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古玉史论杨伯达著本论文集所收文章大多是80年代在繁忙的工作条件下写成。最早的一篇是1956年4月发表的,介绍保加利亚故居博物馆对观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况。此文是1953年我赴保加利亚短期工作期间参观了几个故居博物馆之后,为了向国内博物馆同仁介绍“先进经验”而撰写的。这一段时间里一共写了五篇介绍原苏联及保加利亚博物馆状况和工作经验的文章,均先后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此稿承蒙不弃,于1956年4月发表。此时正是我调入故宫博物院任陈列部副主任的同一月份,故此文可作为我曾研究并推广博物馆学道路上的终点和我调入故宫博物院这座文物宝库后踏上重新学习和研究文物道路上的起点,标志着既是过去一段路程的结束,又是新的一段坎坷道路的开始。本文集中最近的一篇是1999年4月发表的。整文集的写作时间整整经历了43年,其中大多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发表的文章,这些文章的观点和资料都难免受到时间和本人水平的局限,不足之处甚至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在今天重新结集出版时除了文字上的问题必须改正者已作改正之外,一仍IH貌以不悖历史的真实,相信读者是可以谅解的。本《论丛》选刊的文章不包括业已出版的《古玉考》、《古玉史论》以及《清代院画》等三本文集所收的论文,现选刊的论文包罗博物馆学及绘画、雕塑、工艺综论、玉器、瓷器、玻璃器、金银器、珐琅器、漆器、文具、鼻烟壶、广东工艺等13个方面的30篇论文,每一方面多则4篇,少则2篇。这些文章多是本人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所提出的课题进行研究,若有所得便归纳整理成文,可以说是为了本院工作需要而撰写的。此外还有的是应兄弟单位或友人之邀而临时撰写的。也还有在参观博物馆时被动人心魄、有着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品所感动,并得到朋友的指点帮助而写成的。
-
故宫藏鼻烟壶紫禁城出版社编鼻烟壶是盛装鼻烟的容器,小口大膛,口上设严密的小盖,盖下连结一个小勺,纳于膛内,打开盖即可取出一勺鼻烟。鼻烟壶之所以成为宝贵的收藏品,是因为它用材广泛,同时集多种工艺美术于一身,成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繁荣和发展的缩影。吸闻鼻烟的习惯源于欧洲,十七世纪初期,来中国的商人和传教士们把鼻烟带到中国,中国人便学会了吸闻鼻烟,也才有鼻烟壶的产生。最早记述鼻烟壶的,当属康熙朝的御前大臣王士祯。他在康熙四十二、四十三年(1703-1704年)写就的《香祖笔记》中说:“近京师又有制为鼻烟者,云可明日,尤有避疫之功,以玻璃为瓶贮之。……以象牙为匙,就鼻闻之,还纳于瓶。皆内府制造。民间亦或仿而为之,终不及。”清宫内务府造办处,设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是专做御用什物的皇家工厂。其中制做烟壶的作坊有:玻璃作、珐琅作、玉作、牙雕作、铜作、镶嵌作和一个特殊的“作坊”——即种葫芦的园圃。配合做烟壶的作坊有錾花作、镀金作、木作、漆作、杂活作等。这些作坊包括外地之官作,根据皂窀的需要制造各种烟壶。因为清代历朝皇帝都喜爱烟壶,文武大臣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则利用各种方式进献。
-
戏曲文物研究散论黄竹三著暂缺简介...
