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敦煌《论语集解》校证李方录校;袁重庆编写;(1955-)李方录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资助。
-
宋代耀州窑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编铜川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北向南呈倾斜状,海拔高度为700-1600米。境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原山丘交错,大部分为黄土覆盖的丘陵山地。漆水河自东北向西南流经黄堡,黄堡一带,河谷开阔,阶地发育,有较宽的川道。黄堡附近盛产煤炭、陶瓷粘土和耐火粘土,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自古以来就是烧制陶瓷的场所。从50年代初开始,有不少人到铜川黄堡对窑址进行实地考察。故宫博物院已故的陈万里、冯先铭先生生前曾几次到现场进行考古调查。1958年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开始对窑址进行部分发掘。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黄堡、立地坡和上店村进行了重点发掘和试掘,发掘出唐、宋、金、元时期烧制陶瓷的遗迹和遗物,其中有唐代灰坑、宋代窑址和砖瓦窑址,获标本达85000多片。通过整理研究,证明黄堡镇从唐代便开始生产陶瓷,北宋靖康以前为大发展时期,其后渐趋衰落,但直至元代仍有烧制。这里有许多作坊遗址和烧瓷窑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1959年的发掘后, 197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铜川市灯泡厂的基建工程,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在出土瓷片中发现了唐代白釉绿彩、青釉白彩、黑釉刻花填白彩,还发现了以施裹足满釉为特征的五代青瓷,为黄堡窑遗址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同时也提出了新问题。
-
走进艺术的殿堂张雷著暂缺简介...
-
出土文献研究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资助。
-
简牍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简牍学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得以奉呈于读者面前。《简牍学研究》获甘肃省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经费资助。本书为《简牍学研究》的第二辑。为了促进简牍学研究的广泛深入开展,顺应简牍学日益成为国际性显学的时代趋势,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充分协商及论证的基础上达成协议,于1995年3月呈报西北师范大学暨甘肃省文化厅批准,由西北师范大学聘请初世宾、李永良、何双全、戴春阳先生为兼职教授、副教授,与历史系简牍学研究室王震亚教授,王三北、李宝通副教授等人组成简牍学研究生导师组,并于同年9月招收了国内首批攻读简牍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同时,双方还拟精诚合作,在简牍学研究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考古所诸位专家在简牍的发掘、整理考释以及简牍制度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与深厚的功力;而历史系诸位先生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中较为全面地接触了传世文献资料,并较为系统地探讨过中国古代史上的有关课题,运用简牍文书印证史实也有良好基础与条件。双方切磋研讨、扬长避短,可望在简牍学研究领域发挥整合优势。
-
唐华清宫骆希哲编著《唐华清宫》是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唐华清宫》内容简介:唐华清宫遗址位于十三朝古都——西安以东30公里的临潼县城今华清池及其周围地区,南依苍翠的骊山,北距滔滔东去的渭河约5公里;东临西潼二水环绕着遗址,清澈可鉴的温泉点缀其间。华清宫遗址就坐落在临、潼?胃三河交汇而切割形成的扇形地带,海拔高度为429~450米。这个扇形地带,既属于临、潼、渭水的二级台地,又属于山前黄土台塬。
-
青铜·古墓·金丹术宋迪生,宋湘著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5000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有无数瑰丽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记录了我国先民的杰出创造,蕴含了丰富的古代科技信息,对我们了解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本书在大量靠预估文物保护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揭示了古文物中的化学奥秘,可使文物爱好者了解文物总的化学知识,同时也可为化学工作者了解化学学科知识在文物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
史沫特莱朱华丽编著艾格妮丝·史沫特莱(1890~1950年),女。美国人,生于密苏里州。当过侍女、烟厂工人和书刊推销员。曾在《纽约呼声报》任职。1918年因声援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6个月。1919年起侨居柏林8年,积极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曾在柏林会见尼赫鲁。1929年初以《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后任英国《曼彻斯特卫报》驻中国特派员)身份来中国,在上海参加进步文化运动。曾协助宋庆龄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外国报刊撰文报道江西苏区的革命斗争,报道西安事变消息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前往延安访问朱德总司令,并在山西前线担任八路军总部随军外国记者。1938年1月,从山西前线来到武汉,住在吴德施主教家中。甫一抵汉,未及盥洗更衣,便去拜会美国大使詹森,取得了詹森的支持。次日,在汉口德明饭店拜会南斯拉夫公共卫生专家、国际联盟派到中国担任政府卫生顾问的鲍西格博士,商谈筹办新的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事宜。从此,她即在中国红十字会军医部工作。随后,在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和陈纳德上校的支持下,说服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的官员同意供应中国军队部分急需药品,并说服英国新任驻华大使阿奇博尔德为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捐赠大量的医疗用品和款项。1月23日,应中国青年记者协会邀请,向中外记者介绍采访八路军的见闻。后来到美国海军基督教青年会、汉口基督教女青年会、英国扬子江巡逻队的旗舰上,向中外人士介绍八路军和华北敌后爱国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情况,争取中外舆论界对中共、八路军的同情,为八路军募集钱物,发展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亲手将第一批募集的103万元捐款交给彭德怀转八路军总司令部。2月上旬,在她的倡议下,包括外国教授、医生、记者、传教士等8人的国际代表慰问团,将两卡车医疗器械、药品等物资,送抵山西八路军总部,受到朱德总司令的热烈欢迎。为了解决中国军队军医缺乏的问题,史沫特莱参与卢致德和林可胜博士的重大改革,推行医药用品标准化,并在长沙设立战时救护学校,轮训全部军队医务骨干。这期间,她往返于汉口与长沙之间,孜孜不倦地为红十字救护总队和救护学校工作。同时,还积极争取和敦促外国医务界志愿人员前来中国,加拿大著名医生诺尔曼·白求恩与理查德·布朗、印度著名外科医生柯棣华等人正是响应她的呼吁来中国工作的。史沫特莱每周为《曼彻斯特卫报》撰写两篇稿件,向世界报道八路军在极其困苦的条件下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1938年1月15日,她发表于《新华日报》的《风陵渡见闻》一文,报道了1937年底她在黄河岸边目睹国民党军官对一群衣衫褴褛的伤兵百般凌辱后驱车逃命的情景,并在文章中大声疾呼:“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种我从未见过的冷酷笑声,我叫他们记住一条真理: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在武汉的10个月,她经常到前线采访,写了大量的报道,完成了她的《中国在反击》一书,此书被美国书评家评价为“由长征到成为近代军事奇迹的八路军的历史”著作。10月中旬,随中国红十字会医疗救护队撤退到长沙。不久随新四军及国民政府抗战部队转战于华中长江南北两岸年余,“成为外国记者在中国战区访问时间持续最长的一个”,曾被日本人列在政治死敌黑名单上。1940年9月因病去香港休养。1941年回美国,在加利福尼亚从事以中国为内容的写作和演讲,并为中国募集救济战争灾难的捐款。1949年2月被诬为“苏联间谍”。1949年秋流亡英国。1950年5月6日在英国牛津病逝。按照其遗嘱,骨灰运到中国,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由朱德亲笔题写:“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著有《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大地的女儿》、《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的诗歌》等。
-
精编金石大字典忠周编纂暂缺简介...
-
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韩伟,张建林主编;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