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古董钟吴少华编著《古董钟》是专门介绍古代中外计时器的忆上,它从时间的发现、计时器的演变,中外机械时钟的发展、各式古董钟的鉴赏,以及收藏市场行情诸方面,加以叙述以期补民间藏钟读物的空白。笔者从事器物收藏文化研究多年,创办了国内第一个钟表专业收藏组织——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钟表专业委员会,主办过多次钟表收藏展览,接触采访了众多的藏钟家,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及资料。
-
中国古砚图鉴余继明编著本书所收录的砚台,其年代从西晋到近代共计150块。全书按年代的前后顺序编排。书中对每款砚台的名称、年代、图案、尺寸、收藏参考价和鉴别要点,以及存世的多寡情况在表中作简要说明。本书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收藏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
紫砂名陶典籍高英姿选注本书是宜兴紫砂文化丛书中的一个分册,主要收入了明、清、民国以及日本的紫砂名陶典籍四部。这些典籍详细记载了紫砂的生产,创作以及制作高手的情况,读者从中可以对古代紫砂艺术的发展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每部典籍内均有详细的注释,是紫砂研究者及爱好者必备的一部参考资料书。
-
人类智慧之魂刘如仲主编;王永红[等]撰稿本书所选的世界珍宝,包括金器、银器、玻璃器、木器、陶器、石刻、绘画等几个方面,其中既有展示埃及法老荣光的图腾加满王的黄金面罩,也有体型巨大的埃及狮身人面像和亚述帝国的人首飞牛石雕像,从罗马不朽的珍品到文艺复兴巨匠们的杰作都包括其中。
-
故宫藏斗彩瓷器蔡毅编著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枝奇葩——斗彩,是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彩瓷。斗彩这种陶瓷装饰方法,既不同于釉下青花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表面,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独特的艺术装饰工艺。已有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斗彩瓷器最早出现约在明宣德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斗彩是预先在高温下(1300℃)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或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
考古学论文集夏鼐著编辑推荐: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之一,是一本中国文物考古研究的文集,书中编选20世纪出版的、对当时史学发展或对其后史学发展产生过重大作用和重大影响,即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者。旨在系统地展示这个世纪史学成果,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的著作奉献给读者。 全书是集结作者夏鼐先生四、五十年代的重要论著,内容包括中国史前考古学和汉唐时代考古研究两个方面。并集结了他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考古学资料,运用考古学习方法,创造地研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重要论著。本书卷首的长篇代序,通过全面介绍近年我国有关科技史的各类考古发现,阐明考古资料对科技史上诸多门类研究的意义,借以促进考古家与科技史专家之间的合作,协力解决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
-
明朝首饰冠服王兴平主编;南京市博物馆编这是一部展示明朝上层社会礼俗妆饰文物的专题性图录,同时又是一部展示明朝服饰的经典性图录。南京明朝以功臣及其家族为代表的王公贵族墓葬,是明朝历史上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明朝文化的重要遗产,向为世人所瞩目。本书所录200余件典型文物,是南京市博物馆所半个世纪考古之重大收获。它们几乎全部出土于南京明朝功臣勋族暮墓葬,分为带饰、冠饰、头饰、手、臂饰、佩饰、扣饰、服饰等类,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具有特殊价值,尤其是对于研究明朝命服制度、妆饰礼俗、工艺技术以及丧葬习俗等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本书可供从事历史、文物、考古、收藏、艺术工作的研究人员及广大文物爱好者阅读、参考。
-
事物的起源(德)Julius.E.利普斯,Lips著;汪宁生译无所不知你的人类,看看你的周围吧!对于你服务的物件,要和善一些,拿它们时要轻一些,它们对于粗暴待遇是会忿恨的。对你创造出来随进准备服务的物件,多加尊重吧!总有一天狗和小鸡、罐和盒子以及磨板将使人类尝 尝苦头,人类是惯于把这些苦头强加于物的。磨板将磨碎人类发明者,罐子将煮他们,鸡将屠杀他们,盆将烤他们,据传说此事过去发生了,将来还要再次发生。
-
中国现代非贵金属硬币图说李龙本书承用硬币鉴赏和国际标准硬币品相分级法。确定硬币的品级要注意两个因素:一是整体磨损情况;二是设计图案中细致纹理的磨损情况。以硬币面完好情况较差的一面为标准,其品相可分为4个档次:1.未使用。即使在30倍的放大镜下,也观察不到任何被磨损或流通过的痕迹。2.极美。原有纹理的95%仍清晰可见。或者说,一枚硬币的内部细纹未被磨损,而整个硬币只有极轻微的磨损。3.优美。原有的细致纹理的75%清晰可见。或者说,硬币内部纹理未被磨损,整体上只呈现中等磨损,文字和数字的拐角可能还不够清晰。4.美。<
-
大嘴子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本书是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在大嘴子发掘青铜时代遗址的考古报告。该遗存属双砣子第一、二、三期文化,距今约4000-31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和西周早期。此次发掘共揭露第三次文化房址39座、石墙3道、出土各类器件1400余件。炭化稻米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以上考古发现,引起国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