,河北海兴农场志编纂委员会本志编纂历经两年半时间批阅整理,编纂成志,是海兴农场的 部地方志。全书包括序言、凡例、大事记、概述、附录、后记和正文共15编、70章、255节,全书总计约95万字,上限起于1948年,下限止于2019年,详细记录了海兴农场从1948—2019年的沧桑巨变和农场干部职工艰辛无畏的创业历程。
-
淮河流域历史人物吴云 路倩 著本书稿共分五章,介绍了淮河流域的历史名人,包括崛起于淮河流域的帝王、明相辅臣、军事将领、思想巨匠、杂家名流等。书稿以淮河流域文化学术研究的成果为基础,语言通俗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明珠故影杨鸣起,冯立.
-
百年红色记忆·浙江卷渠长根本书是“红色旧址手绘系列读本”中的浙江卷。该系列读本由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和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组编,以省为单位,遵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精选被列为国家或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旧址进行编绘。本书所选红色旧址手绘图是以红色旧址的外观造型及周边环境为主要绘画对象,兼顾内部的典型红色场景和红色器物,使读者获得完整的红色旧址印象。
-
中国共产党江西省资溪历史资溪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编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5月—1956年4月)章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节党政军领导机构建立和党面临的任务一、中共资溪县委、资溪县人民政府、资溪县大队的成立二、党面临严峻形势与重大任务三、城市接管工作全面展开第二节基层人民民主政权和人民团体的建立一、城乡基层人民政权的建立二、各人民团体的建立三、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第三节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一、建立抗美援朝运动领导机构二、开展抗美援朝宣传活动三、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第四节剿匪反霸和镇压反革命一、初期剿匪斗争二、资溪事件三、吸取教训彻底肃清匪患四、开展反霸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第五节“三反”和“五反”运动一、增产节约和“三反”运动二、“五反”运动第二章土地改革和社会民主改革节土地制度改革一、土地改革前资溪农村的特点二、减租减息三、土地改革准备工作四、土地改革全面展开五、土地改革复查六、农村的巨大变革第二节社会民主改革一、城镇民主改革二、宣传贯彻《婚姻法》第三章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事业的初步发展节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一、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二、打击金银黑市和建立金融机构三、统一财经和加强财政管理第二节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老区人民重建家园二、农业林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三、城乡市场趋向稳定与繁荣第三节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改革与初步发展一、工农群众和广大干部开展大学习二、教育事业改革与初步发展三、卫生、邮电等事业初步发展四、知识分子改造运动第四章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节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一、经济建设的思想和组织准备二、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一五”计划的制定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步一、贯彻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二、发展农业生产第五章过渡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建设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一、基层普选二、县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三、开展宪法草案大讨论第二节党的建设和审干肃反一、党的七届四中全会的贯彻二、中共资溪县次代表会议的召开三、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四、审查干部和内部肃反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节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一、农业互助合作发展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第二节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社会主义改造前的手工业二、引导个体手工业合作化道路第三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第二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和经济社会的曲折发展(1956年4月—1966年5月)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节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中共资溪县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二、学习贯彻中共八大精神三、县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良好开端一、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二、省老根据地视察团再次视察资溪三、实施“一五”计划四、地方病的防治五、制定“二五”计划六、安置上海支内垦荒群众第三节工交水利建设一、工业发展二、交通运输业发展三、水利建设发展第八章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节整风运动一、人民内部矛盾的日益凸现二、学习和宣传贯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三、党内整风运动的初步展开第二节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一、从整风到反右派的转变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其严重后果第三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二、“反右倾”整风运动第九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节“大跃进”运动发动一、宣传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二、县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三、中共资溪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第二节“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一、农业“大跃进”二、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工业“大跃进”三、其他领域的“大跃进”第三节“大跃进”中的积极探索一、国营综合垦殖场的创建二、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资溪分校的创办三、资溪民兵师成立第四节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人民公社化的快速实现二、“共产风”盛行三、创办公共食堂第十章从纠“左”到“反右倾”斗争节纠正“左”倾错误一、整顿人民公社二、压缩工农业高指标第二节“反右倾”斗争展开一、贯彻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二、“反右倾”运动全面展开三、“大跃进”继续四、打击“现行反革命分子”第四节“大跃进”期间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失一、“大跃进”的得失二、第三次“三反”运动开展第十一章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全面调整节县委工作方针的转变一、农村整风整社运动二、贯彻中央“八字方针”三、大力倡导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四、第四届县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第二节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和经济政策调整一、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二、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第三节工商业和城市政策调整一、工业政策调整二、商业政策调整三、精减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第四节政治思想文化领域调整一、开展干部甄别平反工作二、开展“右派分子”摘帽工作三、教育科技事业调整第十二章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全面完成节全县经济建设继续调整一、确定全县经济建设目标二、中共资溪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第二节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一、学习毛泽东著作热潮兴起二、群众性的学英模活动第三节调整后所取得的新成就一、干群积极抗灾经受严峻考验二、经济比例趋向协调三、第五届县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四、南昌城镇知青下放资溪第十三章“左”倾错误再度抬头节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二、城镇新“五反”运动开展三、第六届县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第二节开展“兴无灭资”意识形态教育一、安置城市下放知青存在“形左实右”错误倾向二、在文艺领域加强“兴无灭资”教育第三编“文化大革命”与资溪人民的抗争(1966年5月—1976年10月)第十四章“文化大革命”运动和内乱开始节“文化大革命”初期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展二、全面动乱开始三、红卫兵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