-
高昌——吐鲁番古代艺术珍品(德)勒柯克 著本书既是一部宝贵的历史资料,又是学术著作。在原著作问世已85年、中译文也经历了14年坎坷之后,现在终于出版了。译者同新疆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们一样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相信这本书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此书原作名为“火州”(Chotscho),国内某些学者已对它有所知晓,有的人称之为“高昌画册”。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总觉得这一称呼并未概括此著作的全部内涵。此中译本的出版,希望能消除某些缺憾,填补学术空白。此书学术价值之高,是由于它不仅仅为我们保存了距今一千年前后吐鲁番地区的壁画等精美艺术作品,让我们从中能欣赏古人的高度艺术水平,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学术信息,例如宗教、民族、服饰、乐器、武器、建筑、语言文字等等。学术界把吐鲁番称之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这一特点在本书的艺术品中也体现出来。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所反映的信息,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这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取代的。这本书之所以宝贵,还由于其中所介绍的艺术品原件,有一半左右都毁于二战之中。本来它们收藏在柏林的一个博物馆,但由于二战中盟军对柏林的空袭轰炸,使其中很大一部分葬于火海,所以我们祖先创作的这一部分文化遗产已不复存在,只有在本书中尚能观赏它们的艺术风韵。
-
四海寻珍李学勤著我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文物蕴藏非常丰富,且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美术价值。但在近代,由于种种社会原因,我国大量文物流散海外,多为国内学者难以接触。作者自70年代以来,历访欧美亚澳许多国家以及港台地区,鉴定、考察博物馆、美术馆余私人收藏的中国文物。本书则对这些文物作了介绍,特别是对青铜器、玉器、甲骨、简牍等项,选其精品,逐次论述。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在强调比较研究的同时,着重结合考古学、古文字学的最新成果,提出一系列创见,对所论文物在历史、考古、美术等方面的意义,作了深入的阐发。
-
新中国出土瓦当集录张文彬主编;姚生民编在中国建筑历史上,陶瓦的发明与使用有着历时代的重要意义。根据古资料所知,西周时期,一些大型建筑上已大量使用了陶瓦。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遗址出土的陶瓦有板瓦与筒瓦,并且发现了瓦当。本书收录范围为一九四九年至今发掘出土或采集所得的瓦当。图案、纹饰、制作工艺完全相同者选录其一,有细微差别者均选入。地名、人名、朝代名、宫殿名、年号等专用名用古籍专名号标出,书名用古籍书名号标出。其他标点符号用常规符号。
-
玺印尚辉著暂缺简介...
-
新编全本季木藏陶周进集藏;周绍良整理;李零分类、考释在中国的文字中,陶文是年代最古老的一种,分刻款和印款两类。陶文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宝贵数据,也是研究古代工官制度、姓名制度、度量衡制度以及地理沿革的宝贵数据。出土陶文目前以战国陶文数量最大。自清末以来,陶文的著录和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有几种印本陆续问世,其中1943年孙浔、孙鼎所编的《季木藏陶》是极负盛名的一种。知识该书为选本,不免有遗珠之恨,且印数较少,流传不广。《新编全本季木藏陶》由周季木先生亲嘱周绍良先生提供了经他整理的季木藏陶中有文字部分的全套拓本,李零先生进行了对重分类,并加考释,以《新编全本季木藏陶》为名,对推动陶文研究有所裨益。
-
中国历代文物鉴赏宁云龙编著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公元前二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掌握了冶炼技术。殷商至周,这一阶段被考古界称为青铜时期。由于先民们经过了漫长的经验和技术积累过程之后,改变了使用纯红铜的熔炼手法,懂得了采用锡合金铸造青铜器,即在红铜之中加锡加铅,使之增加韧性,光泽好,耐腐蚀性能大,铸造出的成品质量远远超过了红铜。青铜时期,器内容包括广泛:工具,农具,兵器,礼器,乐器及其它生活杂具等。商周时期,青铜器已普及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政治战争等各个领域。征战武器,祭祀礼器,生活容器,无一不用青铜器,青铜器亦可代表身份,是奴隶主贵族的一种标志。礼器使用数量的多少,器物形制等,都是区别贵族等级和身份尊卑的。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制造已呈鼎盛,在原有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又发明了铜鎏金,镶嵌金银丝,浴称错金银等工艺。因金永不腐蚀而被广泛应用,鎏金器大量出现,错金银的工艺在当时享誉于世,精美的金丝银线组成的各种图案,令人叹为观止。这一技术的发明创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中国古琴珍萃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