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敦煌石窟艺术敦煌研究院,江苏美术出版社编;谢成水编著第290窟是中国北朝时期的北周石窟,它不仅是以其所处的莫高窟石窟史的重要转折时期而引起专家学者的注视,它是莫高窟艺术中的奇葩,它以独特的内容和艺术魅力吸引着国内外艺术家。
-
殷周金文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暂缺简介...
-
睡虎地秦简文字编张守中撰集本编文字选自《睡虎地秦墓竹简》,收1763字、重文2138字,分类略依《说文解字》。
-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编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交通方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境内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几十万年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他们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因此,在湖北省境内具有丰富的文化遗存。195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为保护古代文化遗产,设立了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省范围内的文物调查、保护与征集工作。1953年3月,成立了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1956年,在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正式建立了湖北省博物馆,同时举办了《湖北历史文物展览》。三十多年来,湖北省博物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广泛开展了考古发掘、文物调查、征集和保护工作。到目前为止,我馆共收藏各类文物和实物资料约20万件。现馆址占地面积51,OOO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现有工作人员170人,其中业务人员占三分之二以上,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科研人员占三分之一以上。湖北省博物馆已成为全省历史文物陈列、保护和收藏、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中心。
-
中国考古学年鉴徐光冀主编;中国考古学会编暂缺简介...
-
敦煌石窟艺术敦煌研究院,江苏美术出版社编;胡同庆编著书脊题名:莫高窟第一五四窟。
-
敦煌学入门胡同庆,罗华庆编暂缺简介...
-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沈从文著内容介绍本书是沈从文有关文物与艺术研究论文集。共收录作者近50篇研究论著,包括古代镜子的艺术、谈瓷器艺术、花边、织金锦、古代人的穿衣打扮、谈皮球花、龙凤艺术、鱼的艺术等等。这些论著考证严密,论述生动,见解独到,是沈从文后半生从文学创作转向历史文物研究的成果集成。也是国内第一次结集出版的沈从文文物与艺术研究专著。
-
敦煌石窟艺术敦煌研究院,江苏美术出版社编;梁尉英编著《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9窟、第12窟)(晚唐)》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佛教艺术始于印度,但有两大流派,一派为印度本土佛教艺术,一派为受希腊罗马艺术影响的犍陀罗艺术。这两派佛教艺术,都对敦煌产生影响。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古城敦煌所发现的魏晋十六国墓室壁画,特别是去年发现的晋墓砖雕和昼砖,人物和神禽、异兽,造型、绫条、色彩之精美,显示了我们民族绘画的高度成就,这是佛教艺术在敦煌扎根发展的土壤。敦煌艺术在我国汉魏艺术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希腊、罗马、波斯、印度艺术精华,形成了新的风格。其特色有三:一是绫描造型。这是中国绘画五千年优良传统,一管毛笔,无论采用那一种绫描都能塑造出简练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时绫描同书法的用笔道理是一致的,运笔就是运力,运力就是运情,作者绫描时,全神贯注倾注全部感情,在抑扬顿挫、起承转合中体现出音乐的韵律感,这就是绫描造形独有的民族特色。二是赋彩。色彩是一种最通俗的艺术语言。敦煌艺术色彩鲜丽,以色彩来表现真实感和生命力。但它不像西方追求的阳光下交光互映的复色,而是随类赋彩或者随色像类的艺术想象的组合色。既有现实衣饰艳丽之色,也有石绿色的马、朱红色的力士、雪白的菩萨、半红半绿的两面明王等变色形象。在表现立体感的晕染法上,印度的凹凸法(即西方的明唁法)自西域传入敦煌,独领风骚近半个世纪。西魏时代我国传统的色晕法进入石窟,与凹凸法相反,在两颊高处晕染红色,既有红润的色泽美,又有一定的立体感。中西晕染法同时并存,形成具有中国特殊规律的色彩学。三是传种。即通过外部形象表达内心情思。自从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之后,一直是传统艺术最高的审美标准。从人物昼来说传种主要在人的面部,喜怒哀乐之情,通过面部表露出来,所以敦煌塑像和壁画中人物头像都很精致,许多塑像的头是在室内精心制戍、开脸传种后安装上去的。但不能移动的壁画,则表现了古代画师卓越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表现技能。人物面部传神的关键在眼睛。近代西方美学家如黑格尔称“眼睛是灵魂的窗户”。在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孟子就提出:“孔窍者(眼睛等)精神之户牖”,晋宋时代的刘邵在里说:“微神见貌,情发于目,目为心候,应心而发。”
-
西藏佛教寺院壁画艺术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本书收录了西藏各佛教寺院中具有代表性的壁画三百余幅,这些作品内容广泛,构图精巧,颜色鲜艳,书后还以大量的篇幅详细地介绍了寺院壁画的制作步骤与方法。本画册印刷精美,较好地再现了原作的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及学术价值,是研究西藏寺院壁画艺术的极佳参考资料。